中國作家網>> 活動 >> 文學活動 >> 正文
梅季坤。通訊員 攝
“往事隨風新芽綻出,手捧酒壺仰天長哭!遍L篇小說《瀟湘梅》,以一首新詩收尾。當梅季坤寫完這句的時候,心里五味雜陳,5年來所有的感受一起涌上心頭。
今年75歲的梅季坤,退休后重拾因文革而中斷的“作家夢”,忍著病痛伏案寫作,歷時5年創作出展現湖湘歷史風云、融家事國事為一體的長篇歷史文化小說《瀟湘梅》。5月8日,這部以稻農世家展開歷史畫卷、用寧鄉方言創作的小說,在長沙舉行新書發布會。
伏案五載,編織稻農世家傳奇
《瀟湘梅》分為上、中、下3卷,共136萬字。小說敘述了從清咸豐十年至今,一個寧鄉稻農世家在150年里,走出山鄉,走向全國的大故事,塑造了梅繼思、梅雅誠、梅子西等一系列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小說中的梅家,是以梅季坤的先人和家族為主要原型,寫了四代人的命運。
這部小說,梅季坤先生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構思。當時他看過一本《寧鄉人民革命史》,其中介紹了他一個叔爺爺的革命事跡,才知道原來自己家族 里還有這樣可敬的人物,這激起了他創作的沖動。而從小他就聽父母講了不少前人的故事,翻閱族譜后,他發現梅家有參加湘軍征戰的,有加入共產黨、國民黨的, 有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知識分子。家族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讓他決心寫一部“可以流傳下去的小說”。經過多年精心構思,進入古稀之年就動筆了。
“開頭的10萬字最難寫,寫了半年,改了七八遍才定下來。開好頭,后面就順理成章,寫起來非常快!泵芳纠せ貞,每天上午3個小時,下午3個小時,寫完就去菜園子里種菜,一邊種菜一邊構思后面的情節。
梅季坤表示,為了藝術性和文學性,書里也有一些虛構的人物和情節。比如書里虛構了一位老紅軍,為人正直,兩袖清風,是他敬仰的精神偶像。還有一 個虛構的情節,將清末岳麓書院院長、國學大師王先謙與梅繼思構想成生死戰友。梅季坤寫過一本專門研究王先謙的書,認為他非常能代表湖湘文化,就把他寫進了 小說。
整整5個春夏秋冬,嚴寒酷暑,有時心絞痛,有時暈眩,老先生吞把藥片,咬緊牙關一路寫來,至今年4月全書由岳麓書社出版。
少年時的作家夢,古稀之年重拾起
梅季坤1939年出生于寧鄉農村,父母勤勞儉樸。他從小喜歡看書,讀小學時就看石印本的《封神榜》、《西游記》、《水滸傳》,讀初中看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后,對作家心生崇拜,就有了作家夢。
1957年,他如愿以償踏入中山大學中文系。各種運動接踵而來,常常要下農村、礦山參加勞動鍛煉,很多同學耽誤了學習,而梅季坤抓住一切間隙如饑似渴地讀書。1982年,他成了古籍編輯,先后任岳麓書社文學室主任、編審等,20余年里著述頗豐。
退休后,極為豐富的社會經歷、幾十年來的書海博覽,以及對自己家族的深入了解,他愈加想寫一部小說,抒發心中的家國之情,展現湖湘燦爛的文化。進入古稀之年,梅季坤終于握起筆,開始編織梅家150年四代人的家世傳奇。
一部濃縮的民族變遷史,用湘方言寫就
《瀟湘梅》將湘軍征戰、辛亥革命、湖南農民運動、長衡保衛戰、土改、反右、文革等重大歷史事件融合進來,以家族的變遷折射民族的興衰,猶如一部 民族生活秘史。去年,省里三位專家審讀原稿后,高度評價這部有思想深度、有文化底蘊的作品,充分肯定其氣勢恢宏,構思精細,語言典雅,故事情節曲折感人, 是一部濃縮的民族變遷史。
梅季坤說,一部好的小說,不能只有人物,還要從中看到時代的完整面貌。《瀟湘梅》中,完整體現了湖南民俗民情民風以及湖湘文化。同時,他創造性地運用了湘方言,這不僅反映在人物的語言對話,還表現在敘述風格上。極具特色的上寧鄉方言,借此得以搶救性保存。
為了避免方言給讀者帶來閱讀障礙,老先生在書的最后附錄了一個上寧鄉方言詞匯表,也在文中做了一些腳注,方便讀者查閱。本報記者 李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