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文化產業已成為國家戰略支柱產業的背景下,我國影視創作進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中國也一躍成為電視劇產量排名世界第 一的大國。伴隨產業化水平的提高,一大批影視公司脫穎而出,從而為拍攝敘述民族夢想的影視精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作為國內電視劇行業龍頭企業的華策影 視,多年來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堅持出品接地氣、說人話、關心老百姓的主流價值作品、堅持書寫屬于平凡中國人美麗夢想的行業責任,其推出的《國家命運》《全 家福》《推拿》等作品鮮明地折射出現階段中國文化發展新的內涵,展現了藝術創作上的文化自信,濃墨重彩地展現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 夢”,令人矚目。
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曾經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眾所周知,從1840年到1949 年,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因國內外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交織而屢屢遭受挫折,甚至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貧窮落后國家。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第 一代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立志把一個落后的農業中國改變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中國,實質上開辟了落后民族和落后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并走向現代化的新道路,代 表了人類現代化歷史進程的新趨向、新突破和新經驗,具有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
主旋律電視作品的敘事固然各有側重,但都不約而同地以一種史詩的厚重風格,熱情地謳歌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如在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際在 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國家命運》,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大歷史語境中牢牢地抓住研制“兩彈一星”這一主線,并通過這一關乎新中國存亡和飽受 欺凌的中華民族能否重新站立起來的主線,熱情謳歌了毛澤東、周恩來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如何殫精竭慮尋求和探索一條富民強國之路,描繪了錢學森、鄧稼先這 一代科學家以身報國、九死不悔的愛國情懷,以此折射出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歷史,藝術地再現一個古老的東方國家如何從傳統農業文明轉型 為現代工業文明的偉大歷史變革時代。
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
作為一種創作方法,現實主義長期以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主流文藝創作。這一點,在致力于表現民族重大歷史題材的電視作品中表現得尤為鮮明。如《國 家命運》嚴格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現實主義原則,全劇重大事件完全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實事求是地再現,史實、事件、時間、地點和人物都有據可查, 有劇可考。在創作上,《國家命運》巧妙地融入了反映當時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獻資料片,并配上精確生動的畫外音解說詞,從而使得全劇洋溢著一種濃郁的現實主義 紀實風格。
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電視作品要構建出具有深厚現實基礎的中國夢,就必須以一種現實主義的情懷塑造好普通人的藝術形象,表達好普通人的生 命訴求和人性理想。如電視劇《推拿》在國產電視劇中首次將鏡頭聚焦于盲人群體,關注盲人這一社會群體的尊嚴與欲望、生活與夢想。《推拿》現實主義的創作立 場,在一度唯收視率是論而盛行戲說風、穿越風的電視劇界,益發顯得珍貴與不凡。電視劇《全家福》則大量還原了老北京的民情風貌等生活細節,體現了對歷史文 化和民風民俗的尊重和敬畏;與此同時,編導還巧妙地通過主人公如何在曲折迂回的新舊中國歷史流變中,堅守其“平如水,直如線”的人生信條與處世態度的經 歷,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個普普通通的古建筑工匠形象,完滿地體現了“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現實主義的創作美學原則, 堪稱“京腔京韻,滄桑變遷,大時代中有家庭劇濃濃溫情”的平民史詩。
法國年鑒學派學者費爾南·布羅代爾在《文明的文法》序言中指出:“如果喪失了國民意識,法國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獨立的文化和真正 的文明”。在這個意義上,近年來優秀的電視劇執著于以現實主義的鏡頭語言全方位地展示民族歷史的光榮與夢想,敘述百姓平民的悲歡與離合,深刻地表明這樣一 個事實: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來現代化建設的日趨深化,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日益強大,承載民族夢想的電視敘事,不僅能夠極大滿足人們 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強烈愿望,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幫助我們認識國家的過去和現在發展的歷史邏輯,進而勾勒出國家未來科學發展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