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他想安頓世界的心

    ——可以這樣去理解白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13日10:17 來源:光明日報 劉濟西
    瓷石之間·青(陶瓷)白 明瓷石之間·青(陶瓷)白 明

      偉大的心靈,要么能塑造并改變這個世界,要么能吸引并安頓別人的心。白明已經吸引了很多很多人的心。但這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想安頓世界的心。駐足于白明的作品前凝視,一種內在的平靜和自信于內心深處悄然發散開去。走近白明的瓷作,那是視覺的奇異之旅、享受之旅;走近白明的內心,那是靈魂的對話之旅、朝圣之旅……

      與自然 深山幽谷,茂林修竹,梅花溪月,云水閑茶……這一方景致,承載了天人合一的頓悟。在這樣的文化里浸染,在這樣的山水中生長,白明的靈魂、白明的作品與生俱來散發出“樸素”“自然”的審美特征和“深邃”“玄遠”的文化氣質。與自然對話,白明“讓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全部處于亢奮狀態,于寂靜中長長地尋覓通感,尋找著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那種怦然心動”。他經常在腦海中幻化出瀑布的形態,于胸中響起瀑布的聲音,聲音轟鳴而嘩響,卻是清淡怡然;氣勢磅礴卻是那樣的禪意祥靜,在瀑布之水傾瀉而下的一瞬,白明感受到浪漫的“禪道之語”!間或有雪花落在臉上,溫柔地撞擊,隨即融化。白明亦能敏感地洞悉隱藏在毫末之間的玄機,“如此切膚的感覺于雪片而言是一生的歷程,而我卻不知其誕生于何處。瞬間頓悟!我即是雪……”觀水,目光所及是水,目光所視是心;觸雪,肌膚所觸是雪,肌膚所感是魂。這種觸感、參悟,在白明的系列作品《參禪·形式與過程》中尤其淋漓盡現。“欣賞白明,需要有詩情的澎湃和禪者的靜穆。”評析白明,江西美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陳政如是慨嘆。

      與傳統 白明不斷地從傳統中獲取新的思想和靈感,使他的生命一直處于一個被激活的狀態。也因如此,他不僅在國內,也在國際,聲譽日高。從未涉足過中國當代藝術的法國賽努奇博物館,出人意料地宣布要為白明舉辦個展……這看似不可思議的“突破”,根本原因在于白明那些通身煥發著中國傳統文化氣韻的精致瓷器、美妙畫作,讓西方人感受到了東方特有的浪漫智慧,繼而生出追慕之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協會前主席托尼·法蘭克斯毫不吝惜對白明的贊美之詞:“他的作品平靜而又文雅,簡單卻又深刻,反映出絕大多數中國藝術中的抽象基因……也許這是中國傳統中一個亙古不變的元素。”越是在世界各地觀行,白明越是對中國藝術的“精神美感”產生強烈的依附,這回歸不是簡單的“穿衣”,而是因西方藝術的感染自然牽出的對文化故園的遙望!他對中國藝術和文化充滿確認和自信,更不敢想象消解自己的文化背景以期融入所謂“國際”和所謂“現代”。白明尤其鐘情瓷的語言:溫潤、清雅、含蓄、高貴、從容和安靜。他說:“迷戀這種材料實際上是迷戀自己心中的‘古典精神’。”

      與生活 生活中,白明喜歡淺色的衣著,喜歡絲綢,喜歡青花,喜歡水晶,喜歡琥珀似的茶湯和黃酒,尤其喜歡看干凈的眼神,從心理上拒絕社會陰暗面。有人說,像白明這樣有“社會潔癖”的人在今天做藝術家不合時宜,可誰又能否認恰恰是這種豐富的單純賦予了白明心的最高境界呢?蜻蜓在窗戶里不停地朝外飛,總飛不出去,開窗,飛走了。白明恍然,人也如是,以為看到的就是自己的世界,卻忘了有一層“玻璃”隔開了“視線”里的真實。追求這種“真實”,白明有種“得道”的頓悟:哲學的最高形式是身邊的美學!生活的最高美學是心里的快樂!“一切藝術創造的價值貴在感覺的充分表達,作品中所體現的感覺愈豐富、愈細致,給予人們的藝術感受便愈充足。白明的感覺是敏銳而深沉的。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對自然、對生活、對藝術虔誠的愛。今天人們為喧囂的現代工業化環境及過分躍動的生活節奏所困擾時,非常渴望寧靜與安謐,面對白明精美的青花藝術世界,人們的心靈會得到撫慰和凈化。”

      孤獨是所有藝術家應有的品格。白明孤獨,卻不寂寞。他把孤獨視作一種思想,一種領悟,一種體驗,一種安靜,一種神往,一種澄明,一種獨占的享樂。獨處時,白明時常與“自己”對話,不同情境、角度的“自己”不急不慢地傾訴。他向更理智的“自己”學習,向相對更無私的“自己”靠近,向可能更寬仁的“自己”成長,使日常的自己“平凡”,使靈魂的“自己”不平凡。在孔子眼中,能夠以自己的德才安頓他人之心,便是君子、圣人。從白明的作品中,我看見了一顆心的釋然與安然,我也明白了白明究竟想要干什么?他想安頓世界的心。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