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古勁厚遠見真義

    ——張海書法藝術新探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13日10:16 來源:光明日報 孟會祥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書法)張 海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書法)張 海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古稀新聲”書法展5月10日在河南博物院拉開帷幕。這次展出的作品,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俱全。張海先生以隸書、行草馳名,楷書也是成熟較早的書體,此次展覽顯然加重了篆書的分量。張海先生篆書,遠接《散盤》、詔版,近紹明清縱恣一路及蜾扁篆書,旁參東瀛書風,大筆濡染,毫無拘滯,散鋒宿墨,云煙氤氳,既有縱情書寫,又有意外之趣,與“草隸”相似,可謂“草篆”,視錙銖較量,謹小慎微者,自有胸次之別。

      張海先生隸書,也并不能以“草隸”一語道盡,其實有多種面貌;其楷書則未做過多變化,在北魏碑志基礎上,以《張猛龍碑》為基調,吸納晉唐楷書甚至美術字的有益成分,融會而成,要在骨氣洞達,生獷沉重,其新作《讀書筆記》作品,以楷書寫原文,以行草寫感言,兩種書體相得益彰。

      喜歡張海行草書超過喜歡其隸書者,并不乏人。這不僅是因為其小行草曾獲獎,更因為其行草書的有正大氣象,而且恣肆潑辣,有震撼力。張海先生行草書像隸書一樣面貌多,從小如粟米到擘窠大字,從點畫纖細如硬筆到濃墨重筆,無不駕輕就熟。尤其張海先生大幅式、多字數的大字行草書,看似平淡的形式,其實最難把握,中間稍有不如意處,就全幅皆廢。張海先生創(chuàng)作時,專心致志,力避打擾,很難想象,八尺、丈二尺幅的作品,竟然是他自己拉紙完成,而行氣不斷、章法渾然,如果沒有數十年的創(chuàng)作經驗,哪里能做到呢?

      創(chuàng)新,是張海一以貫之的主張,他也始終付諸實踐。觀張海新作,散鋒將成為足以令人關注的事件,或許將成為關于張海先生創(chuàng)作的新話題。散鋒并非書法創(chuàng)作的“大道”。神龍本《蘭亭序》中“群”字末筆出以散鋒,乃無意得之。世傳蔡邕創(chuàng)飛白書,雖無書跡傳世,揣想當多用散鋒,后世雖有書家善于飛白的記錄,也并無書跡可證。陳獻章以茅龍筆作書,只是工具的拓展,有散鋒的意趣,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散鋒。數年前偶然的機會,張海先生以散鋒創(chuàng)作了蘇轍《快哉亭記》,頗有新意。近年來,他有意識地探索散鋒,甚至以兩支筆并筆書寫,以期特殊的效果。

      張海散鋒的筆法基礎,仍是碑派以中鋒為主、逆勢澀進的方法,其散鋒中叉開的筆鋒,乍開乍合,虛實相生,在有意無意間,形成了匪夷所思的空間分割效果。如果說書法美術化是一個歷史趨勢,則散鋒的大膽運用,未嘗不是美術化的一個特殊表現。

      回到書法本體,張海先生書法有兩方面特別突出之處。

      其一為“分書意”。曾見康有為批示梁啟超書法,強調要有“分書意”。但《廣藝舟雙楫》中“分書”卻另有所指。這里的“分書意”,實際上是“八分意”,即隸書意。真、行、草書,皆由隸書而來,通于隸書則古雅,不通隸書,一味妥帖則庸近。書有“分書意”,則有雍容之感,無“分書意”,則有局促感,寒儉拘束。學書如果止步于唐人以下,終不能古雅遒勁,道理正在于此。

      注意到各種書體中要貫徹“分書意”“篆分意度”,并非康氏獨得之秘。何紹基說:“楷則至唐賢而極,其源必出八分。唐人八分去兩京遠甚,然略能上手,其于真書已有因規(guī)折矩之妙。宋人不講楷法,至以行草入真書,世變?yōu)橹病L瀑t三昧遠矣,況山陰棐幾乎?”欣賞張海先生各體書法,不難發(fā)現,隸書意味貫徹其中。其篆書取方扁一路,不涉鄧石如的峻拔;其行草書皆能橫撐,落落大方,略無甜媚,而有“古勁厚遠之氣”。

      其二為“錐畫沙”。用筆當如“折釵股”“屋漏痕”,如印印泥,如錐畫沙,自是千古不易。尤其碑派書家,因為工具、材料的改變,也因為創(chuàng)作觀念對“金石氣”的追求,更是務必大書深刻,強調入木三分。張海先生紹承了這種觀念和方法,用筆殺紙,功力深湛。不拘大字小字、何種書體,其筆道如鞭過留痕,毫無懈怠。

      相對于前輩書家長鋒羊毫逆頂澀進,甚至稍用顫抖,以模擬剝泐痕跡而言,張海先生用長鋒加健筆,筆腰尤其彈性強勁,又從魏碑志中吸收了生辣粗獷之意,下筆剛狠果決。因此,其點畫蒼而不老,少了一分溫吞,而多了一分猛烈,回鋒處或形成環(huán)形結構,折筆處或成圭角崢嶸,連帶時或有飛白乍現,長豎筆畫力到末梢而收,十分酣暢痛快。

      書法是文化的妙現。正大氣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優(yōu)良傳統。中華文明體系中,歷來強調守中正,致廣大。正是這一主體思想,孕育了華夏文明宏大的氣勢,凝聚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藝術蓬勃發(fā)展,但也存在輕視傳統經典,追求險怪的現象,以荒誕離奇為創(chuàng)新,以虛偽丑陋為美感,以粗俗野蠻為時尚,以淺薄放蕩為瀟灑,這顯然同中國文化潮流相悖。張海先生作為全國書法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書法創(chuàng)作的領軍人物,其書風的正大氣象,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了他對當代文化建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他的這種書風,會對當代書法的發(fā)展注入積極能量。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