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趙青仲:畫要給人想象的空間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12日11:36 來源:中國文化報
    山水(國畫) 136×68厘米 2013年 趙青仲山水(國畫) 136×68厘米 2013年 趙青仲

      生于北京的趙青仲從小喜歡畫畫,在少年宮學習水粉、水彩、素描等。初中時,看到一個同學在宣紙上畫畫,墨汁在紙上暈染開,他感到非常神奇。當知道這種紙是從琉璃廠買來時,他便從當時住的廣渠門,走了差不多兩個小時去買宣紙。

      街坊看到趙青仲在宣紙上瞎畫,便給他介紹了董謙如老師。“老先生一直在北京宮燈廠畫畫,他的傳統功力非常好,他喜歡宋元的東西。他拿出很多自己的東西讓你臨摹,很多人不會這么教。現在的很多人根本不臨摹,直接就創作。但是我覺得基本功要扎實,如果沒有基礎,上來就畫,你的筆道還不行,墨還用不好,只是按照自己的感覺去畫。很多都省略了,讀書省略了,寫書法也省略了……這是不應該的。”

      跟著董老師學了五六年,趙青仲將傳統技法的基礎打得比較扎實。考上燕京書畫社后,他見到了白雪石、董壽平等很多繪畫大家,因為取畫、還畫的緣故,他順道讓他們指點自己的作品,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有意思的是,他的多方取法卻不被董老師所理解。“有一次他遛彎兒來到我們家,看到我畫了好多白雪石先生那種比較寫意、現代的畫,他就特生氣,因為在他看來傳統才是好東西。我理解他,他在宮燈廠畫畫,那些畫都是一套一套重復的,不是創作。但作為一個畫家是需要創新、需要個性的。”趙青仲回憶往事,對董老師仍然充滿感激之情。

      從1979年到2000年左右,趙青仲通過不斷寫生,創作了“雪景系列”“長城系列”“后山系列”等作品,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傳統之外,更重要的是寫生,積累素材,如果你老是參照別人的,永遠都超越不了。你喜歡齊白石,臨他的,但永遠都超不過他。你只有從大自然中去尋找靈感才行。我覺得畫畫要美,包括用筆、用墨、構圖、題款。中國的傳統觀念是中庸哲學,就是四平八穩,那你的畫應該是飽滿、端莊,你如果搞一些斜的歪的,可能作品突出,但是你的畫是讓人欣賞的,不能孤芳自賞,還是要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傳統。”趙青仲對自己堅守的東西有著明確的認識。

      近幾年,趙青仲寫生、創作有所減少,因為他要負責燕京書畫社的沙龍、拍賣等,特別忙碌。他笑言:“我的好多朋友是大名家了,他們說,你給單位搞經營,自己畫畫給耽誤了。我想再干個一兩年,還是回去好好畫畫。”

      美術文化周刊:山水畫有“南北”之說,你的畫既有清秀的一面,也有雄強的一面,你如何追求自己的藝術特色?

      趙青仲:山水分南派和北派,跟氣候、地勢有很大關系。南方的山比較豐茂秀美,樹比較多。北方都是大山,像太行山、燕山,山石比較多,水比較少。這就造成了南派與北派最基本的一個差異。我的畫有清秀的,也有比較大氣的,這是靠到處寫生形成的。

      北京的山水素材非常多。到了春天,滿山的野杏花、野桃花非常漂亮,冬天的雪,秋天的黃葉、紅葉,非常美。我覺得畫自己身邊的景物,感受最深,畫出來也比較生動。冬天早上起來下雪了,我就開車到山里去了。以前特別是秋天,每個周六、日我都在山里,懷柔、密云、門頭溝,哪兒有幾棵奇特的樹,哪兒一轉彎會有漂亮的景,你隨便問,我都清楚。

      我們也到南方去寫生,一個月、半個月單位也不管你,當然回來之后要交一張創作。

      美術文化周刊:年初我刊主辦的“返本開新”邀請展上,你的作品《后山》黑、白、紅對比醒目,很受關注,談談創作這件作品的緣起。

      趙青仲:我寫生喜歡去比較偏遠的地方。上世紀90年代初,去青島嶗山,青島本身有很多紅房子,嶗山的后山有很多漁村,90%以上是紅房頂,可能因為沒有通車,探險的人不愿意去那個地方。有一次,剛下完雨,后面的天還是黑云密布的,從云縫里射出來的陽光照著紅房子,這時候紅房子正好濕了,非常鮮艷。那個景色一下就吸引我了,就畫了很多紅房子,起了個名叫“后山系列”。

      后來有人請我去寫生,就不再是自己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了。我覺得到這個階段,就是應該去體會、感受,不是非得拿著筆在那兒去勾去畫。你感受到了,創作的時候就很自然、很容易,這也是寫生的一個方式。

      我的畫面比較孤寂、凄冷,常常是一個人在那里釣魚、在小橋上走、在雪地里走。我覺得只有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才有這樣的感覺,你一個人在秋天的山里,漫天都是黃葉,這種意境只有在山中才能感覺到。畫讓人讀,如果太直白,沒有東西,沒有細節,就不能引人去品味了。

      畫畫太文氣了不行,太玩弄筆墨了也不行。因為“四王”講筆墨不講構圖、意境,受到很多人的批評。畫還是要有意境,給人一種美的感覺,給人一種想象的空間。

      美術文化周刊:你在燕京書畫社經多見廣,對現在的書畫市場怎么看?

      趙青仲:我臨了很多古代的字畫,對好多畫家比較熟悉,又喜歡看畫,現在比較好的拍賣行保真率比較高,有很多東西可以看,長眼力,我喜歡這一塊。但從專業的角度看,書畫市場很混亂,拍賣混亂,收藏混亂,認識也混亂,我覺得這是市場造成的。

      臨摹、造假自古就有,作為學習、交流都可以,但是作為銷售賺錢,這么瘋狂、大量、系統地去造假,就應該管一管了。我們搞一些鑒定活動,很多老頭兒老太太真的是把一生的積蓄買一張畫,結果是假的。前段時間,我們做了一期鑒寶,有兩三千人來,他們拿的東西沒有幾件真的。好多人拿著畫,你開口一說,他就冒汗了,真是害人不淺。有個烏魯木齊的老板買了四五千張畫,我們差不多挑出來一半多的假畫。他就是喜歡這個,這些年賺了錢買這個擱置起來,等著增值,都是他的朋友、畫家、“專家”給他買的,真是害人不淺。

      美術文化周刊:作為藝術家和參與市場活動的個人,每個人可以做些什么?

      趙青仲:說要改變市場環境,個人其實無能為力。作為藝術家,喜歡這個,自己畫就完了。我做沙龍要做出品質來,我們的沙龍能存在30年就是遵循這一點,做的畫家不一定是多有名,但是很有品位,講究真,不賣假畫。你看現在大大小小的畫廊多少都關了。我們30多年還是這樣,就是因為我們要求真、要求品質。說改變局面,我們改變不了什么,只是做好自己。記者 徐新芳 實習生 賀芳芳

      人物名片

      趙青仲,1960年生于北京,現為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崇文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山水畫研究會會員,北京東城區政協常委,北京燕京書畫社副總經理、書畫研究室主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