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為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由北京人藝出品、濮存昕領銜主演的莎士比亞最具爭議的一部作品《大將軍寇流 蘭》 5月7日至10日首度亮相國家大劇院舞臺。在濮存昕的藝術生涯中,創造了太多溫文儒雅,彌漫著絲絲詩意的角色,而“大將軍寇流蘭”則絕對稱得上一次徹頭徹 尾的“顛覆” 。從一開始認為“這不是我的角色”到最終從心底里“建立起對角色的認同感” ,濮存昕說,“接到這個角色之后,為了尋覓靈感,我看了一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電影《特洛伊》 ,皮特演繹的阿喀琉斯給予了我不少力量,那種充滿著肌肉與陽剛之氣,勃勃向上的、永遠要去挑戰、去超越自己的力量。 ”
每演一個角色,濮存昕都以這般嚴謹的態度對人物進行深入解讀,本文作者李斧提筆寫下“濮存昕印象”以表達對這位多年親人、友人之敬意。
——編 者
濮存昕主演的莎士比亞戲劇《大將軍寇流蘭》劇照 高尚 攝
結識濮存昕,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我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出國求學,因為學習與工作繁忙,直到90年代末,都很少回國,對國內情況了解不多。這期 間,國內的一大變化是伴隨彩色電視與VCD播放機的普及,電視劇有了極大的發展。1999年我應邀回國參加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觀禮,就對反映20年巨變的 電視劇《一年又一年》 ,產生了巨大的興趣,這是我看電視劇之始。2000年回國,又注意到了《來來往往》等一批電視劇。當時對《來來往往》中的演員也只是道聞路見,并不詳知, 后來才知道男主角便是濮存昕。
大約是2000年下半年,時逾七旬的老父親已經開始用電腦寫日記,并且每天把日記發給遠在大洋彼岸的家姊和我。連續幾天,父親的日記里記有蘇 民、濮存昕父子到成都朗誦詩歌,順訪父親以及了解四川濮氏宗系。父親雖然知道一些濮氏親屬,但是對濮李兩家淵源不如熟知家系的我了解得多,所以也向我了 解。家姊與我都跟父親開玩笑,說是七旬老人開始追星。又過了幾天,父親的日記說濮存昕的女兒在美國波特蘭(我所在的城市)念書,我還以為是父親在同我開玩 笑。后來父親越說越真,說是他的女兒在念國際關系,具體哪個學校他說不清楚,連名字他也記不準。我打電話給當地幾所大學,都沒有問到姓濮(或者隨母姓宛) 的女生。最后父親又說了幾個英文字母,我才意識到是在念高中,請他進一步打聽電話。在父親把電話號碼給我前,我就帶著也在念高中的我的大女兒,到附近一所 中學找到了濮存昕的女兒濮方。濮方懂事大方,很快就和我的大女兒成為朋友。
2000年初,雖然互聯網發展得很快,但是電視劇的視頻節目還無法在海外傳輸。所以對于濮存昕,我是只聞其名,未見其人。一天在“小耳朵”衛星 節目里看新聞,突然發現一則廣告中有濮存昕的名字,直到這一廣告再一次播出時,我才看清楚濮存昕。日后和他開玩笑時,我說看到他的第一個節目是廣告。其實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我注意到他的廣告多為公益廣告。他為艾滋病防治和其它公益事業的不懈努力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此后一段時間我雖然也常飛往北京,但是覺得濮存昕是大牌明星,不太愿意打攪。直到2002年有一次老同學相聚,好幾個人想看北京人藝演出的話劇 《蔡文姬》 ,但是苦于買不到票,我才在眾人慫恿下,給濮存昕打通了電話。濮存昕非常熱情,馬上作了安排。按照他的安排,我們先在首都劇場門口拿到戲票,然后又到后場 去拜訪他。這時他已經化好劇妝,我們沒敢多說話,只是簡單地聊了幾句,一行的同學分別與他合影留念,然后匆匆告辭。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友善謙和。來到劇場 觀眾席,我們很快就開始欣賞演出。 《蔡文姬》是郭沬若早期的力作、人藝的保留劇目,劇本后收入四川出版的《郭沫若選集》里。人藝的演出水平很高,濮存昕的角色也引人入勝。整個一出戲都是十 分精美的藝術享受。
2003年濮方高中畢業,美國學校很重視學生家長參加畢業典禮。濮存昕偕夫人宛平來波特蘭參加畢業典禮。他倆提前幾天到達,先住在我家中。我由 于工作原因向來晚睡晚起,此時因來客而一反常態地早起。下樓到間客廳里,卻看見濮存昕正在讀書,原來他起得更早,正在閱讀老子的《道德經》 。表演藝術家的功底,不僅僅在于天賦,更在于不停頓的學習。他的這種好學不倦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聯想到他朗誦古詩詞受到廣泛歡迎,他的古文功 底也是平日辛勤積累下來的。波特蘭當地很多朋友聽說濮存昕來了,都提出要來見見他,我覺得有點為難。不料濮存昕卻說:“好啊,不妨大家見見面。 ”此時正值國內“非典”末期,我們就利用他和大家在我家中見面的機會,為“非典”抗病募捐。這次見面,不少人委婉地提出想看他表演。他馬上開始表演,雖然 沒有舞臺,也不化妝,他的表演照樣一絲不茍,照樣精彩奪目,進入忘我與無人的境界,受到眾人的好評。事后很多人對我說,濮存昕給人留下兩點印象,一是表演 精湛,二是謙遜和氣。這和他向來的為人是一致的。其間有人托他回北京后辦一件小事,他也認真辦理并有回音。至于當時募得的捐款,雖然數額不大,他卻親自跑 紅十字會,并把捐款收據及時寄回,認真負責到底。
濮存昕精湛的演出,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此后我看過多部他主演的話劇,既有現代劇《南街北院》 ,也有外國劇《工程師之死》 (易卜生) 。歷史劇有《蔡文姬》和《刺客》 ,人藝經典劇有《萬家燈火》和《窩頭會館》 。我最喜歡的還是《茶館》 《雷雨》和《家》這三部,老舍、曹禺、巴金的名著被演得活靈活現,非常深刻,看完之后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也為自己錯過了《李白》的演出而后悔不已。 雖然濮存昕經常要我不必自己買票,但我給自己定的原則是能買到戲票就一定自己買,這才是執著的觀眾、真正的粉絲。當然買不到的時候,我只能求他了,絕不錯 過演出。當我求票時,他則是有求必應,沒有一次讓我失望。有時候我也能隱隱感覺到“僧多粥少” ,表示可以等到以后有機會再看時,濮存昕和他的夫人宛平總是優先滿足了我。讓我既感動,又內疚。
特別是2011年6月人藝排演《家》 ,這部名劇原本計劃在2003年巴金百歲時由北京和上海兩地人藝聯合演出,由于“非典”未能成事(他當時才得以有機會來美國參加女兒畢業典禮) 。所以推遲演出了八年的《家》是大家久違和眾所期待的,買票幾乎不可能,尤其是首場演出。有很多人向存昕要票,他優先照顧了我。那天,北京突降暴雨,連地 鐵十號線都因為漏水而臨時停運,來接我的一位年輕同事曹宇也和我一起被堵在路上,心情十分焦急。心情一樣急切還有在劇場門口持票等待我的宛平。終于天隨人 意,在開演前最后一分鐘我們趕到了演出廳。匆匆從宛平手上接過票,沒有來得及多說話,我們就趕快來到座位上。整個演出我都在興奮和激動中,深深感到巴金原 作的偉大、曹禺改編的杰出,而這些偉大和杰出處都是通過存昕和他的人藝同事們精湛的演出表現出來的。聯想到此前幾個月在排練中存昕為了尊重歷史原貌進行了 大量的研究準備,并專門托人找巴金老家的歷史照片,我也在千里之外把我所收藏的照片用電子郵件發過去。聽說排練演出期間,他把巴金三兄弟的照片貼在后臺, 他時常都可以看見。我父親在2004年應邀在上海做過一次演講,較詳細地講述了巴金三兄弟的深厚感情。我父親把演講的文字稿寄給存昕看,存昕看后給我父親 打電話說,他“讀了《演講》稿,流了五六次淚” 。他還把《演講》稿推薦給導演看。存昕說, 《演講》最使他感動的是三兄弟的親情。由此可見,存昕演《家》中的覺新有多深的理解和感情。我看到了辛勤汗水培育的碩果。演出后我發短信祝賀,次日清晨存 昕也來電話征求意見,表現出虛懷若谷。
再說說李家與濮家的親戚關系。自從蘇民先生與存昕一同到四川尋訪親屬,歷來熱衷于研究家族史的我就注意到李濮兩家三重親:我的繼高祖母叫濮賢 嫏,與蘇民先生的祖父是堂兄妹;我曾祖父的三弟娶的是濮賢嫏的侄女濮書華(舊時講究“親上加親” ) ;我曾祖父的大妹則是嫁到濮家,她的女兒就是巴金所說“也有過一個像( 《家》中)梅那樣的表姐” 。關系錯綜復雜,排下來存昕顯然比我高一輩。但是他與家姊在北京不同的中學上同一個年級,并同年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上山下鄉” ;他的大姨妹是我的中學同年級同學,我和她共同的同學們都開玩笑要我稱呼她嬸子。存昕很謙虛,他見到我父親即主動執晚輩禮。當我父親稱他為表弟時,他卻親 切地稱呼我父親為“叔兄” 。每次到成都必定主動與“叔兄”聯系。我似乎沒有這么周到,存昕帶我見到蘇民先生時,我就聲明沿用武俠小說中的稱謂,我應該稱存昕為濮前輩、稱蘇民先生為 濮老前輩。但是生活中我還是像過去一樣稱呼存昕和蘇老。這也算是一段趣談。
輩分關系復雜不妨礙交往。兩家幾代人都是忘年之交。存昕與我父親常有聯系,濮方與我的大女兒也曾一起做作業,蘇老與我則同為家譜愛好者。我曾花 大力氣淘得蘇老祖母詩集,并將線裝復制本獻呈蘇老。當蘇老拿到這本書仔細讀時,我看得出他的興奮,令我“沾沾自喜” 。這段佳話寫入了我的另外一篇文章。
2012年3月,我應邀列席全國政協會議,作為政協文藝界委員的存昕也同住在國際飯店。這期間接觸頻繁,常常有機會聊天嘮家常。與我一起的列席 代表當時都忙于去文藝界追星,所以都為大明星來找我感到驚訝。我說這是大明星禮賢下士。他的確絲毫沒有架子,與我的朋友們一一合影,親切交談。他還請濮方 安排我們一起去看電影,遺憾的是當時會議安排較多,我身不由己,未能赴約。
不僅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欽佩他,許多名流前輩也喜愛他。老藝術家黃宗江先生對我談到濮存昕時眉飛色舞,非常贊賞;老文學家楊苡先生則要我陪她去人 藝看存昕的演出,看完演出后還到后臺拜訪了存昕。記得當時楊苡先生是因為“非典”逗留北京,看的也是反映抗“非典”的劇目《南街北巷》 。
拉拉雜雜寫了很多,我對存昕的突出印象有幾條:一是待人和藹可親,二是熱衷公益事業,三是演藝事業中的執著。這不僅表現在舞臺上的一絲不茍,也表現在舞臺下的孜孜不倦。他用舞臺上的演出和舞臺下的人生勾畫出了一位藝術家的情懷。
因為當年看到他晨讀《道德經》 ,我也翻出了塵封已久的這本藏書。讀到老子幾千年前那些精辟的警句,我深有感觸: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暗猓淙艉�;望兮,若無止” �!胺蛭ú挥�,故能蔽而新成” 。這些都是說功成而謙虛,就能推陳出新。我覺得存昕領會了《道德經》的精髓,這也是對存昕非常準確地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