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電視劇為何越拍越長?(李坤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09日14:33 來源:新華日報  李坤晟

      《精忠岳飛》69集,《打狗棍》70集,《百萬新娘第二部之愛無悔》75集,《愛在春天》80集,《天天有喜》91集,《因為愛情有多美》106集……連日來打開電視機,觀眾們紛紛疑惑,電視劇為何越做越長?長劇的口碑和收視為何往往截然相反?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絕大多數經典國產電視劇并不長。1987年《便衣警察》12集,1990《圍城》10集,1991年《外來妹》10集,1994年《過把癮》8集……即使2000年后播出的《亮劍》《士兵突擊》《奮斗》《蝸居》《潛伏》等劇最長也不過35集。 2012年前,長劇更多是嚴肅歷史題材的正劇,像《雍正王朝》、《康熙大帝》等。

      業界普遍認為,長劇之風盛行于2011年的《后宮甄嬛傳》。這部76集電視劇三年來紅透大江南北海峽兩岸,直至今日,不少省級衛視仍在白天時段反復播放該劇。《甄嬛傳》的成功讓熒屏迎來了長劇全盛時期。

      電視劇《抹布女也有春天》制作人楊利表示,制作方的利潤來自電視臺對電視劇的購買,電視臺的利潤來源于廣告投放,廣告商在意的是節目的收視率。電視臺對收視率的重視是催生長劇的主要原因。

      “一般,電視臺都會在黃金時段連播3集電視劇,按這個速度,一部20集的電視劇一個星期就播完了,觀眾可能還沒進入劇情,對劇中人物的感情也沒有培養出來。《甄嬛傳》首播初期,收視率1%不到,后來才進入了越播越火的良性循環。如果一部70集的劇收視好,電視臺何必去買3部20集的劇呢?”楊利說。

      除此之外,制作電視劇的高昂成本是制作方主動追求長劇的另一原因。據一位制作人透露,兩三年前演員吳秀波片酬10萬一集,目前已高達70萬。但實際上,業內大多數演員跟影視公司談的是一個打包價,即一部戲拍多少天直接拿走多少錢。這部分成本從一開始就基本固定。而制作方賣給電視臺則是按集數算錢,那么,通過各種手段讓電視劇變長對制作方攤薄成本極為有利。

      《鐵齒銅牙紀曉嵐3》編劇汪海林曾透露,他一部25集的劇,但實際上劇本能拍30集。制作方以25集的名義與演員談片酬,跟工作人員算工資,但最終會將電視劇以至少30集的版本賣給電視臺。

      “我寫三行臺詞,演員可能會加到一頁甚至一頁半。”青年編劇徐健博說,大多數演員都喜歡加戲,“他們的職業就是靠曝光度吃飯的,需要在鏡頭前盡量表現自己。”

      當編劇、演員、導演都為電視劇變長打好地基后,接下來就看剪輯的了。最簡單的方法是如果集數不夠長,剪輯在剪的過程中就會把第一集最后5分鐘放在第二集開頭作為劇情回顧,這樣30集下來就會多出兩集的量。

      《電視劇研究》主編劉剛分析認為,長劇有其存在的市場。傳統電視的收視人群中,由于年齡偏大和文化水平偏低,也需要長劇集來慢慢地解讀故事。

      楊利對此也表示認同, “大多數觀眾習慣在看電視劇時和家人聊天,或者上個衛生間,要保證他們跟得上劇情。”

      徐健博的結論是,目前中國長劇的趨勢不可逆轉,這是市場經濟發展和國民文化素質現階段水平共同決定的產物。但他認為,口碑不好的,依然會被淘汰,作為制作方,指望通過“注水”拉長劇集求得利潤最大化,觀眾未必會買賬。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