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現代中國風:新的魔術創作時代已經到來

    ——由2014年元宵晚會幻術《金玉滿堂》的創作歷程談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09日10:34 來源:中國藝術報 傅騰龍
    2014年元宵晚會幻術《金玉滿堂》 2014年元宵晚會幻術《金玉滿堂》

      2014年中央電視臺元宵晚會上,傅琰東的幻術新作《金玉滿堂》 ,為大家呈現了這樣一番表演:

      傅琰東交代過一缸透明的清水后,把一根吸管探入水中,在水面吹起了一個透明的肥皂泡,接著他伸手從水中撈起了這只泡,將其中一個一碰就碎的水泡變成一只實實在在的“水晶玻璃球” 。他將這只晶瑩剔透的圓球浸入水中,濕潤了一下,無色的球竟變成了一只金燦燦的桔子!是真的桔子嗎?傅琰東抖抖桔上的水,把它一掰兩半,咬下一瓣到口中嘗嘗,好甜!味道不錯的桔子!傅琰東放下咬過的半個,發現右手的半個已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一只金色的元寶。他再拿起桌上的桔子,撕下一小塊桔皮,放進玻璃缸的水中,果皮立即化作一條紅色的金魚,搖頭擺尾,歡快暢游。傅琰東再扯下桔梗上的兩片葉片,合在掌中,葉片變成了一對翩翩起舞的翅膀——一只蝴蝶從手中飛了出來。啊,生命之水,幻化成球、桔,又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美麗生命!且慢,這些還只是鋪墊,真正的驚人變化還沒有到來。只見傅琰東拿起最后剩下的桔核——把它作為神奇的種子放進一個方形陶盆內,培進一些土壤,放進身后的玻璃陽光房內。在觀者目不轉睛地盯視中,奇跡再次發生了:盆內下種處,一株綠色的幼苗竟破土而出,迅速地長高,抽枝,發葉,成為一株小巧而壯碩、圓潤而豐滿的桔子樹。緊接著,無數青實從茂葉中穿涌而出,由綠轉黃,由黃漸橙,直至成為金紅色小燈籠一般掛滿枝頭,金玉滿堂!傅琰東從樹上摘下一枚福桔,請主持人品嘗,又從陽光房中搬出陶盆,把滿樹桔子一枚枚摘下,請觀眾分享。

      這一套魔術物象變化密集,形象含義吉祥,加之老畢的精彩主持和那只蝴蝶的即興發揮,臺下掌聲如潮。可是亮麗的表演背后,臺上的傅琰東和后臺的主創團隊卻百感交集,他們深切體會到藝術創作過程中無盡的酸甜苦辣。

      初創這個節目還是在3年前門頭溝石門營山坳中的排練場里,雖然場地小、人員少、經費捉襟見肘,但創造“現代中國風”的構想已經初步形成。我們立志要挖掘傳統,尋找一批比較冷僻的、不常見的或瀕于失傳的民間戲法加以舊瓶新酒式的改造。在這批節目中動手最早的就是《種瓜》 ,因為這個幻術節目歷史悠久,遠可追溯到兩漢時期,可以說是絲綢之路上中西幻術頻繁交流的產物。三國時以仙人面目出現的幻術師左慈、徐光等,唐宋時道士韓湘、殷七七等均是表演高手。魏晉南北朝《洛陽伽藍記》 、 《顏氏家訓》等古籍也記載了當時廟會佛事中民間藝人表演此類節目的記載。據記載,當年“快速種出來”的不單是瓜,還有呈現種姜、種棗、種梨等——都是把下種、澆水、出苗、抽蔓、長葉、結瓜的漫長過程濃縮于表演的頃刻之間。

      為了強調“現代中國風” 、能夠在舊的表演及風格上有所顛覆,我們在繼承“植株真實”的傳統精華中,提出三個新的追求:一、變化直觀,不蒙不蓋(傳統的植株每變一次都要用席、布遮蓋起來) ;二、增加與觀眾的互動交流(傳統的表演中沒有觀眾的參與) ;三、將快速種植和觀眾物品易位兩種魔術合而為一,使整個變化更復雜。

      當時我們確立的《種瓜》方案是:向現場觀眾借一枚戒指,把戒指放入花盆,倒進泥土埋上,再下一粒葫蘆籽,不久就可以看到葫蘆籽發芽引蔓、爬藤長葉、開花掛果,最后結出了多個小型的綠色葫蘆。而在最明顯位置的那一只葫蘆的細腰上,正套著向觀眾借來的那只戒指。最后魔術師摘下這只葫蘆,攔腰切斷,取下戒指,奉還給觀眾。

      這樣一種設計中,首先需要攻關的就是如何以實物形態模擬植株的快速生長。為此,我們專門請來了工程師,設計制作了一套內外雙螺旋反向旋轉槽管,來呈現藤蔓螺旋形向上爬的動作,單這一個設備就花了兩萬多。我們還設計了一張小桌子,打算把一切機關都集中裝置在當中的桌腿里,但是隨著藤蔓變大、變茂、開花、結果等等后續的加入,需要的機械部分越來越多,單靠空心小桌腿已容不下這些設備。只好再改方案,把植物生長設計為無土栽培,桌上放一只透明大玻璃瓶,把許多設備轉移到空間更大的瓶子夾層中……

      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推倒重來,不知不覺間,道具已經重復做了多遍,時間也已經過去了兩年。同時進行的金魚排陣《年年有魚》已上了春晚, 《種瓜》卻還有多個難題沒有解決。

      直至2013年年尾,我們還在為追求植株真實而苦惱。一開始我們是在家里種了許多盆栽的葫蘆,根本結不出果來,又走訪了一些農戶和私家農場,才懂得了地域、節氣、管理、技術等等……談何容易?那么干脆委托農戶來種?出再多的錢他們也不愿意,因為要求恰巧在春晚前后提供不同生長期的葫蘆植株,根本不可能,季節不對。山重水復又山窮水盡,我們陷入了困境,無比懊惱。

      正在我們就要忍痛放棄的當口,柳暗花明。與傅琰東緊密合作的伙伴——北京高校魔術聯盟的朋友們,帶來新的相關信息,使我們領悟到以上許多難辦的環節其實可以換一個思路,即虛實結合,隨即一條嶄新的現代光學幻術的路子得到大家的認同。青年人接手,干勁十足。大家日以繼夜,全身心地投入到節目的再造過程中,終于在2014年元旦后趕出了第一版《種葫蘆》節目表演視頻,送交央視春晚導演組審看。

      雖然視頻資料送得晚了一點,但導演組還是表達出強烈的興趣,指出“節目創意不錯,但制作還嫌粗糙,葫蘆生長過程的逼真度還不夠” ,他們希望我們重新再做一次。可是,他們哪知這是我們花了15萬元才做出的一份東西啊!然而,令我們興奮的是導演組提出一個新建議,最好不用種葫蘆,改種桔子,因為桔子形象更喜慶,可以討“金玉滿堂”的口彩。這一建議竟一舉解決了“貨真價實”的問題,冬天種不出葫蘆,可是盆栽的福桔到處都有,這樣傳統幻術追求“真實”的精華可以保留了。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決定咬咬牙再做一版桔子的,不管趕不趕得上春晚,再努力一把。

      最后十來天,簡直是在長跑沖刺,無數的高參們在提想法、找漏洞、摳細節,常常從夜晚干到凌晨。傅琰東每天練節目四五個小時,學生們都陪著他,除了幫他“卡活”準備,也在不同的角度觀察監測,一遍遍拍下視頻尋找問題;工程師及道具制作師傅也全時守候現場,隨時檢修調整設備。大家都盡到了最大的努力,但制作完成時還是晚了一點,未趕上最后一場審查,只得改在元宵晚會上表演。不過這也沒什么遺憾的,畢竟逼出了一個節奏明快的新傳統節目。

      回顧《金玉滿堂》節目的3年創作歷程,我時時陷入深思,感覺我們這一代人真的是老了,關門面壁、苦思冥想、靠自己思路創作的方法也落后了,一個開放的、多渠道的、團隊合作的、新的魔術創作的時代已經到來。

      (傅騰龍 著名魔術師)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