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舌尖”風暴刮起的是文化風(肖奉儀)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05日10:02 來源:光明日報 肖奉儀

      期待許久,央視系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于開播。紀錄片繼續沿襲了第一季的蒙太奇敘述風格,娓娓道來。在電視藝術創作熱衷于尋找感官刺激的年代,相比于賺笑聲、騙眼淚、拼出位、玩炒作來博取收視率,《舌尖2》用視聽藝術將味覺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可以說,味蕾是《舌尖上的中國》發現的新的電視節目感官。

      紀錄片把焦點放在“美食”之上,不談其他,卻又好像什么都談了。美食,乃是中華傳統文化最有效、最具特色和最能產生共鳴的載體之一,也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國際標識。《舌尖2》不局限于美食,它穿越古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天空到土地到水中,從鄉村到旅途到城市,從田野到餐桌到舌尖,從宏觀生命世界到微觀生物世界,從色香味到五味調和,巧妙地融合了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彷徨、尋找、播種、希望、收獲,特別添加變遷、漂泊、離愁與鄉情。從“吃”這么一個看似普通的小窗口,將各種中國特色串聯起來,既廣袤遼闊、妖嬈艷麗,又樸實耐嚼、輕松愉悅,不失為文化饕餮大餐。創作者試圖告訴觀眾,唯有生活才是終極夢想,唯有認真對待生活、尋找到對生活的認可才是最美的逐夢旅程。這無關金錢和權力,無關鄉村和城市,關乎人們的心態。

      《舌尖2》之所以能融入這么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其創作生產模式有關。現在有些電視節目在制作上使用素材海洋“戰術”。在制作前期只略微策劃大體的流程走向,依靠在錄制過程中使用大量機位去收集浩瀚的素材,再通過后期采集、剪輯來選取有用的內容進行拼接。其共性是節目質量不穩定,碰到素材好、“料”多的那期,節目就相對好看,碰到素材平淡的那期就難免枯燥、乏味。由于缺乏對節目內涵以及對受眾需求深刻的思考,節目很難做出深度,而更多地依賴于參與角色的臨場發揮。這種方式只需要有一個好的節目模式和幾個懂得選取素材的編導就可以了,缺少創作誠意,只適合于生產快餐類娛樂節目,往往生命力和穿透力不強。而另一些電視節目把最重要的工作做在了開機前,將各種細節幾乎都考慮全面,執行導演甚至在開拍之前心里早就有了一期完整節目的模樣。接下來的任務只是挑選優秀的攝像師、編導和后期剪輯去完成填空作業即可。在實際操作中,如果發現好的題材,再在細節上做些調整。這類節目一般只要找準定位就屬于高水準的節目,是屬于真正的電視藝術創作。這直接呼應高質量的節目制作團隊,沒有深厚文化功底和專業經驗是難以運轉的。《舌尖2》當屬后者。

      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已開展多年,文化發展繁榮的終極目標正在逐漸綻放。文化自信不僅能提振民族自信,更能為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現在國內文化市場擁有著巨大潛力,卻還沒有完全生產出其應有的價值。我們缺的不是受眾,也不是資金,而是高質量的創作團隊和文化藝術作品。反復利用炒作手段吸引受眾終將被人們遺棄,只有用真誠態度創作出的經得起歷史考驗和時代沉淀的優秀作品才能征服受眾。這兩年來,像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湖南衛視《變形計》等開始展現其獨特魅力。紀錄片和紀實類節目這些曾經最難做又最容易遇冷的電視體裁之所以能成為綜藝節目和電視劇的強勁對手,正是因為其找準了人文內核的精準定位。電視藝術創作者首先就應該把自己、妻兒和親人當成節目受眾,把受眾當成觸手可及的“人”。既然受眾們越來越不好“騙”,那何不以“誠”相待。

      (作者單位:海南省農墾總局)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