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對話
成事需要管理,成大事需要科學管理。就如何明晰管理的屬性、避免管理失效、實現科學管理等問題,更好推進我省的“科學管理年”工作,本報記者采訪了海南大學副校長、海南省首批“515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專家傅國華教授及其研究團隊。
管理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海南日報記者:傅教授,您怎么看待管理的范疇,它與生產關系、生產力的關系如何?
傅國華:我曾經寫過一篇題為《試論管理也是生產力》的論文,闡述了管理也是生產力的命題,提出了管理是“調節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第三要素。管理是生產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生產力起著整合作用,能夠在生產力諸要素之間建立聯系,引導和制約生產活動,是聯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紐帶。管理好了,就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一方面,管理需要根據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調整生產關系,主要是及時改變勞動的組織形式、生產資料的配置方式、商品交易以及初次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管理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需要提供維護生產關系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資源和規則,主要是調整家庭的功能與模式、設計配套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政策、二次收入分配政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配才能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其中的關鍵是通過科學管理對兩者進行協調。
海南日報記者:管理如何對經濟發展產生作用呢?
傅國華:我思考管理實踐問題肇始于對海南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最初關注的是如何提升海南農業經濟的投入與產出比率。以前的經濟理論從不同角度論述了經濟增長與投入要素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勞動、資本、知識、人力資本、技術、制度,構建了國富論、資本論、人力資本理論、制度理論。這些研究都很有價值,但是,這些經濟理論有個共同點,就是難以獲得經濟發展的最優結果。在這個時候,我就意識到需要創新管理理論。我在英國撰寫博士后研究報告時發現,現有經濟理論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經濟實體假設成一個“完整的實體”,忽視了對經濟實體層次的研究,缺少對經濟實體進行分層次管理。分層次管理反映到經濟增長上來就是經濟分層次增長,相同要素對不同層次經濟實體的影響在權重上存在差異,如果“一刀切”地投入要素,就會浪費生產要素。
在促進經濟增長時,應以通過管理促進各層次經濟實體的要素投入,進而實現整個區域要素投入效率最大化,在其他環境條件不變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總量的更多增長。分層次配置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的投入,可以實現資源配置效率化,促進經濟總量更多增長。“一刀切”不能顧及不同層次的發展訴求,會扭曲不同層次經濟實體關鍵要素的選擇和投入,從而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通過滿足不同層次經濟實體對關鍵要素的需求,可以盤活全局、事半功倍。比如,對海口而言,可能更需要改進城市治理制度;對樂東而言,可能就更需要加大現代農業科技投入;而對文昌而言,隨著航天城的建設,亟需加大資本與相關技術投入。
另一個驅動因素是長期困擾管理界的“理論叢林”問題,分開來看,各種管理理論都有其合理性和實踐指向。但是在實踐中,管理者不知應該如何選擇、組合和使用這些理論與方法,這一問題涉及到的是管理理論的分層次問題。首先需要做的是確定管理主體的層次、管理對象的層次、管理手段的層次;其次要找到三者適配的管理手段,這個過程是適配優選的組合過程。例如,制定企業發展戰略需要運用宏觀層次的管理理論,激勵員工需要首先運用微觀層次的管理理論設計核心對策,然后運用中觀和宏觀層次的管理理論審視組織的架構與戰略,最后通過修正核心對策使之具有適配性和可行性。
管理失效及其后果
海南日報記者:那么,管理在什么情況下會出現失效,管理失效又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傅國華:我們大都能夠意識到“管理出效益”,但是在現實中我們也經常遇見“管理引起的問題”,出現管理無效甚至管理負效的情況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把關注點放到管理本身。管理系統由三要素構成,即管理者、管理手段(理念、理論、技術、方法等)和管理對象。管理的最大難處是管理者需要協調三者以實現適配。達到最佳適配狀態的管理,是最理想的管理。但是在管理活動中,很難達到三者適配的狀態,結果會出現以下現象:有管理、沒效果;有管理,但不是最佳效果;或者是有管理,但是失敗,管理沒有效果,甚至還可能出現負面效果。我認為,錯層次管理是引發管理失效的根本原因,管理主體、管理手段和管理對象之間一旦出現錯層,就會導致管理失效,會浪費大量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
例如,CPI指數是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參數,如果我們不結合實際,簡單地將西方發達國家計算CPI指數的指標和公式搬過來,并據此制定宏觀調控政策,往往會放大政策的偏差。這是因為,西方發達國家市場成熟度跟我國不是一個層次,納入統計口徑的范圍需要有所區別。
如何理解管理層次
海南日報記者:劉教授,您能否從文化的角度,為我們介紹一下管理的層次問題?
劉殿國:其實,中國傳統哲學蘊含的觀點也是分層次的,道治、德治、智治、權治從上至下分別代表了不同層次的管理理論,相比較而言,老子重道、孔子重德、孫子重智、韓非重法。這四種層次的管理理論所要解決的管理問題以及適用的管理對象不是同一層次,而且適用于不同的時空。
很自然的是,受利益、實踐及其決定的思想觀念層次的影響,作為公共政策對象的公眾的政策需求層次也是不同的,所以才會圍繞應該采用何種政策出現激烈的爭論。例如,最近臺灣地區不同層次的群體圍繞服務貿易協定進行著激烈的爭執。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階層多元化問題,不同社會階層針對同一個議題往往有不同的訴求。所以,決策者需要開展分層次管理,或者針對同一個議題在不同時空引入不同層次的管理理論,這實際上類似于“漂流式管理”。
海南日報記者:許博士,你認為分層還應注意什么問題?
許能銳:“分層”與“分類”是一對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被相互替代使用。“類”指的是事物之間“質”的差異,將許多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進行綜合、聚類和匯總的結果,在應用時側重于“合”,“類”是事物性質的差異性劃分。“層”一般是在某“類”事物中,按照“量”的差異劃分次序和等級。對事物進行科學分層是分層次管理的起點,分層次管理理論的基本主張就是順乎事物的本性開展管理活動,通過科學組合相關要素取得最優效果。
推進政府科學管理
海南日報記者:付博士,分層次管理如何應用到政府科學管理中?
付景濤:運用分層次管理理論推動政府科學管理的關鍵是構建有機統一的職能流轉體系,就是在不同政府層次及其職能部門之間分層次地配置職能,建立與層次相適應的運行機制。不同層次的職能部門承擔的職能具有差異,以及不同層次的管理需求。以住房建設部門為例,省級部門的主要職能是戰略規劃、引領創新、分解任務、績效評估、配置資源、統籌指導,主要發揮大腦作用。縣市部門的主要職能是市場監管、項目協調、信息管理,主要發揮軀體作用。鎮街一級部門的主要職能是動員、配合、反饋,主要發揮手腳作用。
反映到公務員招錄方面,在通常情況下,省級部門的公務員應強調專業化、地緣多元化,學歷以碩士及以上為主,防止思維僵化、抱殘守缺現象的出現。市縣部門的公務員應強調執行能力、實操能力,學歷以本科為主,防止眼高手低現象的出現。鎮街一級部門的公務員應該強調扎根意識、意志力,學歷可以不必太高,強調本土化,防止水土不服現象的出現。在績效考核方面也應該有所區別。例如,省級部門的公務員以考核創新能力、分析能力為主,市縣部門的公務員以考核執行能力為主,而對鎮街一級公務員來說,群眾滿意度或許能夠更加直接地反映其工作態度和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