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歷時五年打磨、500多天藏地拍攝,最終呈現給觀眾118分鐘的動人天空。由上海電影集團原創出品的電影《西藏天空》日前在上海率先上映。西藏這片充滿神奇色彩的土地一直是全球藝術家努力表現的地方,《西藏天空》以藝術的方式直面并回應了世界對于西藏的關注,從“人”的角度出發,以平和的視角再現了西藏民主改革的歷史進程,呈現了一部波瀾壯闊的藏地史詩。
“三藏”特色 “藏味”十足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奴》,到后來的《紅河谷》,再到如今的《西藏天空》,在作家葉辛看來,近幾年,像《西藏天空》這樣的西藏題材的影視作品,“即使在世界范圍來看,也是比較少的”。
上映幾日來,《西藏天空》在觀眾中反響熱烈。作家孫甘露說,《西藏天空》的場景讓他想起了《百年孤獨》,“新事物的到來喚醒了這個古老的世界”。
《西藏天空》首度聚焦西藏和平解放歷史,講述了兩位藏族青年從主仆到仇人再到朋友的情感糾葛,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通過人物命運,折射出西藏從落后的農奴制度中走出來后的社會歷史變遷。
影片出品人、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告訴記者,《西藏天空》從選題開始歷時五年,先后邀請了7位編劇,單是劇本就改了17稿。最終定稿由藏族作家阿來完成,歷時兩年,四易其稿,才寫定了6萬字、200個場景的劇本。
“有了好故事,電影就成功了大半。”任仲倫說,這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是按照史詩的風格來設定的,要拍出“最純正的藏味”。熟悉西藏歷史文化的藏族著名作家阿來無疑是最合適的編劇人選,而這也是這位茅盾文學獎得主的第一次“觸電”。
和很多西藏題材的影視作品在川西地區、尼泊爾等地拍攝不同,劇組堅持在西藏全境實地拍攝一年多,足跡遍布阿里、納木錯、林芝、拉薩等地。藏地拍攝、劇組95%的藏族演員、全藏語對白,“三藏”特色讓《西藏天空》“藏味”十足。
任仲倫介紹,劇組曾考慮起用大牌演員、明星出演角色,多番考慮后,最終決定起用藏族新人演員擔綱主要角色,原汁原味的表演令人驚喜。該片已榮獲2013年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飾演少爺丹增的阿旺仁青獲得“優秀新人男演員獎”。
最深層的“解放”
“一部講人的電影”,采訪中,飾演農奴普布的拉旺羅布和飾演普布妹妹央金的索朗卓嘎不約而同地使用了這樣的描述。“西藏題材的電影具有特殊性、局限性和復雜性,我們想用電影還原并且表達在西藏歷史突變的時代里面,人的情感變化、情感的艱難以及情感的升華和美麗。”導演傅東育說。
“解放,不僅是農奴普布的解放,也是少爺丹增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在阿來看來,“通過兩個男人一輩子的情感、命運糾結來真實展現西藏的社會變化、人追求生而平等的自由,以及經歷的種種艱難,可以說,這部電影將西藏近代史作了一個梳理。”
不同于過去傳統電影中描寫的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西藏天空》不局限于一場解放農奴的土改運動,而是展現“讓一個完全失去自我的農奴,變成一個有自我意識的真正的人的過程”,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汪瀾稱:“它不只寫了農奴主和農奴的關系,而且還描寫了作為一個人的個體,展現了自我尋找、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歷程。”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說,《西藏天空》選擇從“人性解放”的角度去解讀一段四十年風云跌宕的歷史,有著很高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
一個真實的西藏
“其實,人的解放比社會解放復雜得多,他們的命運轉折才能真正體現西藏當代的歷史。”阿來強調。全程“護航”影片策劃拍攝的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東說:“西藏地區‘過去是什么樣,現在為什么是這樣,將來會是什么樣’,電影能給觀眾傳達這些信息,便成功了。”
在文藝評論家毛時安看來,《西藏天空》用非常好的人性的藝術構思展現了少爺和普布反反復復在漫長人生當中尋找失落自我的過程,同時還原給世界一個真實的西藏,把“西藏瑰麗的文化,博大的內涵,包括繪畫、建筑、人文、宗教等比較真實地、藝術性地展現給世界,是一部把大氣磅礴的史詩進程和精細的、復雜的、人性的糾結和刻畫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影片”。
傅東育介紹,影片涉及的不少歷史事件也是首次在大銀幕上真實呈現,“我們希望能給西藏留下一部民族的電影,得到藏族人民的認可”。毛時安認為:“《西藏天空》把一個真實的西藏、真實的藏族人民的生活告訴了當今世界,讓這個世界理解西藏人民是怎樣從落后的農奴制度走到現代的生活形態中。作為文藝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去用藝術回答這個時代的精神問題。”(本報記者 曹繼軍 顏維琦 本報通訊員 張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