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角兒是怎樣煉成的(劉長瑜)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25日10:00 來源:人民日報 劉長瑜
      秉燭夜讀(漫畫)    徐鵬飛  秉燭夜讀(漫畫)   徐鵬飛

      前輩與后學之間尊師重道、代代相習,藝術傳承有規有矩,這是京劇的道德傳統,是當下最應該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京劇界的正能量

      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主辦的《京劇藝術傳承與保護工程——老藝術家談戲說藝》,歷經三年的采訪錄制,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工作,業已結集為大型音像出版物面世了。這是為傳承京劇藝術、探尋和梳理京劇藝術規律做了一件實事。

      為什么會有做“京劇藝術傳承與保護工程”這樣的想法呢?

      我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開始學戲的,當時學的劇目、練的功也不少,但是聽老師們說,還有很多我們沒有學過甚至沒有看過的戲,有很多的技藝和規范我們這一代是不懂的。由此,我們深知京劇藝術博大精深,有著獨特的發展規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京劇是由藝術家創造并且活在藝術家身上的藝術。一部輝煌的京劇發展史,是以燦若星辰的藝術家群體的成長史為核心的,是由他們傳承、創演的一出出經典劇目以及其中呈現的表演藝術組成。然而隨著光陰流逝,老藝術家或者離世或者年事已高,藝隨人走,對于京劇的發展,我們恐怕已經失去了很多藝術手段。因此,搶救、傳承前輩藝術家們在學藝、表演、教學乃至創新等方方面面的寶貴經驗,使當下的京劇傳承發展可資借鑒,刻不容緩。這個工程得到老藝術家們的傾情支持,當他們毫無保留地談藝說戲,身體力行地示范指點,留下從藝幾十年的經驗及傳承體會時,這些垂垂老矣的藝術家,依然神采奕奕,意猶未盡。這令我們非常感佩!

      看老藝術家的訪談,一個突出的感受是,當年的好角,無不是以唱念做打表演技藝的精湛、高超、細膩贏得觀眾的。幾乎所有的老藝術家在分析流派的特點時,都是從回憶與前輩大師同臺演出的感受,從大師在戲中每個唱腔、每個細節處理、每個技巧運用談起。藝術的魅力在于細節,令觀眾難忘的也是細節,這難道不是當下的演員應該格外重視、感悟的嗎?在訪談中,老人們從不同角度勾勒出當年梅派、荀派藝術的紅火和受追捧的盛況,雖然對梅派、荀派表演藝術風格特色的見解各異,但從他們的講述中,我們知道所謂梅派、荀派絕不是現在存留的幾出戲能代表的。各個表演流派的形成與特色,是大量劇目的積累形成,反之,一個流派的式微,也是劇目傳承缺失導致的。

      近年來我們常聽到一個說法,就是要破譯藝術家成長的密碼。在這套系列訪談專題片中,老藝術家們不可避免地都談到自己學藝成長的經歷,雖說他們學藝道路不同,成長密碼各異,但是我們能從中窺見老一代京劇藝術家成長的共性規律。一是為生存,一是為尊嚴。那時學藝演戲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戲比天大。要想成為好角,要想在舞臺上站住,吃上唱戲這碗飯,就必須經歷嚴苛的基礎訓練,吃大苦,受大累,歷經拜師學藝、有序傳承等一系列的過程。生存與競爭是他們走完這一過程的原動力。在舞臺競爭中自己的表演能夠叫好叫座,受同行、觀眾的尊重,就要技壓群芳,就得有創新劇目和精彩表演,就要摒棄門戶之見,學得多,會得多,才能與名家同臺,才能挑班唱戲,這些在老藝術家們的回憶當中都有體現。貌似簡單,實則深奧。

      老藝術家們在談戲說藝中,回憶當年的恩師、師兄弟師姐妹、合作者,回憶受到的教誨,看到的好戲好角,哪怕是一個令人嘆服的細節的處理,都是那么的印象深刻,那么的虔誠,有著發自內心的崇拜和尊重。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當年京劇大師、前輩與后學之間是怎樣的尊師重道、代代相習,藝術傳承是如何的有規有矩。這就是京劇的道德傳統,是當下最應該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京劇界的正能量。

      善待傳統,激活傳統,近年來,隨著“傳統”概念的打開,我們對文化傳統的認識、辨析與反思也越來越深入。本欄目即日起推出“關注文化傳統”系列文章,努力從文化現場出發,辨析文化的優秀傳統,思考在今天的語境下如何傳承與發揚傳統,讓文化根脈深厚綿延。 

      ——編 者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