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影 >> 研討 >> 正文
專家研討電影《白日焰火》的成功經驗
創造了藝術片與商業類型片結合的新形態
自今年2月16日在柏林電影節摘得金熊獎和銀熊獎以來,《白日焰火》幾乎成為一段時間以來各種媒體上出現頻次最高的一部國產電影。截至4月15 日,上映20多天,該片的票房已經達到了1.03億元。作為一部投資不足2000萬元且偏重于藝術片口味的中小成本電影,能夠得到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學術 界以及觀眾的共同認可,取得叫好又叫座的雙重效應,其中蘊含著諸多藝術規律、市場規律和創作經驗值得總結。日前,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中國電影 藝術研究中心、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廣播電影電視局、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電影《白日焰火》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業內專家認為,多元化的市 場、產業格局下,中國電影不僅要有票房,還要有更高的品質;不僅僅要有產業,也希望中國的電影院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與會專家認為,作為一部現象級的電影,《白日焰火》的上映對中國電影有一種轉折性、方向性的意義,尤其是對中小成本以及偏個人化的藝術電影意義 尤為明顯。過去我們的很多所謂文藝片創作大都表現為極度的自戀、晦澀,拒絕觀眾,把個人的表達凌駕于觀眾的接受之上,自覺不自覺地凌駕于市場之外,市場也 不接納它。而該片創造了中國電影藝術片和商業類型片有效結合的一種新形態,講了一個好故事,賦予了較好的影像氣質,協調了藝術和商業的矛盾關系,改善了內 地觀眾對歐洲國際電影節大獎影片的觀影印象,使得他們對藝術電影的接受度、容忍度、期待值一下子變得更高、更大了。有專家表示,該片的成功一方面會讓一些 導演調整自己的創作思維、藝術策略,在深入思考人生、人性的基礎上,更大層面地與觀眾達成一個最大公約數;另一方面,也會促使更多差異化電影的出現,拓展 中國電影在未來的表現空間,引導我們的觀眾從非理性、粉絲消費層面走向對藝術品質的追求,進而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升級換代。而后一點尤為重要。從《白日焰 火》的觀眾群看,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主動嘗試消費商業娛樂片之外的電影產品了。對此,不少與會者認為,中國電影需要培養更多關注電影藝術本體的觀眾群,他 們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更多地為著藝術和審美上的需求欣賞電影。這樣的觀眾群正在出現,《白日焰火》恰恰為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觀眾基礎和社會 心理基礎。
與會者認為,該片也在電影創作藝術規律、本真方面為我們帶來了不少思考,比如對劇本的精心打磨、投資方對青年導演的信心等。它不僅為劇本在電影創作全過程的核心地位和價值進行了正名,而且讓我們從青年導演身上看到了藝術的堅守精神。(徐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