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出版人俞曉群:引導閱讀是出版人的責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22日16:08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蔡俊

      俞曉群:引導閱讀是出版人的責任

      “書單是個綱,綱舉目張。”這是出版人、海豚出版社社長俞曉群在自己的新書《那一張舊書單》序言部分套用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令他在失眠之夜,厘清自己的出版方向,并有了書寫一本舊書單的靈感。

      在這本書中,開篇“那一張舊書單”便細說梁啟超、嚴復、胡適、張元濟、陳獨秀、王云五、沈昌文、程千帆等名家為選題而出的書單。

      俞曉群筆下的名家們推薦書單時,態度認真、思考嚴謹、精神執著。這些書單,也因此視野開闊,品味高端。

      實際上,俞曉群本人和他所帶領的海豚出版社,也正是因循這批書單,先后策劃和主編了“國學叢書”、“書趣文叢”、“新世紀萬有文庫”、“萬象書坊”等一系列廣為讀書界贊譽的好書。

      在俞曉群入主海豚出版社之前,海豚社曾經只是隸屬于中國外文局的名不見經傳的出版單位。當時,不僅人員和資金短缺,且海豚社的原創書只占全社品種的3%,發行能力不足,在新華書店沒有地位,在民營渠道沒有產品,網絡渠道又進不去——一切都幾乎從零開始。

      短短幾年間,從幾米繪本到董橋系列,再到民國童書、豐子愷繪集,海豚出版社完成了以出版兒童讀物、教育、社會科學等圖書見長的專業少兒社的蛻變。

      “出版人必須要有責任感,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在疾步向前的同時,學會向后看(回頭看)。”在接受電話專訪時,俞曉群謙和有禮,他說,自己是在用《那一張舊書單》詮釋自己的出版理念——讀書,未必是越新越好。

      俞曉群,1956年9月生,遼寧人,吉林大學哲學碩士,著名出版人,海豚出版社社長。曾任遼寧教育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2009年7月起擔任海豚出版社社長。

      舊書籍傳承經典力量

      記者:執掌海豚出版社以來,您致力于舊書籍的翻新出版。這是您在有意獨樹一幟嗎?

      俞曉群:這最早其實是緣于一種出版創新。不過,我愛創新,我更愛傳承,文化尤其要強調傳承。

      從這個角度出發,目前我們所做的,是傳承和接續。實際上,一個時期以來,我們的文化傳承有斷裂,現在的任務是,把這些斷裂帶接續起來。

      當時我在淘舊書時,這方面想法非常強烈。比如,我在《那一張舊書單》里談到淘《民國童書》的過程。在近代文化傳承中,從上世紀中葉起,《民國童書》幾乎全軍覆沒,這一板塊幾乎找不到蹤影。雖然其后,有些出版商翻印了民國時期的課本,但童書這塊兒,基本沒有留下痕跡。

      本來,圖書館就很少有這方面的藏書,所以只能在民間才可以翻到這樣的書籍。我想把這塊兒補充、接續起來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記者:舊書籍的重要性在哪里?讀書,不是理念越新越受人追捧嗎?

      俞曉群:書和一般產品不一樣,不像買洗衣機、電視機,越新越好,書當然新的也好,但是,我認為,在更多情況下,越舊越好。

      四大名著,肯定不是當代人寫的,但它們仍然賣得非常好。不能把書等同于一般商品,不能從所謂的社會價值、商業價值這樣的角度去考慮一本書。書從文化產品本身的特性來講,和一般商品也是不一樣的,有些舊書里,反而會隱藏很多精髓。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誰也不敢說,我今天寫的書,就一定是經典,或者一段時間里沒有人買,沒有人看就成了渣滓。只有時間,才能給予一本書最客觀公正的評價。

      所以,書未必是越新越好。舊書,尤其不要忽略,出版商也別總急著去出新書。

      記者:在您看來,出版社在文化傳承方面,應該怎樣做才能真正讓讀者看到好書和經典?

      俞曉群:其實,文化世界,很多時候還需要回頭(向后)看。在拼命往前跑的時候,回頭看一看,會覺得跑得更有底氣。現在大家動不動就去追星,各種娛樂明星、學者明星出書風靡一時,這都是“向前看”。但這樣的書籍,生命力能有多久呢?誰也不知道。

      雖然目前我們還有很多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但畢竟有過斷裂,所以,回頭看,也很重要,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把積淀下來的東西,也不要損失掉。

      海豚出版社一直堅持的,也是這樣的宗旨。這不是我們創造的,如果研究一下中國近百年來的出版史,基本上就是這個路徑:認真沉下去做書,就會做得更扎實。獲取好書、經典書的比例就更高。

      見到好書不能放

      記者:海豚出版社的發展出現質的飛躍,是因為和您的這種主張息息相關嗎?

      俞曉群:基本上,我是這樣要求的:見到好書不能放。

      比如說幾米這個品牌,從2002年,幾米漫畫就開始由我引入大陸圖書市場。所以2009年,我到海豚出版社以后,就開始再次全方位推出這個品牌,我的主張就是——好東西,不能放。

      有人說,有些書反正已經做過了,先放放舊的,再出新人新書,不是更好嗎?錯。那不是做文化,那是賣服裝。好的文化品牌是一定需要傳承,需要保護的。你看,蔡志忠、朱德庸這兩位是多少年的品牌了,出版人必須有責任去保護它。

      實際上,如果真是好東西,我們絕不會排斥暢銷書。幾米、蔡志忠都是暢銷書。我們不做的,是市場炒作的書。這是一個方向問題,人家做這種書,你也不能說人錯,這是時尚。但每一個出版社都有它追求的方向。我可能更愿意做那種具有沉淀性、價值更恒久一點的書。

      記者:海豚出版社在兒童讀物方面,別具一格。在選取兒童讀物時,你們有更多要求嗎?

      俞曉群:兒童書尤其要注重經典,像我們現在做的豐子愷的漫畫,無論是繪本,還是文字讀物,我們都要在讀者中建立一種威信,讓讀者確信,出版社的東西靠得住。

      有人說兒童讀物的利潤比成人讀物要高,實際上,兒童讀物市場確實要比成人市場好做一些,但另一方面,兒童讀物的定價也比較低。并且要有所偏重,時尚作家寫的兒童書,對我們來說也沒有吸引力,我們更注重知識性、趣味性,所以,選取經典讀物,無論是成本,還是制作,難度都要更大一些。

      操作時,兒童書和成人書相比,出版社更應該主動承擔引導責任,道德感應該更強。因為孩子沒有分辨能力,在制作時,責任更大。

      好的出版社就是好的引導者

      記者:您認為,一個出版社應該怎樣做好引導者身份?

      俞曉群:讀書,是讀什么書的問題。大家都愿意去讀好書,所以好書要有一個定義。我認為,好書的含義,就是健康,光明正向,符合社會公德。

      消極的人生觀、陰暗面、錯誤的理念,都是應該摒棄的。有一段時間,部分出版商出版所謂黑童話,就是把很多經典童話里的人物和故事情節,進行重新設置,結局用黑色丑惡顛覆美好光明。

      比如,把安徒生經典童話《丑小鴨》的故事重新編排:丑小鴨離開鴨群后,歷經苦難,卻被農夫燉了,臨死前哭訴:還是老老實實當丑小鴨吧。

      這樣的書是令人憤慨和厭惡的,放眼全球,沒有哪一個國家會對這樣的童話放行,因為它宣傳的是一種悲觀、丑陋的世界觀,對完全沒有免疫力的孩子來說,閱讀這樣的書,無異于災難。

      好的出版社,就是好的引導者。這是出版人的責任。如果為了暢銷,以獵奇心態去做圖書,那么首先這種取向就出現了問題,這樣的出版人也走不了太遠。

      記者:從目前的出版界總體概況來看,出版人的責任是強化了還是弱化了?

      俞曉群:應該說,有所改變。由于國家在出版制度上有所加強,另外經過十幾年商業化的淘洗,出版市場還是有所改觀。起碼有所敬畏。不像10年以前,有些出版商理直氣壯地說,出版社就是為了掙錢,但現在,這種情況收斂了,起碼不敢那么張揚。

      進入市場化以后,一個行業也在逐漸成熟,出版商如果以出版濫書為業,一定會逐漸被市場唾棄的,讀者可能會上當一次,但絕不會上當第二次。沒有市場,劣質出版商如何生存?所以,出版界也在不斷尋求出路,鑄造品牌。以前的市場是粗獷的狀態,但市場是促使其成熟的最直接和有效的動因,隨著市場成熟,出版人也注定會走向成熟。

      實體書仍有很大優勢

      記者:以您的了解,目前全國范圍內的正規出版社和書商增幅大嗎?

      俞曉群:大概的數字,全國范圍內的正規出版社約有500余家,這個量據說現在略有增加,不過國家對出版社總量一直是控制著的。書商很多,大約有1萬余家,這幾年的增量也相當大,有很多書商對好書很有眼光。

      記者:這是否說明國內圖書出版業進入到興盛狀態?

      俞曉群:從20年前,國內讀書市場就開始越來越豐滿,一直在增長,書商規模也隨之水漲船高,處于增長狀態。這種興盛狀態一直在持續。

      不過,有的出版社編的東西也未必都好,還有的書商把書號空殼化,直接賣書號換錢。管理上的問題還是有。

      記者:出版力量在增強,但實體書閱讀卻呈現下降趨勢。

      俞曉群:確實,網絡閱讀、手機閱讀越來越多,這是和實體書最大的沖突。也對實體書是一個沖擊。唱衰實體書的言論不絕于耳,但從目前的數據上,還沒有完全反映出來,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實體書閱讀人群確實在下降,因為閱讀渠道越來越多了。

      不過,另外一個衍生的現象是,分類閱讀開始漸成氣候。比如,養生健康類、教輔類的書籍,在網上更易閱讀;而休閑類、高端文化類以及資料查閱式閱讀,實體書仍然具有很大優勢。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