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戲劇評論要講真話發新聲守陣地(王新榮)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21日10:18 來源:中國藝術報 王新榮

      在現代傳播環境下,線上眾聲喧嘩,真假難辨,線下評論單調、頻頻缺席,諸種現狀引發戲劇界呼吁——

      戲劇評論要講真話發新聲守陣地

      近些年,文藝界存在一種現象,也就是文藝創作與評論的兩不同步,對話少,自說自話多。而且就筆者觀察,或許這種不同步的趨勢仍在不斷加大。整體生態已然如此,戲劇評論的境況也概莫能外。單就戲劇評論而言,目前也有一種現象或者說趨勢讓人擔憂:一方面是評論的渠道更加多元開放,先是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先聲奪人,網絡論壇、各大門戶網站緊隨其后紛紛轉載擴散,繼而是來自傳統紙媒的深度點評與延展,一出戲出來,自媒體、網絡、傳統紙媒等不同媒介你一言我一語,看似眾聲喧嘩,好不熱鬧,去蕪存菁仔細甄別后你會發現,其實這當中要么只有一種聲音,說好就什么都好,說不好則一棒子打死,而且人云亦云;要么莫衷一是卻難以自圓其說,呈現出一種情緒化、碎片化、非理性甚至于人身攻擊式的表達,于是,真實的聲音最終被淹沒在眾聲喧嘩中難以起到振聾發聵的功效,這種情況姑且稱之為“繁復的單一” ,表面上繁榮、景氣,實則單調乏味、乏善可陳,這種假象尤其要引起業界警惕。正如戲劇評論家季國平所言,現在已進入全媒體時代,網絡引領新潮流,敏感發掘社會現實、敏捷把握戲劇市場、敏銳洞悉觀眾心理,與市場接軌迅速高效,但也正是緣于這樣快餐式的文化,在戲劇評價評論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情緒化的內容泛濫,網絡微博微信的興起讓網民可以站在一己之利的立場片面發言,也容易誘發從眾心理盲目轉發,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冷靜、全面、深刻、縱覽中西古今的專業評論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這種“繁復的單一”的現象尤其表現在具備交互、放大功能,傳播迅捷、群眾參與度高的自媒體、網絡等新媒體評論上。登高一呼就被關注,高分貝吶喊就會引起共振引發圍觀,或點贊或吐槽,不亦樂乎,有心的觀者卻被淹沒在信息的洪流里難辨真偽,難覓知音。這種感受,對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鄒紅來說并不陌生。“記得有一回帶我的學生去看戲,散場后我們邊走邊聊看戲心得,相談甚歡,多有共鳴。誰知我在學生博客里看到他寫的觀后感卻是另外一個樣子。情緒化的措辭、碎片化的拼接、抓人眼球的標題。學生對我說:‘如果不這樣寫,你能記住我嗎?身邊的人能關注我嗎? ’ ”其實鄒紅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當下媒體評論的一種狀態,都是注意力經濟惹的禍。鄒紅認為,媒體評論存在選擇傾向,發布信息欠深刻不全面,記者時常按照自我好惡發評論,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不發布,不吸引眼球的不發布,專業評論也時而遭遇“剪刀手” ,為我所用,為我所崇;網絡評論就更為情緒化、碎片化、去中心化,甚至還有網絡水軍混跡其中,評論者不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而是充斥著各種謾罵和情緒宣泄,存在刻意炒作和惡意詆毀。

      其實,“線上評論”的眾聲喧嘩恰恰反襯了“線下評論” ,特別是戲劇專業評論的單調、失語甚至在一些重要戲劇觀念思潮或者方式方法論爭上的缺席。戲劇評論家黃維鈞認為目前是“評論不成隊伍,評論不成界” ;戲劇評論家賡續華更是將戲劇評論界的生態歸結為“隊伍散、陣地少、觀念老、氛圍寂” 。究其原因,在黃維鈞看來一是目前缺少權威性的評論家,評論缺乏獨立性,評論家與評論對象尤其是劇團和演員之間應有的距離和神秘感正在消失。“美國戲劇方面的專欄評論作家有那么五六十個,各劇院院長對他們很是尊重。一出戲出來,劇院團是戰戰兢兢的,就等著這些人怎么說,他們說好那票房就沒問題了,他們說不好,那就趕緊卷鋪蓋走人吧,就這么有權威。劇評家只有保持自我獨立性才能贏得業界尊重。 ”二是學術研究的滯后。“戲劇評論應建立在學術性的基礎上,但又不是把它變成純學術的東西。這些年,戲劇學術性研究進步不大,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戲曲、話劇、歌劇等理論已經滯后,形成理論瓶頸,所以戲劇評論也很難提高。應加強學術性、基礎理論研究,更好地探索、研究、推動戲劇理論更新,汲取新的營養或者創造自己的體系;應提倡爭論性的評論,杜絕有組織的宣傳。 ”

      戲劇評論家王安葵則將當下的評論現狀歸因于評論與評獎的糾纏不清,界限不明。 “ ‘沒有權威的評論,只有權威的評獎’ ,這種現象很普遍。評論可以作為評獎的參考,但不要為評獎服務。今天的評論不要為作者設定框框,應發揮鼓勵、激發創作熱情的作用,評論作者受到的束縛還太多,現在需要一句話像《國際歌》里唱的‘讓思想沖破牢籠’ 。 ”“現在就是要么政府買單,政府不買單就是市場買單,市場不買單就是庸俗買單,總有人要去買單。 ”賡續華認為,現在評論界很多人不活躍,主動參與度低,都覺得沒勁,因為大家都還停留在“謀生”的層面,沒有真正上升到“謀道”的意義。 “上世紀80年代出現過多少思想上的‘文字事件’和文藝百家爭鳴,而現在大眾只關心群體事件、八卦事件。 ”

      “泛媒體”導致“泛批評” ,眼下戲劇評論格局的改變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其實,對戲劇評論來說,現在最重要的并不是攻城拔寨,而是要重新收拾舊山河——整裝隊伍、培養推出新人讓薪火相傳;在死守、鞏固已有陣地的基礎上,擴大專業評論的影響力;劇評人要敢于說真話發新聲,社會各方要營造濃郁的評論氛圍,對評論多一份寬容。記者耳聞今年十月份,青年戲劇評論家高級研修班將在上海舉辦。可見加強戲劇理論評論工作,或已成為業界共識。因為大家都很清楚,如果戲劇界不扭轉創作與評論長期不同步的現象,那就好比一條腿走路的殘疾人,可想而知,中國戲劇未來的發展之路必將是費力吃力以至乏力并最終行之不遠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