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探尋文化根脈的時代表達(王丹彥)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21日09:54 來源: 光明日報 王丹彥
    馬年央視春晚照片。 CFP

      一年一度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重要標識。綜合考量2014年的春晚創作,并由此回顧近些年春晚的社會反響,可以發現,“守時代主流之正,續中華文化之新”始終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守正出奇:讓時代精神與多樣審美互滲

      歷屆春晚的主創團隊,都力求將“樹國家形象、抒時代情懷、講中國故事”的創作理念自然地融進精彩的舞臺表演之中?梢哉f,春晚的舞臺始終在追求傳遞核心價值觀的多元審美呈現,始終在探求使主流文化的“高站位”與大眾審美需求的“多視角”契合的有效傳播。

      新一屆春晚以中國夢為中心做出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全新嘗試。中國夢已成為億萬華夏兒女的內心憧憬和當代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追求的凝練表達, 因而,從不同維度、不同時空、不同視點立體深入地揭示中國夢的精髓內蘊并將其最廣泛、最優化地進行傳播,正是春晚這一極具包容性、整合性與昭示性的全民節 日慶典的題中之義。在2014年春晚中,眾多節目對于中國夢的藝術化解讀與表現,生動形象地使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感召力與凝聚力在觀眾中激發出強烈的內心 共鳴,主流價值的自然引領與賞心悅目的舞臺呈現有效地提振了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主旋律”精神。如,歌曲《我的中國夢》《我的要求不算高》等從普通人的視角 表達了對國家富強、社會和睦、生活幸福的美好憧憬,唱出了百姓內心深處的真實期許;歌曲《光榮與夢想》《天耀中華》等通過再現歷史與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前 進步伐,藝術地詮釋了中國夢的精神內涵,以大氣磅礴的表現風格令無數觀眾熱血沸騰、激情澎湃。

    昭德抑違:讓傳統美德與人文情懷貫通

      歷屆春晚總是力求將民族傳統中最敏感、最感人的親情、友情、愛情給予藝術化呈現,從而撩撥了億萬觀眾的心弦,才使得幾乎每年的春晚都會產生 一些風行大江南北的歌曲和流行語。無須列舉30年來春晚所衍生出的無數經典橋段、流行風尚乃至文化現象,單從最近的2014年春晚中便可見一斑:用至濃親 情打動人心的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小品中“人倒了還能扶,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來了”等臺詞,或呼喚真情,或勸德向善,或撫慰心靈,或宣泄內心,都在 廣大百姓中引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心靈共振。

      從在社會上流傳度極廣的春晚節目不難看出,真正能與百姓產生共鳴的情感不是虛無縹緲、無病呻吟、小情小怨的,而是浸潤著泥土芳香的至情至 性、折射著道德力量的真情實感、彰顯著文脈精神的大情大義。為此,春晚主創者們一方面要依靠有膽有識的仰觀俯察,另一方面更要在貼近中探求有效引領的審美 方式,從而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中人格理想、人文情懷、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的時代表述。

      以往春晚中,寓教于樂、寓理于情,昭示“真善美”的節目不在少數,尤其是一些針砭時弊、諷喻現實、昭德揚善的相聲、小品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經 典之作,如《五官爭功》《虎口遐想》等不一而足。剛剛過去的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擾民了您》《我就是這么個人》《人到禮到》,相聲《說你什么好》都 真實描摹了社會小人物的心態,刻畫了普通人的生活,并且將一些社會焦點話題巧妙地融入其中,不著痕跡地實現著對人們人生信念、思想境界的提升引領?梢 說,用諷刺勸喻的方式,在引人發笑的同時,呼喚人間真情、提煉生活真味、啟迪社會真知,已成為春晚語言類節目的最美亮色。

    兼收并蓄:讓民族元素與世界語言融合

      隨著國際關系日益緊密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速,作為“全球收看人數最多的晚會”,春晚現已不再只是“中國的春晚”,從某種程度而言已成 為“世界的春晚”。民族美學精粹的全球化彰顯、國際審美元素的適當融入,自然應當在每年一度的晚會中得到凸顯。2014年春晚于此做了更為大膽的嘗試。京 劇《同光十三絕》、創意武術《劍心書韻》、歌曲《卷珠簾》、舞蹈《萬馬奔騰》、雜技《夢蝶》等均通過現代美學眼光與國際新技術手段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 的恒久魅力,運用不同的藝術元素向全世界表達出中華民族崇德、自強、包容、貴和等精神品質,在使全球范圍內億萬觀眾心曠神怡的同時也令人信服地傳達出晚會 創作團隊的民族文化自信。運用新穎的混搭方式凸顯中外元素交融的新奇創意更是可圈可點:蘇菲·瑪索和劉歡在適逢“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唱起了委婉動聽的 法國經典民歌《玫瑰人生》;郎朗、雪兒與克羅地亞的“魔杰二人組”合作的器樂表演《野蜂飛舞》將鋼琴和大提琴等樂器融為一體,讓觀眾如癡如醉;由匈牙利 Attraction舞團表演的創意舞蹈《符號中國》通過身體造型來表現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妙趣橫生,使人耳目一新。這些外來文化因子的藝術植 入,不僅把春晚舞臺裝扮得更加絢爛多姿,而且昭示了當代中國的強大文化包容力和創新力。

      民族元素代表著民族的印記,但是如何讓它被接受、被更多人欣賞?如何使民族性不與世界性相隔閡?必須要有開放的、共通的橋梁手段——一種世 界語言。世界語言與其說是一種溝通方式和傳播渠道,不如說是一種思維習慣和文化認同。中華文化的“走出去”并不是依靠文化產品的簡單輸出或視聽符號的低層 次拼貼,而是要依靠創作主體的高度文化自覺、深度文化認知與廣度文化眼界。春晚這一得天獨厚的文化交流平臺不僅可以有所作為,而且應當大有可為!

      (作者為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