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最后晚餐》是一部靠兩個演員撐起來的獨幕劇。之前看過的金士杰老師的《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直感慨原來兩個人也可以講述這么一個充滿情感的溫馨故事。這次依然是兩個人,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在一頓簡單的晚餐,兩個人的家常中將故事娓娓道來,情節的鋪墊流暢又不突兀,演員情緒飽滿收放自如,臺詞抽絲剝繭般地講述了母子二人生活中的不幸、誤解與痛苦。
該劇最成功之處就在于,非常真實地展現了香港底層人民的生活。沒有眼淚,沒有衣衫襤褸,沒有饑腸轆轆,也同樣能夠表現生活的艱難。母子二人在兩個小時的吃飯、喝湯、切橙子中用對話串起細水長流的情節,看似平靜的一頓晚餐,卻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壓抑與悲涼,艱難與心酸像潮汐一般迎面涌來。不知人們在生活中怎樣定義“悲慘”或者“無助”,又或者“苦難”,但是內心的隱忍比外表上的破敗更加讓人震撼。
該劇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詩意的語言,生活化的帶有一些粗口的粵語比普通話有著更強的感染力,和臺詞相輔相成的是舞臺布景,極富生活質感:老鐘、吊燈、小電視、會轉的吊扇、香爐、老式的柜子、廚房的布簾等等,種種生活上的細節展示了一個完整的香港底層家庭,真實得就好像在旁觀鄰居家的一頓晚餐。
劇中兩個主要人物的塑造相當成功,演員很有魅力,表演細膩、精彩,表情到位又不浮夸,情緒爆發恰到好處又不做作,一言一行都融入了劇中。母親林麗冰是個沖動又懦弱,想愛又膽怯的人,她的市井與無知間接導致了這個家庭的悲劇,愛兒子卻從來沒有主動去看過他。心里明明恨死了嗜賭的丈夫,卻還相信丈夫會還債而把父親留給自己的惟一的老房子抵押出去,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說的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吧。
相比起母親林麗冰,兒子周國雄更值得同情,他有一個無知懦弱的媽媽,有一個嗜賭成性還使用暴力的爸爸,在小學的時候就被爸爸打得被政府收進了孤兒院,媽媽一周兩次去監獄看他的渾蛋爸爸,但一年才會來看他一兩次, 這個父母健在的“孤兒”要比真正的孤兒艱難百倍。當他媽媽在餐桌上告訴他爸爸打他是因為他不聽話時,周國雄重復了好幾遍:“那你是說我活該嘍?”一句簡單的話承載了多少悲憤。做母親的也許想不到,有的時候說出來的話比刀劍更傷人。于是周國雄給母親講起了小時候對三文魚的印象:“世界上的魚那么多,為什么只有它是美麗的橙色,看來它天生活該被人吃”!
兒子的不滿,母親的愧疚,兩人都孤獨痛苦卻又愛著對方。于是在情緒爆發之后更是相互訴說了生活的辛酸,在對話中驚訝地發現對方都想要燒炭自殺,為了了結生活的心結。下決心自殺這一段情節略顯拖沓,但是其中周國雄提到的幾個比喻成為了點睛之筆:《飛屋環游記》中飄走的兩個氣球對整個旅程毫無阻礙,關掉的床頭燈更是影響不了東方之珠的璀璨,人們不能沒有張國榮,不能沒有梅艷芳,但卻可以沒有你和我,這幾個巧妙的比喻彌補了缺陷,相反地,更加意味深長,好似“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悲涼。林麗冰也說,讓喧鬧的菜市場安靜3秒的女人已經夠偉大了。
但是最終,他們決定放棄自殺,反之要割斷自己痛苦的根源——殺害周國雄的父親,這也算是他們對絕望的生活最后的反抗。這個結尾很有意思,在以往的演出中都沒有出現,是北京這幾場另外加上去的——讓一直被周國雄稱為“渾蛋”的父親出現在舞臺上。有很多觀眾認為這個結尾有些畫蛇添足,顯然為母子二人留白的選擇更有意味,但是這個結尾也有它的獨特之處。父親的出現表現了母子對于這個“渾蛋”的反應,想反抗卻又懼怕,試圖邁出腳步卻又畏縮不前,周國雄見到父親走上前來甚至下意識地用雙臂護住自己,看父親沒有下手才松了一口氣似的放下手臂。這個父親完全符合之前二人對話中描述的形象:愛上網勾搭小姐、易怒暴力、沒有責任感等等,看見他的出現我甚至有些驚喜。最后,林麗冰端來了放有安眠藥的啤酒,父親喝下,舞臺光暗,母子二人在昏暗的燈光下吃著西瓜,伴隨著滴答的時鐘聲黑場結束。
這是一部帶有喜劇色彩的悲劇,看似幽默的話語透露著生活的悲涼與心酸,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與感概,看似簡單的一頓晚餐卻蘊含了巨大的情感,母子二人就像一個香港底層人民生活的縮影,平實而夾雜著悲憫,在生活的黯淡無光中摸爬滾打、艱難前行。同時,這也是一部洋溢著淡淡人情味兒的作品,在不知不覺中向觀眾講述著一個生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