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王東滿詩詞書藝賞析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18日10:57 來源:中國作家網 李樹林

      農歷甲午年前夕,王東滿給我寄來一冊他新近出版的書法集《王東滿詩詞書藝》。該書由沈鵬題寫書名,書中有姚奠中、力群、張頷、林鵬、陳巨鎖等名宿給王東滿的題詞,對其書法成就給予充分肯定。書中以展現作者不同時期、不同款式、不同書體的書法作品為主,兼有少量國畫作品。筆者從王東滿諸多形勢開張、清秀俊逸、大雅不俗、氣韻生動的書法作品中,品味出了其鮮明的藝術特色:

      一是意趣天成含靈氣。王東滿的書法作品胸有成竹,意在筆先,一旦下筆,心無旁騖,手無滯礙,盡情揮灑,一氣呵成。整幅作品,輕重緩急,騰挪錯讓,鉤連引帶,抑揚頓挫,純任自然,

      二是淡雅沖和蘊秀氣。這一特色多體現在王東滿行楷類書法作品中。這些作品中,字字獨立,而又通篇流暢;一字之中,筆畫有輕有重,重不呆板,輕不飄浮,凝重中含工巧,輕盈處見力度,令人神爽心清。

      三是莊嚴渾厚標正氣。這類作品多表現在他的題匾、碑刻、條幅作品中,而且這類作品,無論是大幅巨制,還是精美小品,都給人以莊嚴肅穆、雄渾樸厚的深刻印象。

      四是痛快淋漓顯豪氣。草書、行草書是極具寫意和抒發豪情的書體。王東滿的書法創作緊緊抓住了這一特性,創作了不少這樣充溢豪氣、熱情奔放、隨心揮灑、意得天真的書法佳作。

      五是對立統一有生氣。在王東滿的書法作品中,筆者體味出他用筆用墨的良苦用心,也體味出他外師造化、內得心源、道法自然的造詣。

      王東滿的書法已臻佳境,這境界來之不易。

      在欣賞《王東滿詩詞書藝》藝術美的同時,也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多好養書。王東滿多才多藝,他是作家,是詩人,是電影藝術家,是劇作家,是書法家。老來還學開車、學電腦,可謂愛好多多、書中雜家。多好是成就書法家的肥沃土壤。有人說,王東滿是文人書法家。這話并不錯,那么反過來說還有文盲書法家嗎?我敢說肯定沒有!是文人,不一定都成為書法家,但是書法家的必定是文人無疑,誰見過哪個書家是白丁?想當書法家起碼要讀書,進而不斷擴大愛好,為學書提供豐富營養。胸無點墨要當書法家難矣,充其量也只能是個寫字匠!

      啟示之二,“揮毫只寫自吟詩”。王東滿曾有詩曰:“不與書家爭飯吃,揮毫只寫自吟詩。”此論高妙。《王東滿詩詞書藝》就是他這“揮毫只寫自吟詩”的印證。書家只有寫自己的東西才能更有效地抒發自己的情懷。吟詩與書法,本來就是抒發情懷、創造精神文明的一體兩面,把自吟詩用書法形式表達出來,那就成為有形的心畫了,何其美也。

      啟示之三,讀字。《王東滿詩詞書藝》中插有一幅作者聚精會神讀字的照片,這對書法愛好者來說是必要的一課。能弄到好的碑帖固然可讀可悟,但是社會上沒有進入碑帖的書法作品也不在少數。上街遛彎也好,外出旅游也好,有志于學書者要留意一下大街小巷的牌匾,名山大川的刻石,名門望族舊居和古建筑的楹聯匾額,恐怕都能汲取到書法營養。只是需當有心人。再說讀帖和臨帖二者不可偏廢,把讀與臨、悟與行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是學書的正途。

      啟示之四,取法乎上。王東滿的集子中,不僅有他臨寫《蘭亭序》的作品,還有他與沈鵬、姚奠中、力群、張頷、林鵬、陳巨鎖、田樹萇等書畫名家的交往照片、酬答書稿。這些無不說明了一個問題:學書取法乎上。學書與干其他事一樣,起點不高,不能步入正道,更不能取得真經,那學起來就要走彎路了。有意學書者必須明白:“師不高,弟子拙。”臨帖要臨名帖,法師也需法高師。

      啟示之五,書家要擔當起書法傳承的歷史責任。《王東滿詩詞書藝》中插有作者教孫子和外孫女寫字、孫子占領爺爺寫字臺的照片,看后令人高興。在電腦盛行的今日,漢字書寫都遭到了危機,書法傳承就更是引人擔憂了。王東滿身體力行,含飴弄孫,著眼于書教,為書人樹立了樣板。筆者認為,倘使每個書法愛好者都能像王東滿那樣,著力于書法教育從娃娃抓起,書法傳統在中華民族的古老國土上傳承即有望矣。中國人丟掉書法就如同吃飯不會使筷子一樣。倘若如此,中華文明不就殘缺不全了嗎?智者當思當慮!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