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作家水墨 >> 正文

    焦墨與我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18日10:41 來源:中國作家網 邵 璞

      無論誰,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尋找著呈現他發現的方式,包括思想、包括哲學、包括詩歌、包括技能。

      用什么能呈現我靈魂深處最晶瑩神圣的部分給世界?上世紀80年代時是我寫的詩歌《周末,我們去了女生宿舍》和《朦朧詩選》,此后有了書畫集《邵璞書畫》和《邵璞焦墨藝術》。

      精神給世界帶來時間的永恒,精神給人帶來感情。很多人要用一個故事,用一生呈現一份感動;而我,用焦墨、宣紙、毛筆呈現我心智的最不平凡的凝結,繼而呈現世界萬物的永恒。

      什么是焦墨?焦墨是傳統中國畫之一種。顧名思義,焦墨與通常中國畫相比,首先不用色彩,然后是很少用水,在美學思想、技法、傳統師承、表現手段、創作程序等方面與傳統中國畫完全一樣。焦墨多發展于中國畫的山水畫大類里,在中國畫的花鳥、人物類里少見。在中國畫發展歷史上,比較成型的焦墨在清代中國畫大家程邃的作品里可見。近現代焦墨中國畫公認的大家是張仃先生,張仃因為“文革”被下放到農村后,因喪失繪畫基本條件而與焦墨藝術結緣。

      我作焦墨,源于張仃先生焦墨藝術的啟發。12歲接觸繪畫,從素描石膏像和人物開始,到小學中學的黑板報,這算是我藝術的啟始。1977年,作為最后一批知青,我在農村青年點的鍋臺和天地間頑強堅持自學繪畫。1979年高考,我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此時傾注更多的是對文學的追求和對詩歌的熱愛,繪畫生涯轉為業余。1983年我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除做記者采訪外,還兼為《廣播節目報》(現在的《中國廣播報》)畫插圖。那個時期,彩墨、人物肖像、山水等,需要什么畫什么。1985年進入中國作協《文藝報》工作,在其9年以及到日本留學的3年中,給我的藝術帶來了升華的轉機,我開始與眾多藝術大師深度接觸、學習。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我接觸到張仃先生的焦墨藝術,并開始我的焦墨中國畫創作。

      在參悟張仃以及諸位藝術大家的筆墨中,我認識到了中國畫對物象和內心的概括、提煉,所能達到的筆墨的美學高度、形似高度,繼而是哲學的高度,是藝術生命之所在。

      因為我的藝術學習起源于西畫,同時始終酷愛并深入鉆研傅抱石、陸儼少等藝術大家的藝術思想、藝術技巧,所以,我對焦墨藝術的理解與張仃先生還不完全一樣,對于焦墨與中國畫創作我有很多自己的認識。首先,焦墨可以自由地寫心,就像用書法畫畫;焦墨本身的局限也是無限的,它必須在中國畫筆墨上有所發現和建樹;其次,焦墨其實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僅為墨水瓶里的墨。怎樣的墨可以稱之為“焦墨”,因人而異。我理解和堅持的“焦墨”與水離不開,與宣紙、毛筆離不開。水在“焦墨”里,猶如露珠一樣稀有,猶如每個人的血液一樣重要,仿佛草和牛羊一樣,吃進的是草,擠出的是奶。

      繪畫之于我,就像我與我的青春,無論走到哪里,無論我在干什么,抑或貧窮,抑或富有,我都從未真正放下過。回憶起來,我是持之以恒,在生活和工作的所有機會瞬間播種繪畫的種子,收集滋潤禾苗的陽光雨露,勇往直前地耕耘。1983年入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后,1984年被時任臺長楊兆麟抽調重寫廣播史。從延安出發,沿著新中國廣播發展之路行進,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用一個整月的時間深入陜北,在大山縫隙中間蝸居,乘驢車體會山川的脾性,與山水完全無距離朝夕相處;第一次乘十幾人的小飛機,從空中俯瞰山川風貌。當我從陜北回到北京時,幾乎變成了地道的農民,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除了更多了解了中國廣播史之外還收獲到什么。我把我交給平凡的機會和自然,而平凡和自然卻回饋我神奇,這應該是我和藝術生長的邏輯。

      1986年,又一次這樣的壯行,這次用時一整年,我以中央講師團一員的身份離開北京,來到黃山腳下的歙縣巖寺鎮,歙縣是歙硯的產地,在那里可以遠眺巍峨的黃山和九華山。巖寺的松林一團一團隨處可見,它與黃山松應屬同種同宗。黃山最得山水的精靈,因為山上云霧發達,所以山石和松都生機震天、地感鬼神。這一年,飲黃山泉水,走沒有路燈的山間小徑,與飛禽和鳴,從山川風物寂寞相處。

      一年后回到北京,當恍如隔世。辦公室來了很多新人,我的辦公桌被移到一個角落,位置滿滿的。不比出國留學,下鄉對人成長的履歷沒有任何添彩,相反,在政治上、業務上,我徹底落后了,我的繪畫藝術僅僅進步在心智,真的不被人看到,不被人理會。我的繪畫就是這樣處于人們視線最灰蒙的地帶。    

      30多年來,我已習慣在平日漫長等待的時間中,把精力集中到一本前輩的畫冊上,每日睡覺前基本把電視頻道鎖定在主角為山水的自然節目上,深入一草一木的呼吸,感受松或其他植物的生命,感受巖石的性格。這應該就是那一種寂寞吧,這種寂寞就是信念,就是堅持,就是感情。我一直站在那里不動,很久后能被看到的是一幅不一樣的風景。

      30多年來,藝術給我尊嚴、給我自信、給我朋友,給我機會、事業、專業,更重要的是藝術其實是最忠實地傾聽我訴說、任我雕琢、給我回應的另一個世界。普羅藝術的王翔先生曾經與范曉蕙一次談起我的畫時一語中的:邵璞失意時畫畫。其實“失意就是寂寞時、就是失敗時”。

      30多年來,在內心深處,我其實一刻不敢懈怠,我不能辜負伯樂、辜負上蒼對我的賜予與發現。我走在它們視線聚集出的彩虹之上。

      縱觀中國美術史,每一個時代的繪畫無不成就在涅槃,畫家之間的長短無不如此:建樹在筆墨對物象和內心的概括、提煉和發現上的創新。藝術成長過程里最重要的環節,在于“發現、提煉、概括”方面的建樹。焦墨中國畫破中國畫里七法,僅在墨、宣紙、毛筆三者中經營中國畫的博大精深,相當于徒手攀巖。

      在某種意義上講,焦墨等同于用毛筆在宣紙上寫詩,“筆墨”必須提煉到“詩意”,詩意必須同時極致達意“造型”。焦墨,在中國畫里是這種“發現、提煉、概括”的極致的體現之一,回避色彩、矯情用水,等于使中國畫去掉了衣著后還要達到“人是衣服馬是鞍”的程度,所以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感覺。

      我是一個在商海和藝術兩棲的人。經商把我帶到藝術家一般不可能到達的生活和自然的邊界,文學給我孕育出最深厚的概括時空的能力。我相信,我在商海的作為不會給世界留下任何波瀾,但藝術會。當塵埃落定時,我的焦墨藝術,一座淳樸激蕩的來自靈魂的自然,會在人類的時空留下印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