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最后晚餐》:夜香港的一盞燈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17日07:29 來源:北京日報 水 晶

        坦白地說,這一輪《最后晚餐》在北京演出的反響,遠超我的預期。雖然早就看過碟、看過現場演出,也多次讀過劇本,對這部戲有最基本的信心,但當微信、微博和媒體上無數關于該劇的滾燙評論一波波撲面而來時,我還是被震驚到了,進而開始懷疑:為什么?

        香 港話劇團的作品不是第一次來北京,大到《新傾城之戀》和《曙色紫禁城》,小到《洋麻將》,這個團扎實的創作基礎和表演風格我們都不陌生,但這樣一種大面積 的、一邊倒的好評卻頗鮮見。尤其是面對這樣一部看似絮絮叨叨、苦難和絕望從頭到尾充斥全劇的作品,那堂香港尋常人家中常見的堆滿了雜物和生活用品的實景, 和當今舞臺上大量光鮮亮麗的舞美相比極為寒酸,很容易讓看慣了高大上舞臺的人心生“輕蔑”。而兩個人生輸家的母子對談,又怎么敵得過那些年輕貌美的明星戲 呢?

        可恰恰就是這樣一臺看似灰冷低陋的戲,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底層故事,卻意外激起了北京觀眾內心最深處的共鳴。久不相見的母 親打電話,叫兒子回家來吃晚飯。最初的那些對話,聽起來不過是成年的兒子不太常回家,媽媽掛記兒子,擔心他吃得不好、住得不好、有沒有女朋友,要不要搬回 家來住。好平常的母子對話,卻開始一層層地帶出往事。

        慢慢地,我們會知道,哦,原來兒子失業了,失戀了,原來他一直和父親關系不 好,很多年都沒能和父母一起吃過團圓飯。等不到電話的他,只能三十晚上在快餐廳里一個人吃小火鍋。我們會知道,媽媽因為家用不夠,現在在按摩店里捏腳謀 生,孩子他爹已經離家多日,不知去向。對談到這一層時,冷淡的母子關系因為各自所承擔的痛,反而開始有了相互理解的可能。

        而當他們 因為這難得的“理解”,進一步敞開心扉,更深一層地交換心底怨念,進而掀開往事時,更巨大的過往苦難和揮之不去的后遺癥被絲絲縷縷地一點點拽出來,猶如抽 絲剝繭,直至炙人的烈焰噴發出來。原來,在這一頓“最后晚餐”之前,兒子已經準備要自殺,而媽媽則是希望在自殺前最后見兒子一面。

        普 通的劇透根本不足以支撐這個故事的張力,那些看似平淡無奇卻針腳綿綿密密的對話,需要配合最樸實天然的表演,帶給我們管中窺豹的即視感。我們仿佛隔著玻璃 窗,不小心窺看到了一對母子在陋室餐桌前的對話,以及他們絕望的心和曲折的過往。那些苦難,我們不一定親身承受過,但并不妨礙我們在某個節點心中一痛,頓 生同感。兒子說,有一天晚上他睡不著,起來看著窗外,發現對面的大樓也好多燈都亮著,挺漂亮的。他突然想,如果我把這盞床頭燈關了,什么都沒改變,少了我 這盞燈,香港還是這么漂亮,還是東方之珠。

        很多次,我都會在看到這個地方時,心里咯噔一下。我知道,在自己最低潮的時候,或者每個人都有過類似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那么失敗,完全多余,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

        這 個世界上,有很多選擇以自殺方式離開的人,不是因為他們那一刻已經無力承受苦難,而是他們相信,未來已沒有希望可言。在這一點上,你是否承受過同樣的苦難 并不重要,只要你經歷過失望、類似的苦難,甚至體會過絕望,你就很容易將自己的情感代入劇中,在某一個微妙的時刻,加入那對母子的對談,開始與他們同呼 吸,共命運。

        可是,值得同情的,又豈止只有那對母子呢?關于劇中那位一直被以“壞人”、“混蛋”來形容的父親,母親曾經有一小段話 算是對他的“壞”給予某種理解,她說:“他也不是一出生就是壞人。他也挺苦的,很小的時候他媽就跟人跑了,他爸又不怎么管他,跟奶奶住,奶奶死了就完全沒 有人管了,他比我還糟糕,初二就出來工作!”

        這段話被淹沒在大段大段的對話中時,很容易被忽略,然而它如此重要,不僅僅因為它在某 種程度上解釋了一個“壞人”的“壞”可能源于其糟糕的童年和自身所受的傷害,而且它暗示了某種線索——從社會到家庭,從群體到個人,我們總是在傳遞和反射 自己所遭受到的,無論好壞。這種傳遞,又會經由承受者,再次傳遞出去。你無法預知這些好與壞,將在何時何地匯集和突然間達到臨界值,爆發出戲劇性的巨大轉 折。

        于我而言,好的戲劇作品,像是一種人生沙盤推演的集體觀摩——觀眾坐在臺下,看演員在編劇、導演等主創團隊的規劃之下,將某種 人生,在舞臺上以沙盤推演的方式展現。我們身在臺下,心在臺上,在他人的人生推演觀摩中,悄悄地給自己一個相同或不同的答案。如果,我處于那樣的苦難之 中,我會如何?如果我失業、失戀、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多余的,我該如何重新定位我的人生旅途?如果我承受了苦難或欺騙,我要不要,就在此處,斬斷這傳遞的鏈 條?

        這世上沒有比生命更珍貴的了,而生命只有一次。戲劇的沙盤推演,讓你在他人的故事中,流自己的淚。它既是釋放,也是提醒——要,好好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