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工筆畫的當代轉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15日10:01 來源:光明日報 呂十鎖

      工筆畫作為中國畫林中的一名重要成員,是隨著傳統繪畫的發展而逐漸成長起來的,它的發展雖然因時代變化、外來文化以及政治需求不同而幾經起落,但它起源很早,技法工細逼真,妙窮毫厘,在畫壇獨樹一幟。明、清以來,工筆畫在中國畫史上的地位卻日趨邊緣,雖不乏有大家倡“古意”、崇“靜深”,但其“重墨輕色”、“色隨墨走”的審美習慣,一方面成為中國傳統特色,另一方面卻成為工筆畫突破瓶頸的關鍵問題。

      工筆畫之所以追求“意蘊”為本質屬性,這與其先天性因素有關。工筆著力于線與面的刻畫與描繪,用的是不同視角的感觸,充分發揮線的能動作用,使線的表意性與概略性相統一,對于作者而言是表意,而對于欣賞者來說則是“會意”。但這種“意蘊”隨著“西學東漸”而受到沖擊。正如其時的國人要拋棄傳統文明去“師夷長技”一樣的目的,其結果是老師的(油畫)沒學會,自己的也丟得差不多了。有人說是融合,其實更多的是影響。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康有為、陳獨秀倡導的“美術革命”,建議在中國畫技法中引進西方的“寫實主義”,以達到“中西結合”,實際上就是全盤西化。全盤西化沒有實現,影響卻非常大。雖然工筆畫在其時并不是畫壇的主流,但西方繪畫的觀念與方法卻漸漸滲透到傳統工筆畫中,這也是傳統工筆畫向當代工筆畫轉型的彷徨時期。

      工筆畫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工筆畫家們在重新認識和評估傳統工筆畫的同時,開闊了視界、活躍了思想,是寫意還是寫實,不應是由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而是由所表達的題材而定。因而對工筆畫的復興和創新成為當代工筆畫家們的歷史使命。

      全盤否定不能建構現代工筆畫的發展方向,而創新也不是簡單的對傳統的破壞,恰恰是對傳統的建設。“在這個意義上,當代工筆畫的復興與創新不只是一種技法體系的重構,它同時更是一種觀察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的修正”。“它用‘畫’的眼睛(直觀的、具象的、感性的、具體的、細節的)去看世界,而不再像‘寫’的眼睛(概括的、寫意的、不拘細節的、抽象的、本質的)那樣。因此,工筆畫的轉型更應該注重其色彩、造型語言及其勾染技巧形式,既具有大眾親和性,也具有文化認同感,工筆畫理所當然應該成為在當代文化中的有效語言行為,成為真實表達當代生活經驗的視覺表達形式。”(牛克誠《美術》)。

      這就意味著,作為傳統藝術,工筆畫的“現代化”,既不能是文人式的清高表現,成為社會的叛逆或疏離,也不能把“當代藝術”作為一個被動接收的概念,因為這樣的“當代藝術”其實是“被”西化的一種藝術形態。事實上每個國家都有生成于自身歷史文化的“當代藝術”,其反映著時代精神,體現著時代氣息,展現著時代審美,貫注著時代思維,凝聚著時代文化力量。

      工筆畫家的著力點應是發掘出民族審美之魂,獲取傳統審美資源,與當代藝術相結合,使得工筆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獲得發展。其寓意就是不但從油畫、水彩畫等畫種中汲取營養,豐富工筆畫的表現手法,著力讓當代工筆畫體現其色彩意識,而且拓展工筆畫的主題和畫面內容的構思。

      破壞只是形式,轉型也只是手段,復興是前提,創新發展才是最終目的。工筆畫必須立足于民族的現代文化精神進行創造。中國工筆畫在當代轉型問題,已經成為美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換句話講,工筆畫的創新只有立足于對傳統技法的繼承和當代社會文化相結合基礎上,用創新思維去挖掘藝術的創造力,這樣的工筆畫所展現的才是一種全新的、能代表中國當代文化精神面貌的藝術。

      正如人類的進化一樣,工筆畫的發展也應該是動態的“進化”史。隨著人們的“思想、認識、審美、情趣、技術、手段、工具、材料等因素的變化,工筆畫的發展也必然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處在不斷的更新或改造之中”(牛克誠《中國美術館》)。當代工筆畫的發展,將隨著人們對未知領域的不斷開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伴隨著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而在把握工筆畫特質的基礎上,體現著多樣結構形態,因而工筆畫的轉型發展也是一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的創造過程。雖然其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許許多多未知因素的沖擊,當今出現的新變化還遠不能給“當代工筆畫藝術”定型,但正如歷史本身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形成特征一樣,工筆畫的轉型創新,也必須以與時俱進的當代藝術姿態,面對今天,面對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轉型、創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