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構建適應時代要求的美學體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14日13:06 來源:中國作家網 杜學文

      中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人們更多地關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領域改革的同時,人們的審美現實和審美需求也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外在的、物質的東西的改變必然對人內在的、心靈的需求產生影響。需要我們重視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變化與人的價值追求密切相關。一種社會的變化也可能是從人對某種價值的認同開始的。而這種價值觀的變化和確立,并不是僅僅表現在政治和社會層面,更多也更經常地是表現在人日常的精神生活之中。我們喜歡什么、追求什么、向往什么,更多地在日常生活的細微行為中不自覺地體現著,比如從人們的衣著、時尚、休閑、娛樂、飲食等生活細節當中流露出來。當然,這其中也就存在一種對什么是美,什么是高雅,什么是正確的價值認定,是一種從人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來的審美行為。但是,我們的美學理論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世界缺乏關注,更缺少深刻的理論總結。這種理論的失語不僅對藝術創作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對整個社會的審美追求也嚴重地缺乏引導。由審美而來的對價值觀的偏差并不僅僅是藝術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它不僅對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產生制約,也將因此而對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目標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除了我們已經意識到的正確的價值體系的構建外,適應時代要求的美學體系的構建也至關重要。這種美學體系至少應該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品格。首先,應該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漫長歷史對人類的審美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種貢獻是與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生產方式密切相關的。比如關于人與人、人與社會、自然關系的統一,就對中國美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重視人自身內心世界的修養,也在中國的藝術中有非常生動的表現。這些今天看來依然具有生命力的理論元素應該很好地體現在我們新的美學理論之中。其次,應該廣泛吸納人類審美實踐中與我有益的成分。中華文明一個非常突出的品格就是具有其他文明難以企及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綿五千年而活力不止,充滿魅力,就是因為她從不拒絕排斥其他文明中與我有益的東西,并且能夠很好地吸納、改造,與既有的文明融為一體,形成具有新的生命力的文明形態。第三,應該是具有解決目前存在問題的品格。雖然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來看,有先有后。但從文明的品質來說,我們還不能簡單地把某種文明設定為先進的,某種文明設定為落后的。我們應該更注重在什么樣的社會文化形態中需要什么樣的文明。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文明形態不僅不能說是先進的,甚至可以說是毀滅性的。因為他將摧毀現存的社會秩序,使之陷入混亂,甚至滅亡。這已經被歷史和現實所證明。審美理論也是如此。我們要構建適應時代的美學體系,目的就是要解決我們現實生活,特別是審美活動中面臨的問題。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任何理論都是我們所不需要的。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發達地區的理論就是先進的,欠發達地區的理論就一定是落后的。衡量一種理論的先進與否,主要的標準是看它能否解決現實問題。一味泥古遵古,抱殘守缺,將使既有的文明窒息。盲目地崇洋媚外、移花接木,將使既有的文明斷裂。因此,我們所要努力的就是在繼承民族文化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優秀成分的同時,合理吸收接納融合其他文明中于我有益的元素,形成能夠解決我們現實問題的理論指導。這就要求我們要對目前審美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有清醒的認識。

      首先是審美形態發生了變化。就中國傳統美學而言,對藝術并沒有嚴格的分類。但目前我們習慣使用的分類是從歐洲的教科書中傳來的。即把藝術分為包括文學、美術、戲劇,以及建筑等在內的十幾個類型。當然也有以社會實踐為研究對象的所謂“倫理美學”等。這種分類對我們來說比較習慣,也具有相當的科學性。但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的藝術類型不斷出現。比如,19世紀末,出現了電影;之后隨著電視傳播技術的出現又有了電視劇。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有關的藝術形式不斷涌現。如網絡小說、網絡游戲、網絡動漫,以及還很難說是不是藝術的各種博客、播客、微信、短信等等。與技術進步有關的藝術形態的出現相伴隨的是藝術的商業化表現更加突出。不僅各出版社追求出版物的發行量,電視臺追求電視劇的收視率,電影和舞臺作品追求票房收入,以互聯網為傳播渠道的各種藝術形式都成為互聯網商業運作的重要方式。網絡游戲的經濟效益已經成為今天重要的經濟模式。2013年,網絡文學的收入規模達46.3億,更是成為資本的寵兒。對這種審美形態的變化,我們的美學理論基本處于失語的狀態,不僅沒有具有理論高度的總結,甚至沒有較多的關注。那么,如何對這些現象進行研究,使之進入美學的視野,并形成能夠引導其發展的理論,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與之相關的是我們的審美活動也發生了變化。從人類審美實踐的歷史來看,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歷程。最早的審美活動是與人的社會實踐緊密相連的。即人在從事某種社會實踐的同時也在進行著審美實踐。比如遠古的人們在勞動中形成了勞動成果,感到了自身生命的價值,內心生發了喜悅,就是一種審美活動。隨著社會的進步,藝術形式更加多樣,藝術的專業化水平提高,藝術也逐漸成為特定的藝術家的創造活動,與普通的審美大眾出現了分離。這時,人類的審美活動需要特定的條件和場合。比如,要欣賞戲劇,就要到有舞臺的劇場才能完成。要看電影,必須到電影院。但是,目前人類的審美實踐似乎又呈現出與遠古時期相似的特性。互聯網的出現,及其技術的不斷改進,使人們的審美活動更加方便。比如,人們不必到劇院就可以在互聯網上看戲劇表演,不用電視機就可以欣賞電視劇。而且,這種審美活動逐漸變成一種具有隨時隨地的即時性狀態,重新出現了與人的社會實踐重合的樣式。我們可以在寫文章的同時聽音樂,因為互聯網與無線傳播技術給我們提供了方便,而不需專門去音樂廳;也可以在旅行的同時看電影,而不必去電影院。當然,這種即時性也帶來了隨意性。一部電視劇可以看到一半的時候停止,到有時間的時候再接著看。而不必守候在電視機前,受制于電視臺的播出時間。當年人們收看《新星》《渴望》《陳真》時萬人空巷的狀況可能不再會出現。

      在人們審美活動更加方便的同時,審美創造也表現得更加復雜多樣。當藝術創作逐步專業化的同時,藝術也出現了與大眾的分離,成為“專業者”的勞動。這種狀況的進一步發展就使藝術創造成為一種職業,出現了諸如作家、編劇、演員、畫家等具有專門技能的人。同時,由于社會結構的復雜化,藝術作品與社會見面需要有專門的機構來實現。比如,一部電視劇的播出需要有電視臺這一平臺,一部小說的問世需要通過出版社這樣的機構。這些機構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實際上也限制了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說,把大眾與藝術分離開來。但是互聯網等現代技術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分離的局面,使大眾的藝術創造能力得到了充分自由的發揮。任何一個人的文字不再經過編劇的審核就可以隨時發布到網絡上面;也不必經過電視臺之類的平臺就可以把自己拍攝的作品放到網絡上面。自媒體時代解放了人的藝術創造力,帶來了更多的自由和繁榮。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的是,這種所謂的自由與繁榮仍然是一種龐雜的、魚龍混雜的現實,其水平良莠不齊、高下不分。但是,這種新的傳播技術在把藝術創造還給大眾的同時,實現了人類審美活動的返祖,是一種否定之否定的循環。

      面對人類審美活動的巨大變革,我們的理論表現得十分遲鈍。一方面,對新的審美現象缺乏關注,缺乏時代的敏感性,另一方面,自身的建設也遠沒有完成。中國的美學理論一直以來即是在不斷吸收外來審美元素的進程中發展的。比如對佛教文化的吸收,對歐洲藝術,也包括宗教文化的吸收。特別是上世紀以來對蘇聯美學理論的吸收等等。在這種吸收、借鑒的過程中,我們的審美理論基本完成了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蛻變,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大量的西方理論被移介進來。比如所謂的結構主義美學、心理分析美學、接受主義美學、解構主義美學等等。這種譯介對當時的美學理論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可以說,極大地豐富了人們關于藝術的認識,拓展了藝術的表現力,使藝術的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在豐富、改造我們已有的美學理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的意義。但是,就我們的理論建設而言,仍然存在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這些外來的理論和方法沒有很好地與中國既有的理論結合起來。二是在進行了聲勢浩大的譯介后,沒有整合成能夠代表新的發展需求、能夠解決中國目前審美現實問題的理論體系。三是這些理論自身所具有的消極性對中國的藝術創作形成了負面的沖擊,以至于一些創作者簡單地奉西方理論為圭臬,以為這種理論就是先進的,具有藝術價值的,而實際上走上了背離藝術本真、瓦解人類精神的道路。對這一現實,我們無法回避。

      吸納借鑒外來的審美理論當然是豐富和發展自身理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們不能否認這些理論在別一社會文化環境中體現出來的合理性,不能否認他們對我們自身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其合理的精髓以吸收采納。另一方面,我們也同樣需要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那些不適合中國藝術發展、有礙于正確健康的審美追求的東西加以分辨、舍棄,不能簡單地全盤接收。從方法論的層面看,任何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都將造成理論的僵化或斷裂。從歷史發展的層面看,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從來都不是簡單地全盤吸收,而是在實踐中加以辨析揚棄完成的。佛教進入中國后,對中國的藝術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中國文化仍然是中國的,沒有變成佛教文化。中國山水畫法傳入歐洲,豐富了歐洲藝術對自然的表現手法。但歐洲的油畫沒有變成中國的山水畫,其表達的思想與價值也與中國不同。因此,在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譯介、借鑒之后,是到了把中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東西與外來文化中與我有益的東西融合起來,進行理論總結和理論構建的時候了。從現實層面看,也許外來的藝術家、理論家進行研究和探索的實踐是真誠的,但并不能因此否認其政治家、戰略家把某種理論和文化作為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斗爭的工具。當我們接受藝術和審美活動是一種“純粹的”審美行為時,卻不知道,它遮蔽了西方發達國家利用藝術創作和審美活動,包括各種理論的宣傳、藝術領域的國際性大獎等手段所進行的審美滲透和價值顛覆。我們注意的比較多的是對東西方冷戰以來意識形態斗爭思維的否定,以為強調審美活動的價值觀是雙方冷戰的表現。冷戰結束這種現象就不應該延續。但是我們知道不多的是隨著西方冷戰的勝利,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努力實際上更加突出。而且,即使在發達國家內部,也時刻存在著文化上的爭奪。這就是為什么法國要堅持在國際貿易中“文化例外”的原則。其目的就是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強勢文化的抗爭。事實上,在西方,包括法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從政府到社會,文化利益的敏感性從未喪失,而是表現的非常強烈,有時甚至是非常尖銳。包括美國企業諸如迪斯尼樂園、麥當勞快餐、可口可樂飲料這樣的“泛文化”領域,在進入法國時都非常艱難,不僅引發了知識界的批判、媒體的抗拒,甚至也引發了激烈的暴力事件和抗議活動。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其對法國經濟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因為法國人憂慮其是對法國文化的打擊。盡管像法國這樣的國家與美國有許多文化上的相似性和戰略利益的同盟性,但在文化領域,其攻防仍然表現得非常激烈。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與經濟體,與以基督教文明為核心的歐美文化不同的中華文明,其發展進步對既有國際地緣政治的影響非同小可,對不同文明范圍和利益格局的影響意義重大。因此,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表現也更為激烈。當我們茫然不知的時候,我們已經被塑造成一個落后的、弱勢的,甚至是黑暗的、專制的、需要西方文明拯救的民族,一些人對自己正確的價值觀也發生了懷疑和偏離。這種懷疑和偏離在審美領域表現得非常突出。試想,我們有多少人知道或在研究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有多少人在張揚、宣傳、確信中華文明對人類審美能力的創造和塑造?有多少人不自覺地在西方話語體系,包括審美體系的規定中思考、探討問題?如果我們背離自身的文明,不僅難以解決存在的問題,也將從根本上喪失自己的文化。有人說,一種文明的消亡往往是從審美權的喪失開始的。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醒。

      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不僅僅是經濟的強大、政治的民主、社會的和諧等外在的東西。還特別突出地體現在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強大,其核心是價值觀的牢固確立。如果我們盲目、片面地追隨外來的文化,簡單地以他人之美為己之美,以他人之是為己之是,將導致民族審美話語權的喪失。不僅難以解決現實審美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也將從根本上顛覆自己的文明。由此看來,構建能夠適應時代要求的美學體系是我們迫切需要進行的具有根本性意義的工作。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