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不看誰模仿得好,看劇本的再創造能力

    ——訪第24屆“白玉蘭”獎特殊貢獻獎獲得者、滬劇表演藝術家王盤聲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11日10:37 來源:中國藝術報 忻穎

    王盤聲演唱會  祖忠人  攝

      ◎王盤聲是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有史以來首位獲得非常設性大獎的滬劇表演藝術家。此前,袁雪芬、李默然和 紅線女曾獲終身成就獎,日本歌舞伎“人間國寶”坂田藤十郎、戲劇理論評論家劉厚生、話劇表演藝術家焦晃曾獲特殊貢獻獎,周小燕教授和徐曉鐘導演則曾獲育人 獎。此次上海唯一的本土劇種——滬劇的表演藝術家獲得特殊貢獻獎,也標示著早已走向全國的“白玉蘭”獎,在“立足上海”概念上的完足。

      91歲高齡的滬劇耄宿王盤聲身體健康,精神矍鑠。老人家喜歡熱鬧,天天都希望有人到家里來做客,這其中最最盼望的還是他的學生們能來,可以與弟子們邊吃邊唱,這是他最為開心的時候。雖然離開舞臺多年,但是王盤聲仍然不閑著,心心念念著滬劇的發展。

      從15歲學藝,至今已七十幾個年頭,經歷了滬劇興起和發展,直到今天,他的生活依然與滬劇密不可分。他這樣說: “我的一生與滬劇緊緊相連,滬劇是我的愛好,更是我的生命。 ”

        要在申曲行中出人頭地

        1937年,王盤聲拜上海灘灘簧名家陳秀山為師,進入滬劇前輩筱文濱組建的文濱劇團。少年時,王盤聲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一次,師父叫師兄操琴,他親自點 板,讓王盤聲唱一曲開篇。這下著實嚇壞了王盤聲,師父見狀趕忙降低要求,讓王盤聲唱兩句即可。可王盤聲還是發不出音,吐不出字來,這下讓圍觀的人們大為失 望。有一位拉琴的老先生還預言王盤聲“要出道,起碼要到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 ! ”不料此言竟成了王盤聲獲得成功的終生動力。王盤聲說:“剛開始學戲時,我并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只想著有朝一日能登臺唱戲,掙錢養家。但我心里明白, 必須下苦功多學戲,學好戲,才能有掙錢的資本。而同行們的話促使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在申曲行中出人頭地,讓人刮目相看。 ”

      王盤聲學戲的時候,滬劇正處于灘簧改稱申曲、從農村轉向城市的時期。當時上演的戲幾乎都是幕表制,雖然劇團有專門的編劇寫劇本,但演出大多是靠 演員“拉幕表” 。舊時藝人中文盲多,而王盤聲曾上過五年學,拿到唱詞,不但能念字,還明白其中的意思,因此相比一般演員,在人物塑造上就更具優勢。王盤聲說:“編劇的人 不唱戲,所以很多時候咬字、發音、口型之類的都不會注意。還有些老戲,唱詞比較低俗,要對那些俗氣、口語的詞匯加以修飾,才能符合觀眾的需要。 ”于是,每次拿到劇本他總要細細琢磨、斟詞酌句,根據演唱的需要,修改唱詞,而他改的唱詞也總能得到編劇的認可。時間長了,這個習慣成了他的嗜好,經常會 把劇本抄在小本子上,吃飯、走路、乘車和睡覺前,都拿出來研究。新戲見觀眾后,他還會把反饋意見也記錄在本子上,再做加工和提高。在王盤聲琢磨過的唱詞 里,最為著名的一段當屬《碧落黃泉》中的“志超讀信” 。按原劇本,“志超讀信”的唱詞只有八句,演出效果一般,但王盤聲認為這場戲是全劇的高潮,只有八句顯然不能盡興地表達主人公當時的心境,經過王盤聲苦心 修改,把這段八句的唱擴充成了百句,演出時一封長信念完,觀眾的情緒也被極大地感染。《碧落黃泉》成為了滬劇的經典作品,而其中“志超讀信”則成為滬劇的 經典唱段,至今仍是膾炙人口。

    滬劇《碧落黃泉》王盤聲飾汪志超 

      流派要流,才有動力

      王盤聲與“王派”的形成,與滬劇本身的轉變息息相關。文濱劇團是當時的大劇團,名角眾多,叫得上名號的男演員就有筱文濱、邵濱孫、解洪元等人。 在申曲向滬劇轉變的過程中,它的唱腔也漸漸轉變。原本滬劇是帶有“鄉土氣” ,但是“鄉土氣”在表現城市生活時就不太合適了,灘簧的老腔老調雖有其特有的韻味,但是一成不變顯然不能適應城市觀眾的口味。因此在這一時期,申曲的演唱 變化很大。王盤聲說:“我拜了灘簧師傅陳秀山為師,學習了許多老戲的表演,但是我的唱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的第二師父筱文濱‘文派’的影響,文派是從傳統 戲而來的,有許多程式,所以字音講究、字正腔圓,這是我唱腔的基礎。隨著申曲劇目不斷更新,演出越來越需要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當時解(洪元) 派、邵(濱孫)派就是從人物出發,突破了原有的程式而發展起來的。我在演唱的時候吸收了邵派、解派的創作方法,慢慢走出自己的路。 ”1948年,王盤聲演出《新李三娘》中的劉智遠,在“敲更”一場,他將自己唱腔的行腔速度做了大膽的創新,從原來傳統老過門的4 / 4拍中速,根據情境的需要,放慢一倍,改成慢板,由于速度變慢,王盤聲在表演中盡情抒發了劉智遠懷才不遇的復雜心理,這種革新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敲更” 中的唱段于是街知巷聞。

      新中國成立后,現代戲成了主流,擅長現代戲的滬劇更成為地方劇種中的佼佼者。這時的王盤聲更是走在創新的前列,他說:“當時演出革命現代戲,這 和我們以前演出的西裝旗袍戲又不一樣了,過去我的唱腔大都是委婉的、抒情的,現在則要表現慷慨激昂的情緒,要讓自己的音色更寬厚洪亮,唱腔旋律上也要進行 變革。 ” 1958年劇團創排《黃浦怒潮》 ,以前只有演員和琴師設計唱腔,現在又增加了作曲,王盤聲與作曲家們一起分析劇本、定腔定板。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江明惇是當年《黃浦怒潮》作曲者之一,他認 為,滬劇音樂創作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一定的傳統唱腔程式為基礎,根據劇情表現的需要進行變化;還有一種是把整個滬劇唱腔材料拿來重新整合,編出新的唱腔 來。前一種是傳統的唱腔方法,以前的滬劇大多運用此法;后一種是新的專業音樂作曲者常用的方法。王盤聲唱腔的創作由此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他早期唱腔多用前 一種方法,而從《黃浦怒潮》開始,大多用后一種方法。

      都說如今滬劇“十生九王” ——十個學小生的有九個是學王派的,但是王盤聲覺得王派唱得好的人并不多,他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們沒有真正理解王派的精髓。從王派的發展來看,其最 重要的創作思想是一切從人物出發,藝術手段也好,技巧也好,都是要為人物服務,具體人物具體分析,正是這一點,才能使王派唱腔藝術不斷創新。他說:“說到 底流派首先是一種演唱傾向和習慣而已,演員在某個戲、某個角色、某段唱中發揮了自己的表演能力,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因此對流派不能固步自封,不能生搬硬 套,那些經典唱段定腔定板都是以人物角色為依據的,要真正理解創作者的意圖,不是看誰學得像、誰模仿得好,而是要注入自己的表演個性。青年演員要關心劇 本,培養自己對劇本再創造的能力。 ”

      王盤聲認為,對流派的學習和繼承,最重要的基礎課就是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讓他最為心急的是,目前老一輩滬劇藝人的經驗沒有很好總結、積累、整 理成文,因此滬劇沒有成系統的表演程式和訓練方法。因此, 91歲的他還期望著能多教學生,為此他還準備了自己的講義,希望能抓緊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學生。這些年,他將自己對滬劇唱腔如何發展的藝術心得整理成書, 希望能對年輕演員有所幫助;還經常參加戲迷舉辦的滬劇沙龍,指點業余愛好者。他認為:“流派不是憑空制造出來或者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以原來的唱腔為基 礎,即對傳統的繼承與借鑒,包括其他兄弟劇種、其他演員。就滬劇來說,基本功就是上海話要標準,了解上海話的發音,滬劇是上海話的白和唱,發音規律沒掌握 好,唱出來肯定不對。 ”

      聯系自己以前學戲的經驗,王盤聲教學生時,都會先敲個板,讓他們唱段開篇,他說:“學滬劇要會敲板,知道板和眼,這樣就能知道節奏,怎么去唱、 怎么去設計行腔,就能做到心里有數。現在的戲曲創作,有專門作曲、唱腔設計。但不能等著作曲家把曲子譜好,譜好的曲子是一個模式,演員要發揮自己的創作能 力,去豐富它,把曲子化成自己的。我總覺得作曲如果譜足了曲子,演員反而沒有了發揮的空間。走在后面只是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只有站在前面,才能既繼承 又超越,也就是有了新發展。流派要流才有動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