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正本清源才能讀懂孔子——訪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11日10:31 來源:中國藝術報 李超

        楊朝明    漢族, 1962年生于山東梁山,現為孔子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先后在曲阜師范大學、華中師大、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歷任曲 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學院院長、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楊朝明一直致力于孔子和儒學思想等傳統文化的研究,先后出版學術著作1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山東省古籍整理與研究規劃項目10余項,多次獲獎。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曲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習總書記饒有興趣地翻看了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書籍和刊 物,當看到《孔子家語通解》 《論語詮解》兩本書時,他拿起來翻閱,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習總書記還同包括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在內的有關專家學者代表座談,聽取他們發言后表示,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一定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 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隨后,孔子研究院繼續堅持學術研究和業務建設,成功申報“中國曲阜儒家石刻文獻集成”等國家重點社科項目;與世界各地有關機構 互動交流,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參加“儒學工作專家座談會”等,為弘揚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續貢獻著自身的力量。日前,本報記者對《孔子家 語通解》 《論語詮解》兩本書的主編、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進行了專訪,詳細解讀了《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 ,以及以孔子和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當下的時代意義。

      記者:楊院長, 《論語》對普通讀者來說可能是耳熟能詳了,但是《孔子家語》卻相對陌生一些,您簡單介紹一下《孔子家語》和《論語》有哪些不同和聯系?

      楊朝明:簡單來說, 《孔子家語》和《論語》具有相同的價值高度。但今天看來, 《論語》就顯得比較簡略了,因為它形式上是精心編排的語錄體。而《孔子家語》匯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論,再現了孔子與弟子、時人談論問題的許多場景,還有經過 整理的孔子家世、生平、事跡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與《論語》相比, 《孔子家語》內容豐富,具體生動,首尾完備。我個人認為, 《孔子家語》是“孔子研究第一書” 。

      《論語》是孔門弟子和再傳弟子所編撰這是共識,而《孔子家語》中很多與“子張書諸紳”類似的記載,也可以看出其成書與編纂的過程。

      孔子當年教學的時候,弟子各有所記,例如《論語·衛靈公》里提到的“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 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張書諸紳” ,就是當年子張請教孔子如何行事行得通,孔子教育他一番,子張覺得老師講得好,就解開腰間的帶子記下來!犊鬃蛹艺Z》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多,如《入官》中的 “子張既聞孔子斯言,遂退而記之” ; 《論禮》里“子夏蹶然而起,負墻而立,曰: ‘弟子敢不志之? ’ ” ; 《五刑解》里“冉有跪然免席,曰: ‘言則美矣,求未之聞。 ’退而記之” 。不僅如此, 《七十二弟子解》載孔子弟子叔仲會、孔琁,“每孺子之執筆記事于夫子,二人迭侍左右” 。這些都說明孔子講課的時候,他的弟子都在記錄整理。而到了孔子去世以后,弟子們失去了精神支柱,他們就把自己的“筆記”拿出來,匯集在一起,取其“正實 而切事者”為《論語》 ,其余“則都集錄之”形成了《孔子家語》的原型。之后《孔子家語》經過了戰國、秦漢時期的顛沛流離,流傳至三國時期,由王肅整理注釋,流傳下來。

      《孔子家語》的流傳過程很復雜,研究過程也很復雜,因此長期以來被視作“偽書” ,不過近年來隨著相關文獻的不斷出土,逐漸證實了《孔子家語》的真實性和價值。今天看來, 《孔子家語》從篇幅上看超過了四書( 《論語》 《孟子》 《大學》 《中庸》 )的總和,與《論語》相比, 《孔子家語》有著豐富的語言環境,其中的孔子學說也可以相互印證,對研究孔子思想的學術價值非常巨大。

      記者:請您談談《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的編著過程。

      楊朝明: 《孔子家語通解》我做得更早一些,在我讀碩士的時候,從老師那得知安徽阜陽發現的一批竹簡,證明《孔子家語》不是偽書。當時雖然我沒去研究,但這件事深深 地印在了腦海里,因為《孔子家語》如果不是偽書的話,整個孔子學說的研究情況將是另外一個樣子。再后來接觸到《孔子家語》就到了跟李學勤先生讀博士時期, 當時有一個研究項目,其中很多言論引自《孔子家語》 ,而且解釋了很多疑惑,于是我認定《孔子家語》有著非比尋常的價值。博士畢業以后,我就開始全力以赴研究《孔子家語》 ,研讀一段又一段,一篇又一篇。后來,我在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學院做院長的時候,組織了一批人一起讀《孔子家語》 ,我們一點點地讀。每次讀完后都做匯讀,各抒己見,相互印證。于是,我們形成了一些關于《孔子家語》的研究觀點,后來覺得出版更有意義,最早2005年在 臺灣出版了繁體字版本,接下來經過幾年的準備和重新整理, 2009年在齊魯書社正式出版。這就是《孔子家語通解》的編著出版過程。

      關于《論語》 ,因為之前有太多的人進行過解讀,我們本打算不做這項工作了。但后來越來越發現,人們對《論語》的誤讀太深了,其中的問題也太多了,以至于一句話有很多不 同的解釋。比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中的“女子”明明指的是女人和孩子,有些解釋卻不顧前后文聯系,斷章取義成歧視女性。發現了很多的誤讀之后,我們決 定還是要對《論語》進行嚴謹的解讀。 《論語詮解》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我們出這本書絕不是為了湊熱鬧。

      記者:如您剛才所說, 《論語》被解讀過無數遍,其中也存在很多誤讀,您主編的《論語詮解》對哪些誤讀進行了糾正、有了哪些新見解?

      楊朝明:首先要說《論語》開篇第一章: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按照傳統的理解,本章分別講學習、交友、人不知的問題。但我們研究后認為,這樣的看法可能并不符合孔子的本義。因此我們編著的《論語詮解》認為這三節應 該概括了學者的思想主張與社會實際關系可能遇到的三種不同情況,勉勵學者端正態度,樹立堅持真理的君子精神,表現的是孔子本人的人生態度。本義應當是孔子 說: “如果我的學說被時代(或社會)所采用,那不就太值得高興了嗎? (退一步說,如果時代沒采用, )可是有很多贊同我的學說的人從遠方而來(和我一同討論問題) ,不也很快樂嗎? (再退一步說,不但社會沒采用,而且人們也不理解我的學說, )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具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嗎? ”這樣理解,與孔子一生的進退比較符合。弟子們了解孔子的苦悶,在編排《論語》時,自然會綜合孔子的人生態度與政治命運,將能夠貫穿和概括孔子政治生命的 重要言論放在突出位置。

    孔子研究院  孔勇  攝 

      再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我們認為應該理解為孔子強調修身、修己,強調君、臣、父、子都要恪盡其責,按照自己身份所應當承擔的義務做好該做的事情。而到后來,就逐漸演變成片面的 君權和父權了,強調上下、尊卑關系,其實這就偏離了孔子的愿意。因此,認真研究孔子“禮”的思想,不難發現其內涵非常豐富,其實質在于社會的和諧與秩序。 但后人有時候缺乏全面準確的把握,尤其“五四”以來,很多人往往將孔子“禮”的思想等同于“封建的禮教” ,認為孔子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從而對其持堅決的否定態度。在談到孔子這一思想時,人們首先作為批判對象的,就像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樣的情況十分普遍,而且至今依然如此。

      還有像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這樣誤解。以往,人們認為這是孔子主張采取愚民政策的證據,以為這里所說是只要“民”去做,不要讓他們知 道“為什么”之類的問題。有人翻譯這句話為:“老百姓,可以使他們照著我們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們知道那是為什么。 ”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產生錯誤,一方面是由于疏通文義時對整個儒家思想把握不準,另一方面,該句的斷句本身也有錯誤。我們認為該句可斷為:“民可使,由 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要按照民眾的恒常之性去教導,人民就服從命令,如果民眾不服從命令,就要盡力去弄清其原因。這才是對該句話的正確理解,也正好體現了儒家所高揚的 修己主張。

      關于類似的誤讀還有很多,我們做的就是理清脈絡,補偏救弊。只有關注原始儒學,才能分清真假孔子。

      記者:孔子學說和儒家思想是我國寶貴的思想文化積淀,但現在大眾對孔子和儒學其實有著不同的聲音,您覺得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何才能正確認識和讀懂孔子和儒家思想?

      楊朝明:這個問題和上一個問題是相聯系的。近代以來,中國經歷了貧窮落后,人們在反思原因的時候,就轉嫁遷怒于傳統文化,孔子和儒學思想自然首 當其沖,包括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打倒孔家店”等全面否定儒家學說的一系列運動。但是原始儒學和后代演變的儒學其實存在很大差異,近代以來,很多人反對儒 學,也有很多人守護儒學。實際上,人們批判的孔子和儒學思想,恰恰是變異后的儒學,即所謂的“假孔子” ;而守護儒學的一派守護的是原始儒學,所以說,兩邊打架沒打一塊去。

      就像之前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按照誤解或者變異后的版本翻譯,那就是愚民政策,當然要批判。但事實上,這句話是存在標點錯誤,應當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樣就是另外一番意思了。

      如果想真正理解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價值,必須正本清源。儒家文化既是修身學說也是為政學說,作為修身學說要求每個人做一個有素養的人,做一個合格 的社會人;作為為政學說要求管理者為政以德,治國以禮,明禮修身,循道而行,這有什么錯誤呢。所以,如果真正了解儒學的話,就能理性看待孔子思想和儒家文 化了。事實就是這樣,別人可以慢慢琢磨琢磨我說的對不對。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目前中國蓬勃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您談一下孔子和儒學思想對當代社會的價值?

      楊朝明:孔子和儒學思想的價值實際上就是傳統文化的價值,因為她是傳統文化的主干,也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留存下來的立身處事、為政治國的學問。 去年,我給習總書記匯報時就提到了儒家思想的當代價值,共有五個方面。第一個是世界意義,孔子是和蘇格拉底、柏拉圖齊名的世界級哲學家,他的思想是人類文 明的基本組成部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標志就是孔子思想走出去。第二個,孔子思想是整個中國和華夏文明的共同紐帶,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孔子提 出家國同構、以天下為己任,都是全球華夏兒女共同的追求,哺育了一代一代的華夏子孫。第三,孔子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也是以孔子思想為豐厚的土壤。第四,孔子思想對于我們現在社會的治理、黨風廉政建設具有很大意義,孔子提出的為政以德、為國以禮、富而后教、修己以敬、 義利觀、中和,都對治國有影響。第五,孔子思想還有提高個人修養的作用,以及對青少年思維觀培養的價值。

      中華文化哺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當代中國的發展不能割斷歷史,必須重視傳統文化,扎根于我們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孔子和儒學思想就是教會人們如何修身做人,她超越時代,超越國度,如此而已。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