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正文

    梁鴻鷹:當代文學的中國故事書寫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10日17:00 來源:中國作家網 梁鴻鷹
    梁鴻鷹梁鴻鷹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故事,中國故事是中國人生存發展、勞作收獲的歷史與現實,是千百年來一個民族共同的憧憬、追求與實踐。書寫中國故事,要立足中國人的智慧與創造,揚中國激情,發中國價值,讓世人從中汲取可貴的精神力量。實際上,一部中國文學史,記錄了中國人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路途上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從精衛填海,到大禹治水,從嫦娥奔月,到夸父追日,中國人不停歇的勞動與創造,造就了中國故事世代流傳的多彩旋律,中國故事的文學書寫所直接表達的是中國人情感與精神世界的豐富博大,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懈探求,是“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生死相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美好傾訴,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世情懷。

      中國人的現實生活與歷史足跡,是中國故事書寫的深厚基礎,建筑于這個基礎之上的當代文學大廈,必然要以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奮發堅守作為最堅實的依靠,在這個清晰的精神譜系中,我們看到像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的主人公那樣沖破舊傳統的可笑藩籬,堅定爭取自己人生幸福權力,對自由美好愛情執著追求的美好情感;看到像孫犁的《荷花淀》所表達的那樣,在戰火硝煙中依然昂揚的中國老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國之愛,如同白洋淀里處處盛開的素樸荷花,與純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一同美麗而燦爛;看到像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所表現的那樣,無數經歷著風雨的普通人,以當代中國社會的歷史性變革為人生舞臺,他們有著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堅韌精神,他們時時面對自己的人生考題,在改變自己家鄉落后面貌的過程中,在為解決當下中國社會現實問題而不斷付出智慧和心血的勞作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從而把自己獻給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的執拗。

      夢想是靈魂最美的聲音,是精神不朽的線條,中國故事的文學書寫不能沒有夢想的支撐,而必須以中國夢作為引領。我們已經站在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這里面有中國大地上億萬人民日夜蓬勃、生生不息的鮮活憧憬,從屈原到李白,從郭沫若到艾青,中國故事的浪漫主義、理想主義激情如奔騰江河,在其間不息流淌著的,是如同賀敬之詩中所說的“在九曲黃河的上游,/西去列車的窗口”年輕人閃亮的眼睛對六盤山高峰的眺望、對人生第一場戰斗的渴望,是郭小川所說的新時代公民“以百倍的勇氣和毅力/向困難進軍!/不僅用言詞/而且用行動”給予堅定回答的豪邁。實現民族復興征途不存在筆直的道路,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如我們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人是要有點理想、有點精神的,有了理想就有了行動的目標,有了精神就有了行動的動力,文學的精氣神就是理想、夢和對未來的向往。中國當代文學無數優秀之作,描寫的就是作家在自己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正直的人們,這些人像柳青《創業史》里的梁生寶那樣,懷揣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夢想,不斷去做著改變自己生存狀況、改變自己命運的努力,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信,收獲了喜悅,這樣有夢想的人物,成為作品站立起來的根本原因。當代文學中國故事書寫,重在為時代立言、書人民心聲,呈現當代中國人筑夢與追夢的所有精彩,體現新的時代里中國人民的獨特氣質和獨特思考。中國夢作為全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反映的是整個民族的價值體認、價值追求,表達了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的真誠意愿,這應該成為中國故事文化價值的亮色。在文化價值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價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要有積極的思想價值、道德力量,在主流價值方面,到底倡導什么、弘揚什么、堅守什么,可以通過自己講述的故事得到鮮明反映,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中國人的價值主流作為中國故事的靈魂與精髓,沿著中國人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的鮮明傳統,表達中國人獨特的價值訴求,書寫中國人價值實現的積極努力。德國文豪歌德在閱讀過中國古代文學的作品后曾經說過,“中國人幾乎和我們有同樣的思想、行為和感情,我們不久就覺得自己和他們是類似的人。只不過在他們那里,一切都來得更加明朗、純潔,也更合乎道德。”英國近代哲學家羅素對中國文化非常佩服,他說,“中國有一種思想極為根深蒂固,即正確的道德品質比細致的科學知識更重要”,他認為,中國人的道德信條、價值追求值得贊賞,他覺得:“中國人溫文而雅,他們所要求的只不過是正義和自由。他們的文化比起我們的更能使人類快樂。”這些印象的獲得少不了中國文學的影響。去年初老作家徐懷中推出了準備已久的長篇紀實文學《底色》,這部作品回顧上世紀六十年代訪問戰時越南的經歷,表達了一個當代中國人對人性、歷史、戰爭與和平等問題的深沉思考,把發生在越南的戰爭與千百年來人類戰爭的災難歷史聯系起來,體現了中國人的大胸懷與大境界。中國故事的書寫要深入探究民族性格、民族心態,為民族奮進持續提供精神力量,從新文化旗手和巨匠魯迅的《吶喊》、《彷徨》開始,我國志士仁人和文化精英歷來強調民族魂的鑄造,老舍的《四世同堂》受到廣泛贊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作品通過再現北平市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藝術而令人信服地提醒我們,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取決于發達的經濟、先進的武器,更取決于該民族的社會心態。只有徹底去除國民性格中懦弱、敷衍、茍且偷安等根性,才能找到通向未來的出路,才能避免落后挨打,這在當今無疑有著突出的現實意義。當代文學書寫中國故事,就是要面向時代,面向未來,塑造民族精神,盡展當代文學獨特風格、獨特藝術表達之所長,凸顯中國氣派、中國風格,拿最好的東西和世界分享,將最美好、最高貴的所有方面展現給世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