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中國夢”與文學創作研討會 >> 正文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深刻揭示了民族復興夢、國家富強夢與人民夢的一致性。
文學創作在中國夢的實現進程中,必須牢固確立人民至上的理念,關切人民的生命和幸福,尊重人民的地位和尊嚴,維護人民的權利和責任,滿足人民的需要和訴求,表達人民的主張和情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句話,就是要把“人民的夢”高高舉過頭頂,大筆書寫人民的夢想。
書寫人民的夢想,就要堅定人民立場,葆有人民情懷。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不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無不密切關注民族國家發展,密切關切社會生活,密切關懷老百姓的生存發展,密切關心人類精神的成長。對人民群眾要懷有深深的謙卑情懷。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歷史反復證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國家的主人,也注定是中國夢的實現者。沒有人民的構想、追求和創造,就不會有歷史的前進。人民夢圓時分,國家夢想成真。在創作實踐中,要把人民群眾作為中國夢的表現主體,生動呈現人民追求夢想的快樂,濃筆描繪普通勞動者實現夢想的艱辛,熱忱書寫老百姓真實的客觀世界和精神世界。對人民群眾要懷有深切的血肉情懷。作家也是人民的一部分,人民群眾的需要就是作家的追求。要真正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生活在人民當中,真誠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與憂患、熱愛與憎恨、歡樂與痛苦”,真正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關心人民疾苦,體察人民愿望,響應人民需求,表達人民心聲,把人民冷暖掛在心頭、灌注筆頭。對人民群眾要懷有深長的敬畏情懷。人民群眾是文學的最終評判者。對人民沒有真切的關懷、沒有痛徹的代言、沒有貼心的呈現,任何作品就只能是作者個人的清供,對人民夢、中國夢的實現毫無價值,注定不會獲得人民的認同,難以經得起歷史的淘洗。
書寫人民的夢想,就要堅守崇高價值追求,自覺地從個人一己的小世界中走出來。在浩瀚深廣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識分子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一生價值追求的。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擔當,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志向,林則徐“茍利天下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風骨,左宗棠“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追求,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一脈熱血滾滾流淌在中國文化人的精神血管,沉著而堅實,涌動而不歇。作為當代作家,應該自覺傳承、光大人文傳統,將個人的價值取向與國家、社會、人民的核心價值緊密融合在一起,修煉大境界,拓展大視野,培育大胸懷,形成大氣象,絕不能爬行在個人感觀欲望的泥淖中,沉陷在低俗趣味的沼澤中,盤桓在閉門造車的霧霾中,沉淪在沽名釣譽的深淵中,要以優秀的文學創造,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追隨民族前進的愿景,在時代的進步中持續引領社會的價值追求,在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中凝聚理想的力量,為“中國夢”“人民夢”譜寫華章!
書寫人民的夢想,就要堅持寫真寫實,杜絕空化虛化。一提夢想,有的人就容易僅僅把夢當成口號和理想、而不是實實在在的進取過程;僅僅宏筆書寫人民群體追夢的大場景,而不會具體而微敘寫個人的小心理;僅僅注重夢境絢麗的華彩,而忽略了如何改變沉重的現實。我們的現實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多彩的,而不是單色的;是復雜的,而不是簡單的。由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影響,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這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在構建和實現人民之夢、家國之夢的文學實踐中,我們不能回避真善美與假惡丑、光明與黑暗、先進和落后同時并存的現實,既要譜寫好人民奔向美好未來的主旋律,又要彈奏起人民奮勇鏟除噩夢的交響。既可以描繪知識分子的高潔,又可以揭示有的人的卑微;既可以贊美平民百姓的善良可愛,又可以深掘其間有些遭際中的落后愚昧;既可以敘寫金錢的光芒,又可以展露銅臭的罪惡;既可以書寫肉體的覺醒,又可以直逼靈魂的淪喪;不僅描寫社會矛盾和沖突的錯綜復雜,而且要揭示出產生矛盾沖突的歷史緣由和現實成因。這種激濁揚清、追尋成因的寫作,也是文學切切實實參與人民夢想實現的使命。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揭發自己的缺點,這是意在復興,在改善!”
當然,急劇變化、紛紜復雜的社會生活,要求我們作家必須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洞察世界、發現生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我們的作家要學會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全面地認知自然,辯證地分析社會,深入地了解人心,發展地認識生活;要厘清事物的主流與支流,生活的表象與本質,發展的歷史與邏輯。要通過豐滿的藝術形象,深刻的思想內涵,滿腔熱情地謳歌真善美,深刻犀利地抨擊假惡丑,嚴肅認真地分清是與非,真正書寫出反映社會的本質和規律,把握發展的大局和大勢,體現民族的歷史和未來,呈現人民的夢想和歷程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