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中國夢”與文學創作研討會 >> 正文

    王山:讓夢想照亮現實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10日16:40 來源:中國作家網 王山
    王 山王 山

      小時候我們都讀過一首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典型的中國畫面、中國意境  我們都會覺得很美。“煙村”,是一個非常純粹的中國意向,與此相類似的,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諸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煙、云、水、霧,構成了中國審美的重要符號。但是在今天,設想一下,如果“煙村四五家”變成了“霾村四五家”或者是“霧霾萬萬家”,那是一個什么畫面?不再進一步描述大家也都知道,非常可怕。

      在生產力低下的時候,煙是人類活動的痕跡,是活力、希望的表征,是有未來的美,“四五”與“六七”在那時是有著對應關系的,和那時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人口數量和密度都有著密切關聯。當然不可能要求今天的社會依然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但當一切可數的存在都以數億萬倍的體量在增長的時候,現實環境的容量和心理的飽和度就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

      由此我想提出一個詞:健康。我認為健康這個詞古往今來都很重要。沒有了整體的全面的健康,必然對美麗中國、對中國夢的實現構成極大的威脅和傷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深刻闡釋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個讓歷史煥發新的生命力、讓未來有根的夢,它為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健康良性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我認為,實現中國夢,健康是根本。民族精神的健康,民族文化的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健康,既是復興強國的可能和根本,更是復興與強國的目的所在。健康了才會有真正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精神健康,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整個國家的公民意識,道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人們有著向善向美的心靈,遵紀守法,趣味健康。而不是厚黑學、潛規則橫行,以富為美、以富為人生之寄托和目的,以低俗、八卦、狗仔、解構為時尚,以不沾便宜就是吃虧行世。當一個社會最起碼的道德標準僅僅只停留在標語口號上的時候,這個社會的風氣和精神是病態的、不健康的。當一個社會普遍把注意力放在對雷鋒這個個體的祛魅上,而將推廣學雷鋒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拋諸腦后的時候,“扶不扶”問題的出現就是必然的了。更不用說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了。

      文化健康,即我們的文化生產機制,評估體系有利于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而不是相反。而現在的問題是,原創的勞動成果,作家、批評家、嚴肅的公益文化媒體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禮遇。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缺乏一個良性的運行機制,而評估體系并不適應評價對象的健康良性發展。比如唯收視率,印數,碼洋馬首是瞻;網絡文學寫作追求的是點擊率、“打賞”;不負責任的紅包批評、人情批評和以爭奪眼球為己任的酷評屢禁不絕。文化生態環境的非良性發展,導致了文化道德機制的潰散,文化生產機制的急功近利,文化評估機制的惟利是圖。

      環境健康,可能是大家目前最直接感受到的,空氣,水、土壤……的日益污染惡化,危及每個人的健康和生命。然而,很遺憾地說,沒有精神的健康,文化的健康,注定難有健康的環境。一個社會如何健康發展,如何形成并凝聚真正造福于人類的發展理念、發展路徑?當個體活動或人類活動沒有對自然環境抱著友好的態度時,如何要求自然環境能對人類友好?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其實是互為表里的,不可能一個100分,一個0分,它們是鏡子的兩面,它們真實地呈現出人類活動的結果。

      實現中國夢,就是要讓上面的方方面面都恢復到肌理的健康和強大。從文學創作而言,構建和諧健康的文學生態,呈現健康向上的文學精神,既是文學的中國夢,也是中國夢的文學表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夢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廣闊空間和可能性。如何從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并創造性地轉化為現代文化的豐富內涵,為時代進步提供正能量,這是文學界需要認真思索的不可回避的時代命題。當下文學被詬病最多的是文學表達現實的無力感,這當然不是文學的獨家問題。當一個社會面臨整體性問題需要調整和改善的時候,文學自然難以獨善其身。但文學可以表達健康,可以健康地表達,可以讓夢想之光照亮現實,可以續接傳統,連接未來,可以為理想勾畫通道。文學的現實之道、現時之責就是要用藝術和審美的表達方式,為我們塑造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為我們傳承、凝聚民族的文化傳統,為我們呈現和諧健康的生態之下可能的美好和美好的可能。

      具體來說,文學在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上責無旁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特殊作用。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審美趣味和西方大相徑庭。風骨,境界,韻味,是蘊含著中國審美經驗的主題詞。現代化的過程無論在社會層面還是文學層面都是個兩難的選擇過程。文學審美活動與社會發展既有關聯又有距離,關聯性讓文學成為屬于時代、社會的文學;距離讓文學得以以審美藝術的方式超越現實,導引現實。距離同時也是一種匡正、沉思,是一種曲徑通幽和相對獨立。文學的意義和作用在于傳承、堅守、質疑,在于對人心的感動,對人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在文學的世界里超前與滯后并行不悖。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看不見的,難以量化的,卻又是最為隱蔽持久的,水滴石穿的。文學更長遠的意義,在于提升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為一個民族的復興打下健康的基礎。

      文學理當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中國夢。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