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創作談 >> 正文

    拍出《紙牌屋》和《半澤直樹》并不是沒有可能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04日10:16 來源:中國藝術報 姚曉峰

    姚曉峰(導演,曾執導電視劇《女人花》 《幸福還有多遠》 《唐山大地震》 《葉落長安》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大丈夫》等)

      我覺得現在中國電視劇市場上最不可忽視的就是網絡,網絡是靠點擊率說話的,網絡用戶分不同的人群,而且在網絡上看劇的觀眾有兩個特點,一是年輕化,二是知識層次比較高,高端人士比較多,在網絡上觀劇的選擇和取向就比較明確,符合他們的口味就看,不符合的根本就不看。  

      談《大丈夫》:是一劑中國男性的“安慰劑”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韓劇是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女性的“安慰劑” ,它其實就是符合了一些女性觀眾的審美需求和內心渴望,滿足她們的內心夢想和幻想,國產電視劇也是一樣可以做到的。《大丈夫》其實也滿足了很多男性和女性 的夢想和幻想,因為這里囊括了所有特殊的戀人形式,這可能也是一個觀眾或者普通人在生活中不能遭遇到的。也就是說《大丈夫》其實也是一劑安慰劑,是男人的 安慰劑,也是女人的安慰劑,很多男人都夢想煥發青春,很多女人都夢想得到唯美的愛情。

      《大丈夫》這樣的劇能夠吸引男性觀眾,除了滿足了男性的某些幻想之外,更多的是它說出了一些中國男性的心聲。我覺得中國男性非常不容易,他們面 對的壓力很多——工作的壓力、家庭的壓力和情感的危機,還包括和子女的關系等等。那么我們這個劇中的“大丈夫” ,他其實是一個能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生活中各種矛盾的男性,可以說這也是一個完美的男性,這也是男性觀眾心目中一個完美的男性形象。 《大丈夫》劇中的四個男性其實囊括了中國所有男性的典型,一個20歲陽光暖男,一個對家里充滿情感和熱愛的老年男性和一個智慧過人、充滿中年危機、希望重 新煥發青春的中年男人,還有一個30歲的事業小有成就面臨家庭危機、因為“小三”鬧得狼狽不堪的男人,這四個男性形象幾乎囊括了所有中國男人的典型情狀, 所以在收視群體里男性觀眾偏多也是正常的,因為每一個年齡層的男人都能從這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他們想看什么,都能在這部劇中得到,而最為打動女性觀眾的就 是男性的父愛、男性的責任和不容易,這些同樣也打動了男性觀眾。

      《大丈夫》是一個女性編劇寫的劇本,她構建了一個愛情故事,描繪了家長里短,我作為一個男性導演,則為這部劇注入了更多的男性視角,把男性的喜 怒哀樂、思維活動和心理做了一次放大。這部戲不僅僅是局限于女性觀眾,還有更多的思想、思辨,對人生的反思,所以更吸引男性觀眾,因為往往男性觀眾更愛思 考。

    電視劇《大丈夫》劇照 

      談韓劇:賞心悅目打動觀眾

      我覺得韓劇熱是有道理的,因為它的市場定位非常準確,而且韓劇的劇作也非常扎實,制作很精良,確實很適合觀賞。韓劇一直拍的讓人賞心悅目,這也 是能夠打動觀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畫面精美,制作精良,男女主演都漂亮,都是觀眾心目中的偶像,無論是大男人、小男人、大女人、小女人都符合“偶像標 準” 。而且據我了解,韓劇的劇作和拍攝是基于大量的市場調研的基礎之上做出的創意和創作,這種市場調查主要是用于了解觀眾和普通老百姓的心理需求,韓劇是滿足 觀眾心理需求的“造夢”機器,“造夢”是韓劇的主要特點。

      我認為韓劇有兩種,一種是像《來自星星的你》這種“造夢” ,另一種是相對真實的家庭劇。這種家庭劇就是徹頭徹尾的貫穿了傳統美德和倫理道德,把中國的儒家思想貫穿全劇,讓中國很多的傳統家庭、傳統觀眾,尤其是中 老年觀眾都很喜歡看,最典型的就是婆媳關系。現在中國的婆媳關系已經完全顛覆了傳統,現在媳婦是老大,婆婆是受夾板氣的,所以中國的婆婆們特別愛看韓劇, 在韓劇中看到“自己”的權力無限之大,兒媳婦對自己尊崇有加,確實也滿足了婆婆們的心理需求。

      浪漫唯美的幻想和傳統美德,韓劇用這兩個要素占領了中國電視劇市場的一片天。反觀我們中國的電視劇,恰恰在浪漫和幻想這兩個方面都很不足,不太 注重觀眾的幻想——無論是對美德的幻想還是對愛情的幻想。如果國產電視劇能像韓劇這樣滿足人們的幻想需求,同時又是基于中國的國情,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 映,老百姓還是會喜歡看國產電視劇的。

      目前國產電視劇相對于韓劇的確有差距,我個人覺得有這么幾點原因:第一,劇本不夠扎實,想象力不夠,編劇的想象力有所欠缺;第二,制作水準,韓 國做電視劇的水準相當之高,我們因為篇幅和拍攝時間的限制,大部分電視劇很難做到制作精良,都比較粗糙;第三,導演的水平,國內電視劇導演的水準的確是參 差不齊,水平差距還是很大的。整體來說,從編劇到制作,國產電視劇行業從業人員的專業性不夠。面對美劇和韓劇等外來的壓力,我覺得中國電視劇現在也在反 思、進步和突破,如果大家都能憋足一口氣把制作水準提上去,我相信中國電視劇很快就能趕上來。

      當然,造成國產電視劇和外來電視劇有所差距,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韓劇的制作和播出模式,我覺得這也是中國電視劇從根源上的一個瓶頸所 在,如果中國電視劇也可以像韓劇、美劇一樣周播,我覺得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周播劇的優點在于,第一,它的制作精良,第二就是可以隨時放入市場進行檢 驗,優勝劣汰。如果好,我們可以繼續做下去,不好的我們把它砍掉進行改進,隨時調整,隨時掌握觀眾的欣賞口味和動向,這樣一部劇的成功率會更高,像我們目 前的模式,一口氣拍出幾十集再投入市場,這樣風險會非常大,沒有檢驗,埋頭作戰,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市場的動向是什么,根本不知道觀眾的審美需求發生了什么 變化。而且我們的電視劇制播周期非常長,從開拍、制作到播出可能要將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特別是在時效性上就會有很大的差距,當一個戲播出來的時候觀眾的 口味和審美已經發生變化了,那這個戲的風險就會非常大。所以解決中國電視劇的瓶頸,應該從兩方面來改變,一是電視臺的播出機制,一個是制作人員水準的提 升,這樣中國電視劇才有可能往前走。

      談英劇美劇:勝在有深度、結構精巧

      《紙牌屋》確實非常好看,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它能夠直指人心,對人性的挖掘是非常深刻的。我們國家的導演,現在很難拍出《紙牌屋》這樣的戲, 我們創作者的想象力和他們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說,除了想象力之外,我們的格局還是太小,所以說要拍出這么好看、有深度的戲還是有難度的,但并不是完全不 能達到,經過學習和努力還是可以的。

      為什么現在很多優秀的美國電影人都往電視劇發展,我認為是因為美國的電視劇比的是智商。電影因為市場化、商業化的需求,越來越趨向于“空心化” ,往低齡化走了,讓一些高端的有深度的創作人在電影上得不到滿足了。現在美國的電視劇更加有思想、有深度,美劇的勝出,主要是因為“高智商” 。

      其實,我覺得英劇比美劇還要好,更加深刻,我看的很多英劇都特別棒。美劇、英劇在市場和觀眾的審美、導演的功力上,和我們都有一定差別,因為英 美電視劇市場定位是非常準確的,大部分英美電視劇都是付費訂購電視,可以針對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劇,而國產電視劇的播出都是在公眾平臺,這樣往往要求電視劇 符合大眾口味,老少皆宜,所以就會含混不清,個性不夠鮮明。

      目前中國電視劇應該看重市場定位,在電視劇的策劃上要做到細分市場,每個戲的定位要非常準確,在老少通吃、追求收視率的前提下,也可以做一些有 清晰定位的戲,我相信只要是好的作品一定能夠受到歡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覺得現在中國電視劇市場上最不可忽視的就是網絡,網絡是靠點擊率說話的,網絡 用戶分不同的人群,而且在網絡上看劇的觀眾有兩個特點,一是年輕化,二是知識層次比較高,高端人士比較多,在網絡上觀劇的選擇和取向就比較明確,符合他們 的口味就看,不符合的根本就不看。

      此外就是主創人員,如編劇、導演功力的提升。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日劇,日劇越來越個性化。國產劇也應該往這個方向走。日劇最典型的特征就 是職業劇,涉及醫生、律師、警察等等各行各業。日劇《半澤直樹》給我的震動和啟發還是很大的,這部劇主要寫的是銀行業,像我們國家這種題材基本不碰,因為 大部分從業者覺得職業劇其實非常難寫,所以在操作的時候都虛化職業特征,因為我們的策劃人員和公司、電視臺還認為老百姓可能對影視作品中人物的職業并不感 興趣,這是一個主觀想象,我個人認為職業是貫穿于整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人物的職業寫好了,電視劇一定是會受到歡迎的。如果說我們的觀眾不愛看人 物的職業,是因為覺得假,是因為創作者們對各種職業的了解不夠,對職業的創作想象力不夠,寫得不好當然不受歡迎,觀眾當然不喜歡看。 《半澤直樹》寫得非常好,而且很巧妙、很真實,但是又很有戲劇性,它選擇一個主要話題“追債” ,把更重的筆墨放在這里,這個主題很十足的戲劇沖突,像偵探片一樣,把懸疑、推理種種元素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