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評電視劇《原鄉》:鄉愁揭開是傷疤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01日10:17 來源:貴陽日報 

      家在福建,小時候常哼唧“你的老婆在臺灣,沒有褲子穿”,也不知道誰教的,后來有氣球從海那邊飄來,掠過家鄉的山梁,據說有人撿到過金手表和電視劇,還有發報機,再后來有老兵從那邊回來,帶回了鄉野間可望而不可即的財富,我家那條街也回來了一位,不過孑然一身,據說連蓋新房的錢都是戰友們湊的,再后來,知道了臺灣有一個叫眷村的地方。

      不敢想象,要是《原鄉》在第一批臺灣老兵踏上故土的年月播放,會是一番什么景象,萬人空巷?舉國轟動?震撼兩岸?可如今,它在央視的播出恐怕很難在四十歲以下的收視年層中找到知音。別說是八零后、九零后了,就算是七零后,也沒多少人能夠感受到來自臺灣眷村的悸動。盡管姍姍來遲,這部由張國立執導,與陳寶國等一眾老戲骨聯袂主演的電視劇,它的人文價值還是值得肯定的,它為我們揭開了一道叫“眷村”的傷疤。

      臺灣眷村始建于1949年,敗退國民黨政府為遷徙來臺的軍官及其眷屬所建,是國共內戰的副產,也是一代撤退國軍及其漂泊靈魂的暫居之所。《原鄉》將故事放在這個上世紀六十年代也已凋零的土地,聚焦臺灣一代退役老兵在異鄉的身體和心靈的處境。董家強悄悄回了一趟大陸老家,成了警總用來殺雞駭猴的目標,結果嚇得心臟病發而亡;林守正為了一張沒有實際價值土地授權證,可以得罪黑幫,因為懷揣授權證就是懷揣故土的夢想;民國女神余夫人想尋找自己丈夫的下落,還要取道香港去聽閩劇,并費盡心思托付劇團演員暗尋愛人;退役老將軍岳知春只不過去趟香港見老友,組織上就為他準備了殺手和子彈,而路長功為救下老戰友花費的心機對方并不知曉;而作為眷村二代的年輕人同樣面臨人生的困頓,洪根生的兒子寧可把自己打傷當逃兵,路臺生在前途與愛情面前重新認識過去與未來……那是一個特殊年代,也是追逐臺灣自由行的時尚男女無法理解的時代。

      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的影視對臺灣眷村的聚焦并不多,此前有過一部叫《兄弟海》的電視劇以此為軸,并遠赴臺灣取景,讓臺灣眷村首度登上我們的電視熒屏,可惜該劇并沒有引起廣泛的觸動。相比之下,眷村卻給了臺灣電影人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隨著上世紀80年代漸次開放,第一批的眷村電影由文學作品脫胎而來,如早期陳坤厚的《小畢的故事》、虞戡平的《孽子》、李佑寧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等,均是以眷村環境和眷村人物打底的家庭倫理故事,而后來王童的《香蕉天堂》、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和楊德昌的《牯嶺街殺人事件》,亦將鏡頭對準了老榮民和眷村二代在當下臺灣社會的命運和內心。眷村雖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響力,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不可忽視的一隅。

      當然,描摹眷村的光環并不是《原鄉》的使命,張國立要得并不多,他僅只以鄉愁的名義,兼顧探究一代人的漂泊的時運,在鄉愁之下,揭開那道流過膿血的傷疤。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