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當代作家對傳統漢語的再造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3月31日11:10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衛中

      一

      從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建設的角度說,新時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階段,因為五四時期,漢語書面語實現了從文言到白話的轉型,而且經歷了一個大規模歐化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因而在現代文學30年,中國作家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是證明現代白話的“合法性”(五四之初胡適等用白話寫詩就僅僅是要證明白話文有資格成為詩歌語言);另一方面則要克服漢語過分歐化之弊,實現語言的有機融合,同時還要彌合知識分子語言與大眾語言之間的距離,擔負著推廣與普及新式語言的任務,因此,這個時期中國作家的精力主要還是用在文學語言的基本建設,而不是致力于開拓與提高。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中,作家在大眾化、民族化,以及文學語言的規范化方面都做出了較大成績,但是這個時期文學較多地被與政治捆綁在一起,文學探索的拘謹也導致語言探索的拘謹,因而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這段時間,現代漢語文學語言的表現功能并沒有得到很大提升。

      而新時期是繼五四以后又一個大開放、大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時代環境為文學語言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利好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西方現代派后現代派文學的引入,導致了新時期作家思想和觀念的大解放,在藝術形式與技巧方面也給新時期作家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新時期文學在觀念、主題、敘事方式等方面有了大幅度提高。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的每一點進步都與語言的進步密切相關,換言之,文學的發展給作家語言探索注入了很大的動力。其次,受到西方“語言論轉向”的影響,很多新時期作家實現了語言觀念的轉變,即從工具論轉向本體論,很多作家不再僅僅把語言當作工具和手段,而認為語言是人與世界之間的惟一媒介,人的存在就是語言的存在,語言在某種意義上是不透明的。如汪曾祺所說:“語言就是內容,語言和內容是同時依存的,不可剝離的”,“寫小說就是寫語言”。另外,在新時期文學起步時,現代漢語書面語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有機融合了歐化語、文言和方言等成分,成為一種較成熟的語言,新時期作家不必再像現代作家那樣擔心過分歐化、文白混雜以及在語言使用上的南腔北調,初步成熟的現代文學語言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新時期作家可以主要致力于現代文學語言的創新與提高。

      總起來說,百年中國文學語言的發展,每一段都有不同的情況也有不同的任務,新時期作家更多地承擔了創新與提高的使命,而時代也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二

      新時期文學語言的創新與開拓涉及很多方向,成績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從20世紀語言建設的整體視角來看,其最重要的成績還是對漢語詩性功能的再造與重建。

      漢語有著悠久的詩性傳統,古代漢語曾是相當優秀的詩性語言,其詞匯以單音節為主,同時在人稱、時態、語態、語氣、性、數方面都沒有嚴格限制,句子的組合以意合為主。漢語在詞法和語法上的這個特點使它天然具備了簡潔、練達、含蓄、雋永的特征,正是在古漢語的基礎上,古典詩人創造了輝煌、瑰麗的詩篇。但是一個民族的語言必須滿足社會各個方面的需要,因而語言某方面的特點往往具有兩面性:它對社會的某個領域來說或許是利器,但是對另一個領域往往就會成為障礙。從這個角度說,漢語的詩性曾成就了古代抒情文學的輝煌,但是另一方面卻阻礙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蛟S正是這個原因,近現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發動了規模宏大的語言變革,其中包括變文言為白話和實施大規模的歐化,通過這種變革壓縮漢語的詩性空間,提高漢語的抽象性與邏輯性,以適應中國社會現代性轉型的需要。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新時期作家在發掘漢語詩性功能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與實驗,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其發掘漢語詩性功能的路徑主要有兩條。

      (一)通過借鑒文言再造漢語詩性傳統

      在新時期有一部分作家視文言為漢語貯存詩性寶庫,甚至是惟一的寶庫,希望通過學習、借鑒文言的表意策略再建漢語的詩性傳統。在新時期,這種通過借鑒文言開掘漢語詩性功能的傳統也被很多作家所繼承。汪曾祺明確說過:“文言和白話的界線是不好劃的,‘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不覺到了濟南地界’,是文言,還是白話?只要我們說的是中國話,恐怕就擺脫不了一定的文言的句子。”他贊美廢名小說的“不著重寫人物,寫故事,而著重寫意境,寫印象,寫感覺”。這顯然是他心儀的語言策略。何立偉認為汪曾祺文學語言的特點是“行云流水”,“俯仰自如”,“看似極白,其實極雅,錘煉得不見任何的斧跡”。從這一點來看,汪曾祺走的還是融合文言的路子。賈平凹在20世紀80年代的一批散文和小說中也比較多地使用了文言的詞匯與句子,他借助文言在敘事文本中創造了詩的格調與意境。有的研究者指出:“賈平凹喜讀古典文學而且有意由此開拓自己的文體,我們從他的小說里看出這種那種影響是自然的!痹20世紀80年代,阿城、何立偉等作家也都明顯在探索通過融合文言提高漢語詩性功能的路徑。進入新世紀,有些作家仍然在致力于這方面的探索,其中成績比較突出的是格非。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寫了一個家族自晚清到當代的興衰沉浮,表現了眾多人物“烏托邦”理想的建構與破滅,主人公多是有著良好文化素養的文人、知識分子,而小說的語言也盡量追求雅致與詩意。在小說中,作者較多地吸收了文言的語氣與語調,多選取精粹的短句,同時注重聲調的跌宕起伏,很多句子讀起來抑揚起伏!敖先壳钡恼Z言含蓄、雋永、自然,作者在現代漢語基礎上比較好地融合了文言的優點,語言明顯具有詩性特點。另外,蔣韻、阿袁等在這個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二)立足現代漢語,打造屬于現代漢語的詩性傳統

      在新時期也有一部分作家相信,現代漢語具有充分的詩性潛能,只要認真探索與發掘,現代漢語照樣可以閃耀詩性的光芒。目前越來越多的作家認識到,文言與白話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語體,文言有文言的詩性,現代漢語有現代漢語的詩性,中國作家不能老是生活在文言的陰影中,因而要真正告別文言,走現代漢語自己的路。目前這部分作家的探索已經取得了相當多的成績,他們創造了一種不同于文言、而屬于現代漢語的詩性語言,這種語言可以稱之為“新詩性”語言。

      新時期作家發掘現代漢語自身的詩性功能,一個重要目標是克服五四以來漢語因為大規模歐化而導致的過分抽象和邏輯化的特點,力圖恢復漢語感性、具象、鮮活和靈動的特點。采取的方法主要有這樣三個方面。

      1.語言組合的“片段化”

      五四以后因為歐化,漢語語法由隱性轉為顯性,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被大大強化,以往語句之間相當自由的組合被納入嚴密的語法關系中,現代作家再也不能像古人那樣把各種想法、念頭隨意地置入文本中,而必須按照嚴密的邏輯關系條分縷析地表達思想。漢語經過這種轉換其優點是明顯的:語言的邏輯關系得到強化,作家的思想表達可以變得更加明晰,但是隨之而來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如語言變得拖沓、滯重,作家為了起承轉合要費去很多筆墨。文學本來是要喚起讀者的感性印象,而滯重的語法卻壓制和束縛了作家的感性表達,在語言森嚴的框架中,作家的感性印象被稀釋、淡化,喪失了靈動與鮮活。新時期作家為了抗拒語言的邏輯化常用的方法就是部分放棄連貫的線性敘事,拒絕按照邏輯語言指定的方式起承轉合,而是著力突出漢語自由、靈動的特點,在生活片段與感性印象之間自由轉換、組合,用這種“片段式”敘事顛覆邏輯語言的壓抑,力求將那個感性的、鮮活的世界更直接地呈現出來。在新時期文壇上,可能是女作家對生活的認識特別感性化,也特別需要表達個人化的感受,她們就特別不能容忍那種邏輯嚴密的線性敘事,因而有較多的女作家嘗試了這種“片段化”敘事。

      2.語言的感性化和具象化

      五四以來,漢語經過歐化以后,其抽象性、邏輯性大大提高,這種語言會誘導作家更抽象、概括地表述生活,新時期作家要創造充滿詩性的文學語言就必須盡量克服語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發掘其感性和具象的潛質,也就是“如畫地描繪說話人想要表現的那種東西”。陀思妥耶夫斯基曾這樣解釋語言的形象性:“有個小銀元落在地上!边@種句子不夠好,應該寫成:“有個小銀元,從桌上滾了下來,在地上叮叮當當地跳著!碑斎灰粋作家能否“繪聲繪色”地描寫,也并不全是一個“想”與“不想”的問題,其背后的條件是首先要求作家具有良好的形象記憶能力,其次還要求作家對生活要高度熟悉,這樣作家才能寫什么像什么。

      3.語言的抒情化

      語言的抒情性是語言主觀化的表現,在科學語言和邏輯語言中,一種描述總是要求盡可能的客觀、準確與嚴謹,但是在文學語言中就有非常大的不同,作家的描述往往不是純客觀的,而是充滿了主觀的體驗、感受與感情。作家通過語言傳達情感,反之,語言也因容納了情感而發生改變,變得更富有詩意。很多新時期作家正是利用了語言的這個特點,用情感改造語言,克服語言的抽象性與邏輯性,拉開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的距離。新時期作家依循情感改造語言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有的作家以情感的邏輯把幾乎不相干的片段貫穿在一起;其次,更常見的是作家讓語言隨情感起伏、躍動,這樣語言常常會帶上情感的韻律與節奏。

      以新時期文學發掘漢語詩性的兩條路徑來說,我覺得立足現代漢語尋求拓展的方向可能具有更廣闊的前景。首先,文言與白話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語體,特別是經過歐化以后,兩種語體拉開了更大的距離,這樣,一方面兩種語體的融合有較大的困難,生硬地結合只能導致文白混雜,另外,在今天,文言距離普通人已經漸行漸遠,絕大多數作家都是初步接觸一些古典文學,他們對文言的了解僅僅是淺嘗輒止,要讓他們真正汲取文言的精華,用之于現代漢語,那肯定是勉為其難。其次,以往人們對漢語詩性功能的認識一直有一個誤區,認為似乎只有文言才有詩性,現代語文僅僅是大白話,無緣于詩性。事實上,漢語作為非形態語言與西文相比整體上都是一種詩性語言,近現代以來漢語雖然經歷了大規模歐化,但是它的抽象化和邏輯化水平依然不高,它仍然保持了簡略、靈動、形象性強的特點,具有詩化與藝術化的巨大潛能,因而立足現代漢語照樣能夠再造漢語詩性的輝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