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上世紀60年代,他的一首《贊歌》唱響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已年近八旬的他以新歌 《再舉金杯》為祖國獻禮。在獻身民族藝術的征程上, 60多年來他堅持用藝術實力不斷超越自己。多年來他用“磕長頭朝圣”般的情感自籌資金走遍祖國南北邊疆少數民族村寨,精心錄制完成了大型電視藝術系列片 《長歌萬里情》和《環抱大天地》 ,不久前他榮獲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
胡松華:萬里長歌萬里行
胡松華近照
走進胡松華的家,啟功先生題匾的“養氣齋”格外醒目,環視四壁,到處是胡松華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飛奔的各式駿馬、振翅的大鵬雄鷹、遒勁的虎柏龍松,還有顏筋柳骨的書作以及詩作,無不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作者豪邁雄渾的氣度和胸襟。
在黔東南苗寨身著盛裝的姑娘們歡迎胡松華為他們唱新作
與民族歌唱結緣
如果按照父親的意愿發展,胡松華或許能成為頗有名氣的書畫家。他的童年是在私塾里度過的,父親是位書畫家兼中醫師,愛好書畫近乎癡迷,對胡松華 影響極深。從6歲到19歲,父親請了“兩中一西” 3位頗有名望的畫師教授胡松華,可謂打下了堅實的書畫功底。正是憑借著在書畫方面的成就造詣, 1949年畢業于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的胡松華被選調到華北大學第三文工團。1950年,又被選調到中央民族訪問團的胡松華當時不知,這對他后來 的藝術人生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在那一年里,他與云南26個民族的同胞們同食宿、同歌舞,在深入學習和編創演出中,他真正開始走進了民族聲樂的大門。
多數人對胡松華的記憶,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膾炙人口的名曲《贊歌》的演唱者,這首具有濃郁蒙古族長調風格的歌曲清麗獨特、久唱不 衰。殊不知那是他一個晚上趕出來的緊急任務,對于胡松華來講亦有著難忘的回憶。1964年秋天,周總理要求在《東方紅》第六場中增加一首蒙古族風格的男高 音獨唱,當他接到這個任務時心中充滿激動,經過一夜緊張而興奮的創新性嘗試——他先寫了四句蒙古族無詞新長調與中段民間素材進行“突破性聯姻結合” ,黎明破曉時分便捧出了這首新作,定名《贊歌》 “從草原來到天安門廣場,高舉金杯把贊歌唱……”經過緊張的排練,兩天后周總理和陳毅元帥親自審查,一遍通過且給予充分鼓勵。胡松華60年的演唱生涯里留 下了許多經典歌曲,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努爾哈赤的駿馬》 《吉祥酒歌》等至今在各民族群眾中傳唱。他為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音樂故事片《阿詩瑪》錄唱了全部“阿黑哥”的唱段,后來每當他來到云南石林,阿詩瑪故鄉的人 都會熱情地歡呼:“我們的阿黑哥回來了! ”
胡松華與蒙古族跤手們
“我們自己的歌唱家”
不少人以為胡松華是蒙古族,實際上他是滿族人,可卻能將“馬背歌曲”的風格和氣質詮釋得無比到位,許多喜歡長調的音樂人都向胡松華請教,有什么 捷徑可以唱長調像他一樣,胡松華說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如果想唱好“馬背歌曲”必須要體驗馬背上的感覺,只有靠在沙發上的感覺是不行的。的確,他直到七八十 歲的年齡還能騎馬,還能與蒙古族棒小伙比摔跤……與一般的歌唱家不同,胡松華為歌唱而深入邊疆去采擷民族歌曲的用情和用力要比人們想象的多得多,他被許多 民族的人民愛稱為“我們自己的歌唱家” 。
胡松華說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他深入接觸過的有48個,他在不同場合都深情表達過,是幾十個民族的母親用生活和藝術的乳汁哺育了他在藝術事業上 的成長。他曾經向20多位民族歌手拜師求藝,胡松華說,沒有這些民族歌師和他們所傳承的民族歌唱藝術的滋養,自己絕不會有今日的成就。上世紀90年代起, 已過花甲之年的胡松華和被他稱為“戰友+志愿者”的夫人——著名舞蹈家張曼茹攜手籌組拍攝多民族音樂電視藝術系列片,為此他變賣了北京鼓樓附近的祖居四合 院,自費錄制并推出了12集的《長歌萬里情》 。行前,他用年過花甲的歌喉重新精錄了近百首多民族歌曲,片中歌曲有三分之一還是他自己的心血之作。而胡松華與攝制組所到之處,成吉思汗的子孫高舉美酒, 格薩爾王的后代獻上哈達,拍攝被稱為“壯行邊疆十萬里,高歌民族百首歌”的壯舉和創舉。
奇跡還在延續中
進入新世紀,他和老伴南下珠海成立了藝術研究室,創辦起“現代學館” ,免費培訓了一批少數民族學員,他把自身多年的學術思想、藝術觀點及獨特歌唱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員們,他自編了一套獨特的氣法操及各種練習曲,因族施 教、各為所用。2003年在廣州成功舉辦了感人淚下的《雛燕飛鳴》多民族弟子畢業音樂會,胡松華藝術研究室的特殊顧問、著名民族學家、社會學家費孝通當年 從醫院發來賀電深情評贊道:“少數民族聲樂事業是一項極富學術意義和社會意義的事業,它的深遠意義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現……”
“老驥仍馳萬里,蒼鷹猶啼九天”胡松華喜歡將這句話來作為他晚年傳奇俠義式行跡的注腳。如今,已邁入耄耋之年的歌者,仍然在奮戰,奇跡也還在延 續中。從2011年秋到2013年年底,胡松華奮戰兩年多推出了《環抱大天地》專輯,其中含納了62首多民族風格的歌曲,每一首歌中都講述了一段故事。胡 松華先后向蒙古族長調歌王哈扎布學習了古典牧歌的“諾呼啦”技藝,向彝族歌師白素珍學習過傳統“海菜腔”唱藝,向西北“花兒王”朱仲祿學習過成套的回族 “花兒”技藝,向維吾爾族歌師阿依木尼莎學習過古典“木卡姆”唱藝,向藏戲之王扎西頓珠等學習過“真固”技法的高難唱腔,向朝鮮族歌師金聲民學習了古典與 民間的特色唱藝,還向許多民族的歌師們學唱,難以計數。在《環抱大天地》特輯中有多首懷念他的少數民族歌師的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為此胡松華和幾位知己好友組成了“友情制作部落” ,老伴張曼茹不顧病體不便, 70多歲高齡竟認真學起了電腦操作和視頻剪輯技術。胡松華說《環抱大天地》是感恩他從藝60多年來40多個民族母親的哺育深情。
“濃郁的多民族風格、完美的發聲技法、寬廣的演繹領域與鮮明的時代氣息”這四個標準是作為歌壇常青松的胡松華歌聲能永葆青春且常唱常新的秘訣所 在。從藝60多年來,胡松華說他一直在讀著大學,“讀多民族綜合藝術的大學、讀世界歌唱藝術的大學、讀邊疆廣闊生活的大學” 。如同要將圣潔的哈達獻給尊貴的客人,胡松華說《環抱大天地》如同醇香的美酒,要傾情獻給他的知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