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蔣公》何以這么有面子?(周思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3月28日10:31 來源:中國藝術報 周思明

      近日,一部由“90后”編劇、“80后”主演、成本不足5萬元的學生話劇《蔣公的面子》 ,已全國巡演130余場、美國巡演10場,不僅場場爆滿且創下千萬票房,并一度成為熱門文化事件。3月底這部戲將第三次來深圳演出,剛開票不久便售罄,主辦方不得不在30日下午加演一場。這部戲由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大三學生溫方伊創作劇本、該系系主任呂效平任導演,演員均來自南大藝術碩士劇團。這部戲緣起1943年蔣介石就任中央大學校長,曾請中文系三位教授時任道、卞從周、夏小山吃年夜飯,三位教授在“給不給蔣介石這個面子”的問題上爭執不下……導演呂效平當時給出命題作文,時為大學生的作者溫方伊把這“開頭詳細,卻沒結尾”的傳說,變成了可演的劇本。

      《蔣公的面子》深刻揭示了知識分子面對強權時的復雜心態,特殊的題材與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令該劇破天荒地演繹了“腳板底下綁大鑼——走到哪響到哪”的上座奇觀,創下校園戲劇演出紀錄,甚至成為“中國的文化事件” 。若問: 《蔣公》 (簡稱,下同)何以這么有面子?一言以蔽之:是它成功地繼承了“五四”以來啟蒙文化的脈絡,具有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追問勇氣和自由大膽的表現內涵,為當代戲劇乃至整個文藝創作撐開更寬闊的表現空間和發展路徑提供了珍貴的啟示。

      回放《蔣公》 2012年5月南京大學110年校慶期間在南京大學大禮堂首演情景,用“反響強烈”毫不為過。校內連續演出30余場, 2012年12月啟動社會公演, 2013年開啟全國巡演。2013年4月入圍現代戲劇谷2013 “壹戲劇大賞”年度小劇場戲劇獎。這部大學生創作的話劇,居然將北京人藝的朱琳、藍天野、濮存昕、楊立新等大腕吸引到現場,真是好有面子!其“一票難求”之盛況,按網友的說法,真乃“南大神劇”也!

      事實上, 《蔣公》并非盡善盡美,劇作本身顯然存在一些問題和缺憾,但對于該劇,作為“上帝”和“衣食父母”的廣大觀眾顯然是滿意的。這源自話劇作者、大學生溫方伊嚴謹求實、實事求是的

      創作精神。在動筆之前,她大量“吃進”民國時期各種相關素材。按照呂老師的要求,溫方伊在創作劇本之前,廣泛深入地搜羅和披閱了陳中凡、胡小石、汪培江等人的史料,以及許多關于南大中文系老前輩的文字記載。

      《蔣公》公演后,在網上被炒得火爆。很多網友認為,從該劇看到了大學校園話劇興起的希望。但如果僅限于這樣的評價,顯然太低估了《蔣公》的多重價值和影響力。在筆者看來,這部話劇顯然不能劃歸本體論意義上的校園話劇,它更應該歸屬更高層級、更大范圍的認識論意義上的社會話劇。它既是校園的又是社會的,既是藝術的也是政治的,既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用導演呂效平的話講:“ 《蔣公的面子》之所以火,不是因為戲里有抗戰和‘文革’的悲劇,而是因為人性中永遠不可能改變的悲喜劇性,因為我們自己這種卑微的狀態。 ”

      說到面子,其中可謂是飽含著文化因子。中國人歷來最講面子,此乃民族文化DNA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面子’是人之為人的必要因素。尊嚴也好、虛榮也罷,這是人自覺高于其他生靈的地方。文人由于‘傲氣’ ,尤其放不下‘面子’ 。 ”按照編劇溫方伊的詮釋,她其實“不喜歡時的沖、卞的滑、夏的冷” ,可她還是以創作者冷靜客觀的姿態對他們抱以“理解之同情” 。而簡單的“飯否”問題,讓劇中三位大學教授糾結不已,劇情由此展開喜劇性的一面。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既往的事件需要梳理。也許歷史上的許多事情被人們忘記了,而另一些事情卻被清晰地記憶下來,甚至被捕風捉影地虛構出來。對這個傳說興趣的增長,實際上是高校乃至全社會的知識分子對自己當下生存狀況和對自己主觀精神狀態的反思。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話劇《蔣公》無情而大膽地撕開了文人的“里子” ,是對知識分子精神狀態和人文操守的追問,更是對當代知識分子獨立自由精神的呼喚。再聯想到當下深受商業侵襲的高校環境,就不難知曉《蔣公》何以這么有面子的答案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