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習近平:《憶大山》《念奴嬌·追思焦裕祿》 >> 正文
友人以誠 為政以德 ——從《憶大山》看習近平同志的為人與行政之道
楊紅莉
習近平同志的《憶大山》發表于1998年,是為懷念之前一年去世的正定著名作家賈大山而寫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語言簡潔、生動,行文樸素、自然,感情真摯、豐盈,有“但見性情,不睹文字”之致,亦有“不顧辭采而風流自然”之美,更有引人深思、發人深省之用。 散文的優美之處在于動人,《憶大山》深深地打動了我。究其原因,當然首先因為字里行間所洋溢著的深厚情感。在近平同志素樸的表述中,他與賈大山先生之間超越年齡、職務、身份差異的高山流水之誼,以及那隨著時間的流逝愈來愈真淳的兄弟之情,如同清泉出幽谷般汩汩滔滔地流淌在讀者的心頭,溫潤著讀者的心靈。這樣的文章,當然不能不謂之為美文。而除此以外,我以為,這篇散文還足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因為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習近平同志真誠的品格、博大的胸懷以及以德為本的行政之道。
從習近平同志與賈大山先生的交往中,我們不能不感受到近平同志以“誠”為本的真性情。1982年早春,習近平同志到正定任縣委副書記,“我到正定后,第一個登門拜訪的對象就是賈大山!倍鴵Z大山的兒子講:當時近平同志是先到他家里,結果沒找到,才又去賈大山工作的縣文化館找。當時賈大山在文化館正與人聊天,習近平進去后也不打斷,就坐在椅子上靜靜地等著。
作為讀者,我們可以設想,習近平同志上任第一天,完全可以先休息一兩天后再去拜訪人,當然也一定有在別人看來比賈大山“重要”得多的人物需要拜訪,甚至也盡可以讓人將賈大山叫到辦公室里予以“接見”……但是,近平同志不僅上任當晚就去登門拜訪一個普通作家,而且還耐心得等他,以至于從此結下深情厚誼。當然,我們可以說習近平同志是尊重人才、慧眼識才,事實也證明,賈大山確實是一個難得之才。但是,我覺得僅僅這樣說還不夠,我覺得習近平同志和賈大山的交往比一般意義上的尊重人才多了些內涵,這個內涵就是:習近平同志是帶了一顆真誠的心靈,以博大的胸襟在與人交往。
正是因為真誠,二人常常促膝談心至深夜至黎明,甚至半夜疊著羅漢從大鐵門上翻上翻下(正定方言將這種翻墻方式叫“替毛毛肩”);正是因為真誠,才能讓淡泊名利的賈大山甘愿出任文化局局長從而為興建和修復正定文化“辛勞奔走”;正是因為真誠,近平同志才得以“把他(賈大山)這里作為及時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正是因為真誠,他們最終收獲了一生的友誼。方苞說“感人以誠不以偽”,馬克思說“友誼需要真誠去播種”。唯有真誠,才能收獲真誠;唯此真誠,才能真正結交人才,留住人心,成就事業。這應該是我們從近平同志與賈大山的交往中得到的一個有益啟示。
近平同志離開正定多年,還始終不忘賈大山,不僅常常寫信、寄賀卡,有機會回正定一定去見見,就是在大山病后,還兩次到醫院去看望他。那么,近平同志與賈大山的交情為什么如此深厚?我覺得是兩顆高尚的靈魂在相互吸引,是共同的遠大志向讓二人結下了終生的友誼。習近平同志贊賞賈大山,不僅因為他具有“超常的記憶、廣博的知識、幽默的談吐、機敏的反應”,還因為他有“光明磊落、襟懷坦蕩、真摯熱情、善良正直的品格”,因為他“那憂國憂民的情愫,清正廉潔、勤政敬業的作風,襟懷坦蕩、真摯善良的品格,剛正不阿、疾惡如仇的精神”?梢哉f,不但是作為一個聰明睿智的才子,更是作為一個為人坦蕩不作偽、為官務實不圖名、為文純粹不逐風的真君子,作為一個有良知、有正義感、有責任感的真知識分子,賈大山贏得了習近平同志發自內心的贊賞,并以之為“好朋友,好兄長”,推其為“行政與為人的參謀與榜樣”。這種君子之交,早已超越了一己情懷,與其說二人惺惺相惜,莫不如說那種共同的對國家和人民表現出的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那種共同的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遠情懷,將兩個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命運的人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如果說賈大山用他文人的素手頌揚和描繪著真善美,習近平則以他政治家的韜略實踐和推進著真善美。他們因志同而道合,他們雖殊途而同歸。這就是高山流水的君子之交,這就是天涯比鄰的道德文章。所以,從習近平同志與一介書生賈大山的交往中,我們更可以看到習近平同志高遠的情懷和高尚的德操。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相信君子之德一定能為中國帶來新的希望。太史公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苯裎逸吔栌锰饭,同樣因為向往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