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習近平:《憶大山》《念奴嬌·追思焦裕祿》 >> 正文
1月12日,我省作家康志剛在他的博客上貼發了習近平同志的《憶大山》一文,反映了習近平同志與已故作家賈大山的深厚友誼,1月13日的《光明 日報》對《憶大山》一文進行了轉載,在文壇引起了強烈反響。《憶大山》深情記述了習近平同志與河北鄉土作家賈大山的交往和友誼,對賈大山的人品、文品給予 了高度評價,對賈大山的英年早逝表達了深切哀悼。他們跨越十余年的友誼,傳為文壇佳話。
賈大山是新時期我省第一位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作家,生前曾擔任省作協副主席。他長期扎根基層,扎根群眾,堅持在人民群眾火熱的生活中汲取 創作素材和靈感,他的短篇小說《取經》《花市》以及“夢莊”系列,都是寫身邊的普通人、平凡事,刻畫市井百態,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也正因為如此,他 的作品受到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在《憶大山》中,習近平就深情地回憶說:“原來我曾讀過幾篇大山的小說,常常被他那詼諧幽默的語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實優 美的描述和精巧獨特的構思所折服。”
《憶大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學習這篇文章,突出感受就是習近平同志重情重義、赤誠相待的人格魅力。在這里,沒有職位的高低,只有真誠的交 流。習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間,經常與賈大山徹夜長談,把這位鄉土作家視為知己,結下深厚的友誼。離開正定多年之后,還始終不忘賈大山,不僅常常寫信,有機會 回正定就一定看看這位“好朋友、好兄長”。賈大山病重后,習近平親自為他聯系治療,兩次到醫院去看望。他們之間的深情厚誼,沒有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疏 遠,也沒有因為兩個人職務、地位的變化而冷淡,在賈大山去世一年之后,習近平飽含深情地寫下《憶大山》,正是古人所謂“情動于衷而形于言”。
《憶大山》感人至深,又因為它折射出作者尊重作家、愛惜人才的崇高情懷和善于學習、勤于鉆研的優秀品質。賈大山是鄉土小說作家和基層文化工作 者,對社會人生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特的觀察視角,他開過荒、種過地,鉆過鄉間灰窯、進過草臺班子,他對正定的歷史、文化十分熟悉,對一些社會人生問題有 著獨到的見解。習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間,把賈大山當作是“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從賈大山那里獲知了許多關于正定縣縣情、社情和歷史的第一手材料,不 僅為他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體現出這位年輕的縣委書記深入細致的工作作風,扎實求真的工作態度以及虛懷若谷、尊重人才、善于學習、勤于鉆研的人格 魅力。
《憶大山》感人至深,還因為文章樸實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憶大山》是追憶故交,緬懷摯友之作,通篇是大白話書寫真感情,沒有華麗的辭藻和概念 化、八股腔的說教,靠真情感染人,靠細節說服人,娓娓道來,直抵人心。更讓人動情的是文中的三次落淚。第一次是1985年5月,習近平同志即將調離正定去 南方工作的那個晚上,“我們相約相聚,進行了最后一次長談,臨分手時,倆人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第二次是1996年底在北京某醫院,習近平同志專程前往 探望,“為了他能得以適度的平靜和休息,我只好起身與他揮淚告別。”第三次是大山臨終的前幾天,習近平再次親臨床前看望,看到眼前“面色更加憔悴,形體愈 顯瘦小,聲音嘶啞”的老朋友,想到當年他紅光滿面,意氣風發的樣子,“一股悲愴的情緒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緊緊握住大山的手,淚水溢滿了眼眶。”此情此 景,不禁讓人眼辣鼻酸,更讓人感慨世間友情之至真至純。
仔細品讀,《憶大山》的字里行間也帶給我們許多啟示。無論從尊重文化、尊重人才方面,從勤于讀書、善于思考方面,還是從勤政廉政、干事創業方面,抑或是從珍視友誼、完善人格方面,這篇文章都為這個時代樹立了一個典范,特別是為各級領導干部樹立了一個學習楷模。
黨和國家始終重視文化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作家協會作為黨聯系廣大作家和 文學愛好者的紐帶和橋梁,責無旁貸地應擔當起團結作家、凝聚力量,把作家的創作熱情引導投身到社會改革發展實踐中去。尤其是當前,文學創作的基礎性地位已 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文學創作是一切藝術形式的基礎,也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著有力支撐。當前,我省正處于“轉型升級、綠色崛起”的關鍵時期,打 好“四大攻堅戰”、“農村面貌改造提升”、“扶貧攻堅”等戰略部署和生動實踐,為作家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全省干部群眾奮發有為、埋頭苦干的精神等待我 們去書寫、去謳歌,生動鮮活、豐富多彩的火熱生活等待我們去見證、去記錄。全省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牢固樹立責任和使命意識,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 的奮斗目標和戰略部署,用文學的形式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用敏銳的目光、睿智的思想和生花妙筆,講好河北故事,傳播好河北聲音,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具 有中國氣派、燕趙風韻的精品佳作,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世力作,為建設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實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 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作者系省作協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