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央視8套熱播的電視劇《青果巷》在“文物保護”“忘年戀”的冷門題材之下,潛藏著幽深、尖銳、恒久的故事靈魂,其卓爾不群的文化勇氣和美學靈氣,值得深究。該劇如一首時代的文化奏鳴曲,行云流水般表現出了兩大文化模式、兩種對抗主題的驚心動魄——消費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對峙,競爭文化和傳統情懷的戰爭,純正人性和異化人格的較量。
在消費文化流行的時代語境下,《青果巷》以看似柔弱的小巷風情,卻如高山大川一般與消費主義、競爭文化進行正面堅決的抗爭,讓人看到了傳統力量與美好人性的勝利。借用學理的說法,《青果巷》不是一部陳述生存困境的實然之作,而是一部用二胡、琵琶奏出恢宏價值陳述的應然大作。故事表層是對小巷的物質文化保護,深層則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的精神捍衛。在我們被消費主義霧霾弄得灰頭土臉的當下,《青果巷》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的勇氣,賦予生活更多的陽光和信心,讓人們相信“天下滔滔,仁者無敵”的真誠,令人心生敬意。
劇中,以工具理性全副武裝的強勢女人文迪,最終以失敗與懺悔結局;血管里不可能流淌著道德血液的商人謝伯昭,終于在緊張焦慮、心理孤獨中領悟了操控他人、累積財富、追逐成功欲望的虛妄。在深刻描畫個人主義陰暗面的同時,《青果巷》可貴地重申了愛、自律、仁義、承諾、容忍、謙恭等滋養生命的品質。在《青果巷》里,“抗爭”意義的聲部呈現非常有力,人物之間的沖突與個體的內心戰爭妥帖地交織在一起,體現出了難得的敘事自覺。青果和王庚的愛情世界,干凈透明得幾乎一塵不染,反襯了蔓延于世的以性取代愛、以欲望替代情感的時代問題。而青果的那把紅油紙傘,則是個具有點睛味道的文化符號,散發著遮擋文化風雨的意蘊,讓人感受到了從容走過多舛命運的定力。這樣的處理雖不乏浪漫虛擬,但將其置于社會深陷倫理焦慮的當下,故事體現的美好道德力量令人神往。
《青果巷》的風格基調好似水墨長卷,其中不動聲色的“破墨法”等拍攝方法頗有爆發力。開篇,唐月喬敲詐雨中開車撞傷大寶的肇事人,此時的人物對白設計犀利之極——“別說的那么赤裸裸,那叫信息費”。謝妙瑩酒吧相親的一場戲里那個口口聲聲金錢“生帶不來、死帶不去”的小男人,也傳達出對這個價值雜糅時代的反諷意味。還有,大寶不慎將買鹽找回的兩毛錢掉進下水道,十分焦慮懊惱,王庚為了幫他撿錢弄得一身泥土。但當大寶歡天喜地地舉起那臟兮兮的硬幣時,觀眾卻見到了干凈圣潔的金錢,盡管它是那么微不足道。這個細節表現了對弱者的愛與接納,充滿人性光芒。一如青果的幾度下跪,為母親向唐伯贖罪的深情一跪,拜師的莊嚴一跪,每一跪,都表現出人性的高貴氣質。
《青果巷》還有很多地方值得品評,比如對不斷打破平衡、以充沛活力推動故事發展的激勵事件的得體把握,人物對激勵事件的精準反應,以及靈氣四射、富有吸引力的微妙開端——青果為老板誦讀圖書。還有“忘年戀”的起始,二人還錢和退畫的一還一退,不期而遇,恰是展現其高貴心靈的相遇。主創的智慧尤其體現在對故事前行張力的掌控上。通常我們看到的是,不管什么戀情,一旦挑明了,走到一起了,戲的張力基本上也就終結了。但《青果巷》的拍攝始終握著故事的底牌——上代人的恩怨情仇、命運糾結,以此作為故事不依不饒的推動力,成為中國電視劇講故事的一次成功探索。而且戲劇張力的構成也精彩多變,時而多重交織,時而單向行進。這種用張力而非用情節套路講故事,當是《青果巷》出手不凡的美學貢獻。當然,苛刻地說,該劇的大團圓結局表達了編導的仁慈和百姓的祈愿,然而現實畢竟很骨感,當人性扭曲畸變到如文迪、如唐月喬那般地步,棄暗投明的大逆轉,是否會顯得有點夢幻?這一點還值得商榷。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