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民俗活動的“記憶、修正、升級”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3月20日10:13 來源:中國文化報 吳露生

      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所維系。我以為,民俗活動及其形式存在著可以感悟和觸摸得到的三維空間,即“記憶、修正、升級”形成了民俗活動生生不息的繼承發展鏈。

      “記憶”

      民俗作為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合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一直存在于世代民眾的記憶中。

      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寨墓地發掘的紋彩陶盆上的形象記錄應是母系氏族社會晚期,經濟生活中采集為主的地位已慢慢被耜耕農業所取代,男人成為社會生產的主力。梁人任昉《述異記》:“昔禹會涂山,執玉帛者萬國。防風氏后至,禹誅之。其長三丈,其頭骨專車。今南中民有姓防風氏,即其后也,皆長大。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發而舞!庇涊d的為浙江德清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當地防風部族土著人在祭祀自己先王防風氏時的民俗活動及其形式體現。人們于這種文物、文獻,于經書、正史間去尋覓民俗事象的辦法雖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但不是唯一可以回首窺察歷史的途徑。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許多民俗中的活態的具象文化,其中許多不太可能以書面圖文表達出來。此外,在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老百姓很少有話語權。而民俗載體的獨特處卻恰恰在于肩負傳承民俗的廣大民眾,是相當長年月中那些被指為 “下九流”的草根承續人。正是主要由于他們的身傳言教才讓民俗文化生生不息,從歷史長河的源頭奔涌至今:正月拜年、元宵燈火、寒食禁火、清明上墳、端午龍舟、七夕乞巧、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除夕守歲……一群承續民眾往往就是一項或一地傳統民俗文化的活的記憶寶庫。

      歷史記憶的責任擔當還體現在記憶者心智活動對以往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印象累積的完整性,及對個人喜好的決然排斥。誠然,由于各個時代遺存下來的民俗文化都會不同程度地打上那個時代的印記,因而不可避免地會遇上精華與糟粕并存的情況,對此,我們應該歷史、辯證地去省察。首要的是盡可能完整地將與民俗文化相關的記憶全盤發掘,只有這樣才是尊重我們祖先的創造,尊重歷史發展規律。歷史記憶中的“糟粕”部分,在今天看來可能不大符合精神文明,但它為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等提供了值得珍視的研究價值。古今中外文化藝術史上,經過去偽存真、去蕪存精,化腐朽為神奇、以他山之石攻玉的例證是不勝枚舉的。

      “修正”

      當代人站在社會進步的階梯回望過去時代的民俗事象是否就陷入“祖宗的東西不能動”的樊籬,只是進行極其靜止而又機械式的顯現,或將其藏入檔案庫中束之高閣,不去接受社會陽光的洗禮呢?回答是否定的。

      從歷史來看,元明清時期我國大多風俗基本定型,無重大變化。及至辛亥革命前后,風氣漸開,改革潮涌,維新志士、革命黨人都致力于移風易俗,戒鴉片、破迷信,改革婚慶喪葬,婦女成立放足會等!拔逅摹毙挛幕\動的激蕩,再度興起破舊俗、立新風的波瀾……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生產關系及社會關系的變化,對于傳統民俗我們應有清醒認識,我們不能全丟,也不能全盤接收。比較正確的方法是在修復基礎上的恰當修正。

      文化的再生是一種傳播。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當某種文化傳播到一個文化圈時,它必須適應這一文化圈的文化特色和接受能力,否則傳播便不能正常進行。而作為文化圈的文化特色和接受能力,是與特定域內人文、自然、地理、氣候等多種生態休戚相關的。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巴甫洛夫在《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中也認為:“我們的任何方式的教育、學習、訓練,各種各樣的習慣都是長系列的條件反射!卑褪系恼f法不無道理,習慣是由于事物的刺激和主體的某些動作在大腦中形成了鞏固的長系列的條件反射所獲得的聯系之故。就一個地域的大多數住民來說,往往對已經熟悉的人文歷史熏陶下的地域風情會表現出一種較為頑強的依戀情結,比較偏愛他們所熟悉的審美對象,較易參與具有與之地域相適應的那種修復后再生的民俗文化活動。

      修正又與修復不盡相同,修復是恢復原來事物的一切面貌,而這里主張的修正是恢復,但也包含著修補與修建。對不合時政甚至邪教類的負面因素、鋪張浪費不符民心的排場等要加以適當的修正,對在當代已經形成新民俗的事象可以恰好地補與建。修正后的文化面貌基本上是傳統的,也是被當代人所歡迎、接受的。當下留存與散見在各地的傳統民俗文化及其形式大多經過了當地民眾或多或少的修正。

      “升級”

      當代民俗活動及其形式的升級建立在“將逝去歲月中儲存的信息開掘,并加以組合整理形成的記憶”的基礎上,是在“修正后為了適應時代,推動文化建設”所運用的一種開拓性的手段。這種升級要將傳統的本真性與時代的審美性無縫銜接得很好——為優秀鄉土文化續命,卻不粘滯一物;是進入了新時代人文精神的創新,又承襲著傳統的基因與精魂。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浙江省“方巖廟會”是永康一帶影響最為廣泛的民俗活動。除永康市城鄉外,鄰近各縣如武義、東陽、義烏、金華、縉云、仙居、嵊縣、龍游、天臺等也在當地民間信仰“胡公(胡則)”誕辰日前后趕赴廟會,千百年來形成了一個以永康為中心,以婺、衢二州為重點,繼而覆蓋浙中、浙西、浙南、浙東的方巖“胡公”廟會活動區。通過方巖廟會傳統文化系列活動努力推動當地經濟文化建設的夙愿在2013年9月進行過一次“記憶、修正、升級”并用的嘗試。有關人員于文獻方志的考究中進一步廓清了方巖廟會的源流與歷代對胡則的褒揚評說;通過傳承人、老藝人座談會梳理和遴選了要保留的祭神民俗與娛神節目,確定了修復、修正方向;繼而在保護傳統基本面的基礎上進行的升級中,著力豐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突出毛澤東稱贊胡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被民眾崇尚的清官形象,又加進了胡則自宋宣和四年以降,經歷代敕封至明太祖朱元璋為“顯應正惠忠佑福德齊天大帝”。定位為民間信仰、地方公祭的祭祀大典,形成了傳統文化系列活動開幕式、傳統民間藝術展演暨“方巖踏歌”舞隊踩山活動、方巖紙花展等有機組合而成的2013方巖廟會,受到了方巖周邊民眾、胡則后裔、“方巖廟會”傳承人與當地鄉土專家的廣泛肯定。

      不知歷史流變,沒有“記憶”的民俗活動將不知道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不接受“修正”的民俗活動將不會存續太久難被今人所接受;不能把傳統的本真性與時代的審美性融合得較好,進行“升級”,而對民俗活動進行面目全非的“包裝”與“打造”,是一種嘩變與顛覆,偽民俗終究會被當代正風良俗所擠壓而無立錐之地?梢,當代民俗活動的優良構建,“三維”缺一不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