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大家族中有許多劇種,它們的發展情況也不一樣。 無論屬于哪一種情況,它們活動在現代社會里,都有生存發展的權利,都有“推陳出新”的要求,都有與時代結合的任務。
距今30年前“戲曲危機”剛剛開始,來勢兇猛,人們都驚呆了。各種否定戲曲的論調沉渣泛起,如“夕陽論”“傳播封建渠道論”“自生自滅論”“生死由之論”等等,出現了一個動蕩不安的局面。當時,大家對“戲曲危機”的性質及嚴重性、深刻性缺乏認識。
雖然30年來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金錢,廣大的戲曲工作者歷盡艱難困苦,想盡種種辦法來振興戲曲,這些努力并非毫無作用。但從根本上看,“戲曲危機”的局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劇種消失、劇團減少、觀眾人數普遍銳減、藝術特色逐漸衰退、重大革新成果長期陷于停頓,作為戲曲現代化重要標志的戲曲現代戲,雖出現了不少好戲,基本上趨于成熟,但發展緩慢,困難很多。對于這種種情況,不能不引起警惕和憂慮,促使進一步對危機的思考。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戲曲改革成就很大,出現的失誤也很多。我們應該科學地進行總結。現實是從歷史發展過來的,回顧歷史是為了弄清是非、認識規律,讓以后的路走得更扎實,走得更堅定。2013年劉厚生同志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戲曲怎么辦?》我一看題目眼睛一亮,因為這個話題涉及當前戲曲工作的關鍵,觸動了我的心。當前戲曲還在“戲曲危機”的風雨飄搖之中,不擺脫這種地位,談不上進入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能沒有戲曲藝術,假如戲曲這種集中國文化之大成、民族特色最鮮明、相對來講觀眾最多的藝術,竟不能進入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之內,或處于“邊緣地位”,那還算得了文化強國嗎?所以問題還是要回到克服“戲曲危機”的現實上來。
關于“戲曲改革”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如“二為方向”“雙百方針”“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等,是戲曲改革工作一開始就定下來的,它們符合時代發展和戲曲自身發展的規律,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些我在過去的文章中反復談過,這里不再重述;從制定政策到現在,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們的內涵有重大的豐富,卻未能在政策上充分地體現出來,造成了政策和時代不完全適應的問題。舉個例子,比如“推陳出新”,它是全部方針政策中的重要一環,起過由舊時代戲曲過渡到新時代戲曲的“津梁作用”。但時代變了,作為“推陳出新”對象的劇種本身,在時代發展中所處的地位、作用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我們的政策必須去適應這種變化,才能得到新的和諧、平衡。當然,時代發展與戲曲發展的關系,不僅體現在“推陳出新”上,也體現在其他各種方針政策上和劇團體制上,需要統一研究,這里只是一例而已。
大家知道,戲曲大家族中有許多劇種,它們的發展情況也不一樣,昆曲是發展得最完整、幽雅的古典藝術的代表;京劇既有古典性又有民間性,高度程式化的舞臺表演藝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地方戲情況復雜,但更靈活,大體上不同程度地具有這種兩重性;而廣大的民間小戲發展程度最低,其自身負荷不大,從某一方面說,又成為一種優勢。但無論屬于哪一種情況,它們活動在現代社會里,都有生存發展的權利,都有“推陳出新”的要求,都有與時代結合的任務。這就是說,在進行“推陳出新”的時候,我們必須把它們不同的現實存在狀況考慮進去,也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從劇種出發”,而不是大而化之一個“推陳出新”了事。就古典戲曲來說,我以為它們“推陳出新”的任務主要在于保護、搶救,在于有計劃地把大量古典名著搬上舞臺,提高它們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舞臺性。這是個多么巨大的“推陳出新”任務?我以為,對于古典戲曲,不必花很大的力量去完成創作演出現代戲的任務,做過分了反而會破壞它與歌舞結合得最完美的藝術形態。
具有古典性、民間性相結合的劇種,其最主要的任務是提高它的文學性,把高度發展的表演藝術與高度的文學性相結合,這是歷史沒有完成,而我們創造強大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完成的任務之一。上個世紀,田漢等人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還僅僅是個開頭。這些古典性和民間性相結合的劇種,在新編歷史劇創作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依據自己的條件,選擇適合的題材進行一些現代戲創作。它高度發展的表演藝術有利提高戲曲現代戲的質量,這在京劇及某些地方大劇種如豫劇、川劇中可以看到許多有力的例證。
廣泛地流布于全國各地的民間小戲,在戲曲這個族群中處于“小兄弟”的地位,還在“穿開襠褲”“吮手指頭”年齡段,可以說藝術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它們與人民群眾聯系密切,生活氣息濃,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它具有戲曲藝術主要的基本特征,如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但又有很大的靈活性,與生活相結合的阻力不大,它還有大劇種和其他的經驗可以吸收借鑒,當它們和現實生活、現實思想相結合的時候,它們的短處會得到補足,它們的長處將會爆發出巨大的力量,開拓出一個意想不到的新局面。
我這樣說是有史實為依據的。在中國戲曲史上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卻不大被人注意:前一個時代藝術發展最成熟的、最具代表性的劇種,往往不是下一個時代引領發展潮流的劇種,曾經顯赫一時的昆曲、京劇莫不如此。這是文藝與生活、內容與形式關系在戲曲發展中規律性的體現,也是戲曲這種程式積累型藝術發展中的不平衡規律。程式積累得越高、越完美,與生活距離也越大,它還須與生活接近的劇種做起。這不是走老路,而是螺旋形發展,關鍵在于生活,在于已經發展變化了的生活。這種發展不平衡規律,不僅在古代發生作用,在近代、現代、當代也發生作用,也必然會體現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中。我們看到,在長長的半個多世紀的戲曲改革過程中,特別是幾個大的社會變革的當口,如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時期,那些平常不很顯眼的民間小戲,更是露出它的頑強的生命力,如灘簧、山歌、花鼓、采茶、彩調、花燈、二人轉以及一些少數民族戲曲等等,現代戲普遍茁起,呈現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大氣派、大局面。這不僅說明了小劇種發展的可能性,也說明了廣大人民群眾是歡迎的。
最近我接到一位湖南的老朋友范正明同志的來信,他說省里紀念湖南花鼓戲劇院成立60周年,重新排練上演了《三里灣》、《八品官》、《補鍋》、《打銅鑼》幾臺現代戲,觀眾奔走相告,聲勢如潮,他為這種情形所感動,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湖南花鼓戲劇院現代戲成熟了》。這只是湖南的一例,從全國來看未必是“只此一家”。但從當時來看,對于這樣一種形勢的出現,思想認識上還是淺層的、表象的,沒有從規律上去認識把握,從而難以更自覺地運用規律的力量推動戲曲的發展。別說那些反對的、看不起民間小戲的、抱著各種機會主義態度牟利的,就是我們這些從事戲曲改革工作的人,也不同程度囿于舊觀念的束縛,不能認識出現在眼前的這種戲劇局面的長遠的、真正的意義,不能使它處于戲曲改革總格局中適當地位,不能在各種困難、干擾一個一個、一次一次紛紛襲來的時候,予以有力地抵制。
在“戲曲危機”中,民間小戲沒落的趨勢是最嚴重的,它們地處分散、勢單力薄,在各種干擾面前,在改革開放的巨大、深刻的社會變革所引起的舊文藝生態環境被破壞,新的文藝生態環境未建立之前,它們只靠自己的力量無論如何地苦苦掙扎,也難避免默默地自我消失的命運。在有些人眼中,我們擁有昆曲、京劇這樣高超藝術的戲劇大國,少幾個地方戲、民間小戲劇種算不了什么,殊不知他們并不真正懂得“百花齊放”與“推陳出新”的深刻含義,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已經放棄了時代賜予戲曲的良機。有的同志茫然于“戲曲危機”的無盡無了、何時是休?事實上,危機并不是只給我們絕望,只是由于被因襲觀念所限,沒有因勢利導、借力發力、化不利為有利。所以我們必須看到我們的缺失,提高我們的理論修養,認真總結經驗,從過去實踐中取得一些規律性的認識,使“糊涂人”變為“明白人”。說到這里,不禁使我想起袁雪芬同志,她是一個越劇表演藝術家,卻很重視理論、重視總結經驗,她從創新越劇到從“戲曲危機”中尋求出路的實踐中,得出一個重要的認識:越劇要走新路。她告訴我:要有新思想、新觀念。她的這種諄諄的、反復的告誡,至今我常常體味著。
由于我的認識有限,而且囿于作為“推陳出新”一例來談,所以難免膚淺。其實,上面我已談到,“戲曲改革”這樣的大變革,類似的情況必然會體現在其他各種方針政策和重要問題上,需要我們進行全面總結。總結好了,民族的時代的新戲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