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我喜歡田地話語,喜歡像白話一樣地表達心思。”水墨人物畫家趙奇這樣詮釋自己的繪畫態度。近日,“這片地呀——趙奇繪畫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這是一次規模較大的個人畫展。因為時間跨度長,5個展廳各有重點:1號廳是歷史題材,集中在鴉片戰爭和抗日戰爭兩個時期;7號廳、9號廳是關于土地和勞動;8號廳是“知青”記憶;6號廳是心中的草原。
步入1號圓廳,大型的歷史題材繪畫便呈現在眼前,連環畫《可愛的中國》、《啊·長城》和《靖宇不死》,這幾件作品被人稱為史詩性的創作。趙奇注意的是文字和繪畫的結合,一反連環畫所遵循的畫情節、畫故事的傳統,而以更宏大的視角,采用詩性和音樂般的語言,自己編文自己繪畫,突出了抒情性和象征性,使作品呈現著一種全新的現代感。
《重逢》是1989年的作品,表現一對“知青”相戀,而后,男青年回城,過了些年月又重回舊地,看望仍在插隊勞動的“舊友”,畫得情真意切,有人評論這件作品“足抵一部小說的分量”。《生民——1885·舊金山·黃遵憲與華工》更是趙奇獲得普遍聲譽的作品。王朝聞、王琦等畫界前輩就直接說出:“這件作品與蔣兆和的《流民圖》相比毫不遜色。”
進入2000年以后,雖然趙奇仍然堅持著自己對藝術的態度,但是他的作品同以前還是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他創作的多是系列作品,即在一個主題上,反復變換著視點,比如《馬喲,你慢些走》,這是非常矛盾、非常復雜的主題:一方面,人類依戀家園,一方面又在不斷漂泊,又在拋棄著家園。這其中的巨大無奈,正是今天現實生活中人們所面臨的問題。
《人群》系列將繪畫語言發揮到了極致,見不到任何敘述的情節,時間只是背景?墒,苦澀滄桑,面對著痛苦,面對著黑暗,像磚石一樣的人,像泥土一樣的人,突兀地站在你的眼前。我們似乎又知道了一切:那是父親,那是生生不息的我們。
《土地》系列是趙奇近年非常鐘情的題材,畫面表現的就是在地里干活的農民,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造型在土地上會生成完全不同的內容,在看似一樣的畫面上,畫家思考著生活更本質的東西:我們為什么會這樣?我們為什么需要勞動?我們可以改變什么?縱觀趙奇的作品,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對土地的愛,他對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命的尊重。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這樣評價趙奇:平淡、自然,帶著凝重。他的作品和土地一樣的膚色,和從解凍溶雪的黑土里鉆出來的莊稼一樣,本色、同類、無奇,刀刻斧鑿般的皺紋,似乎是老牛耕耘犁出來的田壟,質樸、自然而深刻。他是世代辛苦農民的兒子,對土地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