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哲人遠行 思澤梨園——感悟丁關根同志對京劇的重大貢獻(仲呈祥)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3月17日10:01 來源:中國作家網 仲呈祥

      哲人遠行,山高水長。轉瞬之間,敬愛的丁關根同志離開我們已近兩載。他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黨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卓越領導人,其豐功偉績,永垂青史,蔭及千秋。這里,我作為一名在他培養教誨下成長起來的普通文藝理論工作者和京劇迷,感悟他對京劇事業的重大貢獻,思緒聯翩,受益匪淺。他關于繼承、創新京劇藝術的一系列思想、理論與實踐,是留給京劇界乃至整個文藝界的一筆閃耀著哲人光輝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有幸零距離地聆聽丁關根同志教誨,是在2001年10月的一天。那時,我正在外地高校講課,時任中宣部干部局局長的王麗英同志打電話給我,說部領導找我談話。我返京后立即趕到西山八大處中宣部培訓中心,見到了在那里辦公的丁關根同志。他豁達睿智、平易近人,就文藝界的諸般現狀,談天說地,其中便論及京劇。他對京劇的歷史與現狀的熟稔,令我驚訝。譬如旦行,他從“四大名旦”說到“四小名旦”,還問我知不知道上海還有“五塊玉”。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他對京劇的酷愛,非同尋常;他作為政治家、思想家,對京劇又絕非止于戲迷的酷愛,而是以哲人的睿智目光把京劇藝術的興衰與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緊緊地聯系起來,實質上,就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去繼承、創新京劇藝術,視京劇藝術的健康繁榮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所謂自覺,就是自覺認清京劇藝術乃是中華民族審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優勢和對人類藝術的獨特貢獻,從而自覺擺正京劇藝術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的獨特重要地位;所謂自信,就是自信優秀的京劇藝術中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從一個方面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蘊含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傳統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通過有揚棄地繼承創新,就一定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豐富的思想道德滋養。有一次,我向丁關根同志匯報從四川川劇藝術研究院獲知的信息:上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復出后首次出訪東南亞路經成都,調看了陽友鶴主演的《打神告廟》和劉金龍主演的《做文章》等經典折子戲,對時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的譚啟龍和宣傳部長許川說“在四川當領導不看川劇、不愛川劇就不能了解四川人民的思維方式、生存狀態和文化生活”。許川同志領悟甚快,當場說要查一查四川省、地、縣三級宣傳部長,凡是不看川劇、不愛川劇的都不是稱職的好部長。丁關根同志聽后會心一笑,感慨萬端道:“可見,在小平同志這樣的大政治家、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眼里,地方戲曲是一方人民思維方式、生存狀態的精神標識,應予高度重視。”實際上,丁關根同志又何嘗不是如此。他對京劇的高度重視、切實扶持,當然包含著他對京劇的酷愛,但絕非止于此;他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更重要的是完全超越了個人的愛好,把京劇事業當成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項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來抓好夯實。這,是丁關根同志留給我們最重要的精神遺囑。

      對于京劇藝術,丁關根同志不僅具有哲人遠大睿智的戰略目光,而且是一位精心創意、部署周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成功的戰術實踐家。首先,他堅持以人為本,遵循京劇是“角兒的藝術”的規律,扎扎實實培養人才。自1996年10月,他親自倡導開辦中國優秀青年京劇演員研究生班,一發而不可止,連續5期,共培養京劇骨干演員179名,如于魁智、李勝素、孟廣祿、張建國、袁慧琴等一大批都成為當今京劇舞臺的領軍人物。2010年5月,他又親自倡導創辦了中國京劇流派藝術傳承班,精心培養出66名各行當流派傳承的中堅力量。對每個班級的招生選材、教師選聘、教學計劃、演出匯報等,他都反復審閱,步步為營。為了提高學員的人文素養尤其是美學修養,我就奉命前往開過十來次課。為了搶救老一輩京劇藝術家的成果和傳揚中年京劇藝術家的風采,他組織實施了中國京劇“晚霞”工程和“彩霞”工程,為126名藝術家錄制了代表作和經典評議的影像光盤,為培養人才提供了珍貴教材。其次,他總攬全局,通盤考慮,為人才的成長搭建演出實踐平臺。一是改建、增建劇場,豐富演出場次;二是與現代電視傳媒結緣,推動中央電視臺開設戲曲頻道,創辦“空中劇院”欄目,舉辦“青年京劇演員大獎賽”、“全國戲曲院校學生京劇電視大賽”和“全國京劇票友大賽”,既發現選拔優秀青年京劇人才,又營造良好的京劇文化鑒賞氛圍,還通過電視熒屏把京劇藝術送到億萬尋常百姓家;三是高度重視京劇藝術的理論建設和評論工作,推動中國戲曲學院建立由趙景勃、張關正等資深教授組成“京劇研究所”,既為京劇界培養造就一批奇缺的理論評論人才,提升京劇界的理論素養,又為各流派活躍在舞臺銀屏上的領軍人物量體裁衣,加工整理優秀傳統劇目。這樣,有不似科班、勝似科班的京劇人才培養機構研究生班、流派班,有傳統的劇場演出、現代化的熒屏傳播平臺,有劇目建設的切實舉措,還有培養和提升觀眾京劇文化鑒賞修養現代方式……可以說,丁關根同志以成功的實踐全方位地引領我們開創出一條卓有成效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當代中國京劇發展的獨特道路。這,是丁關根同志留給我們繁榮發展京劇事業的最寶貴的財富。

      “政聲人去后”。丁關根同志駕鶴西去,歲月流逝,愈益顯現出他的思想光芒、政績赫赫、高風亮節、人格魅力。他對繁榮發展中國京劇藝術的理論與實踐,必將永遠潤澤梨園,引領后世。記得2006年11月,中國文聯換屆,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丁關根同志在家中召見了我,送我“盡人事,想開些,聽天命”9個字,并囑我為京劇事業盡點微力,要我為“京劇研究所”整理傳統劇目當個文學顧問。他為京劇事業的身體力行,為我輩樹立了楷模。在他的強烈感召下,我遵囑為李維康牽頭整理的《謝瑤環》、為倪茂才牽頭整理的《孫安動本》等優秀傳統劇目,都既學習又獻策。感悟至此,腦際中不禁浮現出丁關根同志多次在北戴河召集京劇理論評論界人士座談京劇的繼承與創新時長篇講話的音容笑貌,浮現出他每年春節前與京劇界老藝術家們聚會的笑談舉止……他對京劇的深謀遠慮,他對京劇現狀的洞若觀火,他對京劇未來的充滿信心,他對京劇藝術家的真情摯愛,他對京劇藝術的理論主張和實踐示范,都永遠閃耀著哲人的光芒,都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在中國特色的京劇繁榮發展的獨特道路上。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