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關于藝術的評價尺度,歷來有兩種:一是圈子內的,二是社會的。有的人在圈子內名氣很大,但社會上卻并不買賬;有的人在社會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圈子內對其卻褒貶不一。這種背離的現象很普遍,且近年來有加大之勢。探究原因,這其中既有世風浮躁的影響,也有文人相輕的因素。
值得慶幸的是,言恭達的書法,卻是圈子內與社會上兩方面都認可并稱道的,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我想這與他的書法造詣以及做人的謙遜分不開。
數年前,我與言恭達相識于蘇州。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寧靜、含蓄的謙謙君子。交談中得知他是常熟人,且是言子的后裔。言子生活在戰國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言恭達生活在常熟,他的家族與那一片水碧山清的土地相生共榮,使他不但秉持了書香門弟的家風,也承繼了篤定儒雅的道統。
在今天,藝人與文人混為一談,在古代,文人與藝人卻絕非同日而語。隋唐之后科舉制度的推行,導致中國的官場十之八九都是由文人主持。詩藝與書法,歷來是文人的兩大看家本領。因此,在中國古代的官場里,生活著一大批引領中國文藝潮流的詩人與書法家。單說宋代的“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無一不是高官。書法與詩歌,從來都不是他們的專門職業。但今天許多以書法或詩歌創作為職業的人,是否產生過如上述四人這樣的書法大師與文學巨匠呢?
做官的讀書人,在中國古代統稱為“士大夫”,從精神層面上講,士大夫當屬于“既有恒產,亦有恒心”的人,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兩個層面上,給蕓蕓眾生以引導的作用。
士大夫與今天所說的中產階級,庶幾近之,但又不盡相同。士大夫應是廟堂與江湖之間的媒介,在生活上,他們追求穩定,拒絕粗俗;在精神上,他們追求優雅,拒絕粗鄙。正是因為有了他們,中國文化的薪火才得以世代傳承,綿延不絕。
大約十年前,我去浙江天臺山參訪詩僧寒山大士的遺跡時,曾寫過這樣的詩句:“我本江南士大夫,天臺乍到總踟躕,昔年秋暮看紅葉,此日春深聽鷓鴣……”如今之時代,有著士大夫情懷的人越來越少了,但在與言恭達的交往中,我感覺到他身上士大夫的味道很濃。這種特質,在他的書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言恭達書法始于篆、隸,而終于草書,篆書是中國象形文字收束之后,由“具象”轉為“意象”的高古文字,從篆入手,可知漢字的產生與來歷,入內習之,可觀乎人文,探求漢字藝術之源頭。而隸書則是中國文字的第一次簡化,漢字的點、橫、豎、撇、捺由此奠定,深入研習,可諳熟漢字藝術的平實與流變。而至唐代始為大觀的草書,則是書法向畫藝學習,將線條藝術推向極致的一種革新與放縱。從北魏至盛唐,中國的書法藝術由嚴謹刻板轉向汪洋恣肆。這種變化與時代有關。北魏王朝時期,中國正值游牧文化融入以農耕文化為特征的漢文化的艱難轉型期。而盛唐,正是中國文化由整體繁榮轉向個體燦爛的上升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以及開放的文化態度,“援道入佛”的可喜局面終于產生,并由此誕生了中國禪宗。受此變革的影響,“援畫入書”而形成的草書,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的一道靚麗風景。
言恭達練習書法的路徑,正好吻合了漢字藝術的三次變革,由字的構架及結體到線條的靈動和流變,他揣摩甚深,用力猶多。如今,他的草書獨樹一幟,不但展現出激情四溢、想象飛騰的時代特質,更體現了云蒸霞蔚、雍容大度的盛世氣象。
當我們身處這個時代的時候,會感到眾聲喧嘩,莫衷一是。但是,當這個時代成為歷史,當事人的利益沖突、是非恩怨成為云煙,再來回顧這一時代的文學與藝術時,后世的人們才能清楚地看到,誰是這個時代的藝術的王者。從中國歷史過往的朝代中,我們知道每一個朝代都會選擇某一個方面的真正的代表者。我有一個預感,只要言恭達不改初衷,堅持自己的藝術道路,這個時代將有可能挑選他為書法藝術的代表者。
▲他沒有任何名家的架子,心境極其恬淡、平靜,卻又深沉、多彩。談起人生品格,他說他欣賞的品格是“正直、真誠、單純”,再加“平實與寬容”!耙粋藝術家到了一定的社會層面,要保持平常心很不容易!彼袊@著。他并不把“頭銜”當回事,“藝術家最終靠作品說話。當了什么‘長’,只會助長你的優裕感,要時時清醒!”然而,他又坦率地表示:“這個‘長’要掛,是便于工作。職務不是榮耀,是一種責任!笨磥硭终湎墓ぷ鳝h境,他對朋友說:“我常想到自己是個幸運者。”
▲我曾多次聽到許多江蘇書家的評論,除了治學嚴謹、書藝高超外,言恭達老師具有很強的行政管理能力,又極富人情味:謙和、公正、寬容、大度、厚道。他能團結人、理解人、善待人!八k事不是考慮對自己有沒有利,而是對江蘇書法事業有沒有利!边@個原因大大提升了他在廣大會員中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恭達老師意味深長地說:“我十分看重三條:個人修養上要注重人格的完整性;思維切入點從‘小我’進入‘大我’狀態;工作效果上則堅持藝術本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同一性!彼囆g“為學”先“為人”,這就是他求道的支撐點。
▲他戀古,但不守舊;他天天與古人對話,但又時時吸收時代的新鮮空氣。清逸、蘊藉、渾樸、平和、簡靜是他三十多年來硯邊探索的藝術風格!扒逡荨笔撬囆g審美的基本傾向。清逸贏得自然、平和、古雅、高踔、簡靜的書卷氣息。平中求奇,風韻天成。對于書畫印,恭達老師的美學思想是追求“清、拙、厚、大”!扒濉眲t古雅,去“濁”、“俗”,顯“逸”、“靜”,風格自遠也;“拙”則樸渾,無作氣,勝于巧,熟筆易得,生拙難求,氣韻生動也;“厚”則沉雄,去浮滑,強骨格,真力彌滿也;“大”則精深,去小家氣,生至剛、至中、至正的大家氣,品位高古也。他的作品,碑帖相融,達到北“勢”與南“韻”的有機統一。將恢宏的豪氣與清暢的逸氣結合起來;將碑的凝重蒼茫、帖的醇雅精微、簡的天趣率真結合起來,在充實中求靈透,于閑靜里把握節奏,捕捉感覺中朦朧而又微妙的深層意象。
(摘自葉應天《現代人文品格的宣泄》)
▲言恭達草書的真正成功之處就是碑、帖結合,就是對清代乾嘉以來碑派的繼承和發展。
▲言恭達對篆隸書體的創作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對歷代草書的深入研習,特別是對張芝、王獻之、張旭、懷素、黃庭堅、王鐸的書法研究,下過非同尋常的功夫。因此,能將篆籀筆法和筆意融入大草的研創之中,走的是一條自北宋以來,到清代碑學后期的金石碑帖結合之路,是當代碑帖兼容書家的成功典范。
▲言恭達的草書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書法自覺的主動探索,就具有了自覺書法的特殊價值和歷史意義。他的大草書法的取法、筆法、章法、字法、墨法,以及對書寫工具和書寫載體的自覺運用和思考,達到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他用古代書法常用的長卷藝術形式,為充滿世界意義和影響的奧運題材服務,不僅創造了書法白話文長卷的歷史紀錄,而且用這種最具東方文化魅力和典型代表的書法形式,宣傳奧運的和平精神,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書法的特殊價值。
(摘自衡正安《書東方神藝 報世界和平——言恭達大草長卷<何振梁在莫斯科陳述演講>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