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28日,人大代表黃順興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公開發表反對意見。
前兩年,山西平順縣的人大代表申紀蘭曾對媒體說,自己從來沒有投過反對票,引起了諸多爭議。我在上世紀70年代見過申紀蘭,當時她是山西省婦聯主任,見她和普通干部職工一起在省委食堂排隊買飯,為人十分本色,口碑甚好。在那個時代,人大代表是一種榮譽,幾乎所有代表都和申紀蘭一樣,從來想不到可以投反對票。這種局面的改變,是因為一個名叫黃順興的人大代表。
黃順興的政治生涯,是在海峽對岸開始的。他是臺灣彰化縣人,1985年來到大陸,受到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后來由臺灣代表團選他為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并當選人大常委會委員。
1988年3月28日,七屆人大全體會議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在通過七個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時,黃順興走到話筒前大聲說:“我反對!”他講了反對的理由,主任委員周谷城先生學問很高,我非常欽佩,但他89歲了,這么大歲數的人,不應該再辛勞他了。難道就沒有年輕人為國家做事?發言完畢,全場響起熱烈掌聲。雖然周谷城還是當選了,但這是自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第一次公開出現了反對票,黃順興開啟了歷史的新一頁。
1988年,黃順興還提議設立代表秘密投票處。因為投票的代表座位挨得很近,投票的結果鄰座都能看到,侵犯了代表的權利。他的建議立即被采納。原來全國人大沒有大會發言這一項。黃順興提出,不管小組討論怎么樣,大會是全體代表溝通的最后一個機會,這個權利不可剝奪。這一條也寫進了人大議事規則。在人大常委會,黃順興還提議,允許記者進入大會會場采訪。他說:“人大號稱最高權力機關,類似現代國家的國會,國會怎么可以不許記者進會采訪?國會討論的情況怎么可以不馬上傳播出去與大眾見面?外面的意見怎么可以不迅速返回來?如果這些都沒有,怎么能具代表性?要建立這樣一個循環,媒體記者是少不了的。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包括獨裁的蔣介石政府都有,為什么人民民主的共和國反而沒有?”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接受了他的意見,開放了記者室。
有一個記者問黃順興,可不可以談一談。黃問,是不是采訪,能不能報道?記者說,不能,發稿還是大會統一。黃說,如果這樣,我沒有必要和你談,咱們只做朋友好不好。記者說,我和你談的,雖然不能公開發表,但我可以寫“內參”。黃問,“內參”是什么?記者說,那可重要了,頭頭們看的,別人想看都看不到。黃說:“我是人民,人民是最高的,為人民服務,重要的是‘外參’,而不是‘內參’。對不起,我不接受這種采訪。”
1992年的七屆人大五次會議上,黃順興又要求公開發言,表達對三峽工程的不同意見,沒有獲準,因而退席。他還是感到對大陸的政治生活不適應,于1993年辭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2002年,黃順興因心臟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