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越劇的“逆生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3月13日10:46 來源:北京日報 牛春梅

    《大唐驪歌》

    《甄嬛》
    《步步驚心》

     

      溫州越劇團的最新劇目《大唐驪歌》昨天剛剛結束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的演出,該劇改編自曾經熱播的電視劇 《大明宮詞》;再過兩天,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也將在紹興大劇院,上演根據同名網絡小說改編的越劇《步步驚心》;而上海越劇院在根據網絡小說《甄嬛傳》改編的 越劇《甄嬛》(上部)大受歡迎后,正開始醞釀該劇下部的創作。

      黑格爾曾說:戲劇應該被看作是一般藝術的最高層。但如今在越劇界,這個最高層的藝術以一種“逆生長”的方式,向草根的網絡文學和影視劇汲取營養,進入當下的時尚語境中,關注今天觀眾所關注的熱點。

      01

      年輕觀眾因好奇走進劇場

      40萬字穿越小說,35集電視劇,改編為兩個多小時的越劇,而且滿臺都是年輕演員,沒有大角兒壓臺,觀眾會買賬嗎?    

      去年10月,越劇《步步驚心》B組上海首演前,陳麗君坐在化妝間,看著鏡子里英氣勃勃的“四爺”,心里仍有些忐忑,“不知道臺下的那些阿姨們能不能接受這個‘穿越劇’。”    

      “傳 統越劇就是手帕戲(以哭著稱),而《步步驚心》的故事也可以說是一枚重磅‘催淚彈’。它對纏綿愛情的描述,與女子越劇長于言情的特質高度吻合,再加上我們 青春靚麗的第四代‘花兒們’飾演的宮廷少男少女,又美又酷,這個有點像越劇里的韓劇。”一向勇于創新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自信地說。    

      “掌 柜,再給我來杯威士忌!”“若是皇上喜歡,我還會做布丁、蛋撻!”這些充滿穿越感的臺詞讓臺下的觀眾忍不住大笑連連,也讓后臺的演員沒那么緊張了。而舞臺 上的阿哥們也像電視劇里一樣,引來臺下觀眾的爭論——“我覺得四阿哥更好看,完勝八爺啊!”“八爺也很帥啊!不知道她私下里長什么樣!”     

      “聽遠方,飄渺歌聲指歸處;揮別那,蒼涼殘夢心中除;晨光沐,沾朝露,莽莽記憶莫回顧……”若曦離世前,一段哀婉抒情的唱腔,渲染著離別的氣氛,讓這部越劇看起來比電視劇更催淚,有時候甚至會讓你忘了自己到底是在看什么劇,只是感受到劇中的情感傳遞。    

      今 年2月,《步步驚心》在長沙演出時,陳麗君有些驚異——來找她簽名的居然還有不少初中生。他們大多不懂越劇,只是覺得她演的這個四爺很帥。瀏覽網上留言也 可以發現,很多年輕觀眾幾乎是一面倒地為越劇邁出這樣一步而點贊。一位觀眾說,傳統戲曲讓年輕人敬而遠之,不僅僅是因為受不了它的節奏慢,許多典故大家也 不了解,很難入戲。像《步步驚心》這樣大家熟悉劇情的作品,改編成戲曲版本后,戲曲的門檻就降低了很多。還有觀眾呼吁,京劇也趕緊向越劇學習,不要把自己 封閉在脫離流行的“高大上”地位,應該改變目前這種曲高和寡的局面。一位河南網友則建議,豫劇也可以改編年輕人更熟悉的小說和影視作品,比如《天龍八 部》,小說的北宋背景就跟河南很契合。    

      去年12月,上海越劇院在上海逸夫舞臺上演的越劇《甄嬛》(上部),又是一次熱門網絡小 說與越劇的碰撞,劇場里涌進了許多陌生的面孔。“我居然看完了一場越劇,好想趕緊看到下部。”一位觀眾走出劇場時和同伴如此說道。站在一邊的上海越劇院院 長李莉聽到這話,心里懸著的石頭總算落了下來,“讓這些年輕觀眾對越劇不設防,因為好奇走進劇場,正是我們當初最想看到的。”     

      02

      電視劇迷推動“逆生長”

      讓越劇“逆生長”,靠的不是一紙行政命令,而是一幫“甄嬛黨”和“四爺黨”。    

      上 海越劇院里最早成為《甄嬛傳》“粉絲”的,是以章瑞虹、王志萍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演員,她們不約而同地向院長李莉建議將之改編為越劇版本演出。身兼戲曲編 劇的李莉一向很少看電視劇,大家的一再推薦才讓她開始留心這部熱播劇:“一開始只是斷斷續續看過兩集,后來聽她們說得多了,我花了三天三夜,集中‘補課’ 看完。當時就下定決心,要把這個集當紅小說與熱門電視劇于一體的好題材,搬上我們的越劇舞臺。”     

      越劇《步步驚心》的投資人楊 芳既是茅威濤的鐵桿“粉絲”,也是一個堅定的“四爺黨”,“以前我并不喜歡吳奇隆,但是因為他在電視劇《步步驚心》里飾演的四爺十分有魅力,我也開始喜歡 他。這也是我第一次將一個電視劇連著看了兩遍。”楊芳發現,自己身邊還有不少喜歡越劇的朋友也是“四爺黨”,“當時我就想,如果讓茅老師在舞臺上來演四 爺,肯定特別帥。”    

      茅威濤聽到楊芳的想法時,也覺得很好玩。在茅威濤的心目中,越劇的題材選擇是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的,當時她正在做根據布萊希特作品《四川好人》改編的越劇《江南好人》,相比之下,越劇《步步驚心》并不算特別大膽。

      更 為難得的是,兩部網絡小說的原作者還都是越劇戲迷。《甄嬛傳》原著作者及電視劇編劇流瀲紫是杭州人,為了表示對傳統戲曲的支持,特意采取“零首付”的方 式,不收取一分授權費,授權上海越劇院改編作品,待演出之后再抽取版稅。《步步驚心》作者桐華雖是陜西人,但因為丈夫是浙江人的緣故,也成了茅威濤的“粉 絲”,自己的作品能以越劇的形式登上舞臺,她非常高興。

      李莉說,“上越”一向是有著“大膽”傳統的,十年前痞子蔡的當紅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就曾被他們改編為越劇版。相比之下,改編《甄嬛》其實與越劇的語境更為符合,“越劇最擅長講述兒女情長,而《甄嬛傳》拋開后宮元素,講的還是一個大家庭的愛恨情仇。”    

      溫州越劇團選擇改編《大明宮詞》,則是希望跳出越劇常見的“相公爬墻頭”故事模式,通過展現劇中薛紹和太平公主之間的愛情,借強權與愛的交雜,做一出厚重的、拷問靈魂的人生悲劇。 

      03

      年輕演員“抄近道”火了

      在某購物網站的一家店鋪里,上海越劇院青年演員李旭丹在越劇《甄嬛》中的不同造型照片被制作成臺歷出售,50元一本的價格不便宜,但還真有不少擁躉購買;在微博上,李旭丹有12245個粉絲,她總是自稱“本宮”,而粉絲們則昵稱她為“涼涼(娘娘)”。    

      作為一個剛畢業沒幾年的年輕演員,李旭丹雖然曾經參加過電視劇《紅樓夢》的選拔并成為黛玉組的冠軍,但越劇《甄嬛》中的“甄嬛”為她在專業的舞臺上積累了更多人氣。    

      以 往,一個越劇演員要想積攢如此之高的人氣,不僅要唱得好,還需要更多時間的打磨,而李旭丹僅憑越劇《甄嬛》,就跳躍式地積累了超高人氣。這也正是李莉當初 決定制作《甄嬛》的初衷之一。她說,這是一部為青年演員量身定做的戲,“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因為越劇這種藝術樣式不斷被邊緣化,演出機會少,年輕演員很 難在市場上形成號召力和影響力。從劇院人才梯隊培養考慮,希望能夠借助《甄嬛傳》這樣一部在市場上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帶動年輕演員盡快走向舞臺的中 心。”    

      事實證明,青年演員排演越劇《甄嬛》,要比排演其他經典劇目效果來得更好。一般“上越”由青年演員主演的原創大戲,在上 海逸夫舞臺演出兩場就碰頂了。而《甄嬛》前3場的演出票很快被一搶而空,最后不得不追加一場。雖然年輕演員演出的票價比知名演員低一檔,最高不過280 元,但4場演出51萬元的票房,卻超過不少知名演員的演出,也是這些年輕人票房最好的一次演出。

      《步步驚心》也被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當作 是一出“給孩子們做的戲”,作為“小小百花班”的畢業大戲登場。雖然同時還有一個成熟演員的版本,但楊芳還是覺得“小小百花班”的表演看上去更賞心悅目。 該劇導演郭小男說,借助電視劇和小說的影響力,越劇《步步驚心》就像抄了近道,不僅讓年輕演員迅速地樹立起自己的市場形象,在市場營銷上也比做其他新戲節 省了很多成本。    

      04

      流行文化好使但不能依賴

      文藝評論家毛時安走進上海逸夫舞臺看越劇《甄 嬛》時,心里還帶著一份“革命警惕性”,對于這種依據網絡文學改編成戲曲的嘗試,他并不十分看好。但在演出過程中,他的警惕性慢慢消失了,“這個戲非常符 合越劇本體的美學規律,流派紛呈,舞美精湛,可以說全面展示了越劇本體的美。”他想象中的不倫不類的改編,并沒有出現。 

      對于評論界的 警惕,李莉很早就意識到了。早在改編《甄嬛》的過程中,就有業內人士不斷提醒她,一個國家級劇院應該做一些更有文化的東西,而不是跟風網絡文學和電視劇。 對于這種指責,李莉認為:“作為國家級院團,我們有自己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選擇當中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不是盲目跟風。”她堅持認為,傳統戲曲 劇種應該兩條腿走路才穩當,“繼承傳統是必須要走的路,但同時還應該以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份,為越劇吹一絲新鮮的風,思考一條并不傳統但能引起現代青年人關 注,特別是市場關注的路。”   

      毛時安肯定了《甄嬛》改編的成功,認為它沒有完全依賴原著和電視劇,而是獨立成戲, “我們看到編劇 還是以一種嚴肅、嚴謹的態度創作,盡量向主流文化價值觀靠攏,沒有像電視劇中那樣過多渲染宮斗,而是強調情感。”他甚至提出,《甄嬛》的成功將會在越劇界 乃至在整個戲曲界起到引領作用,“它證明了一部戲的成與敗,跟它從什么渠道選材沒有太大關系,決定因素是創作者的態度。”

      中國戲曲學院 教授傅謹也肯定了幾家越劇院團的嘗試,但他也提醒,舞臺劇吸引觀眾一定不能患上“過度依賴癥”,過度依賴熱門題材和噱頭。“把一個熱點作品改編成舞臺劇, 只是一個吸引觀眾靠近的由頭。要想留住他們,還是要展現出舞臺劇特有的魅力和手段,這才是征服觀眾的關鍵。”

      另一舞臺 

      “我們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戲曲頻道”

      男旦胡文閣試水娛樂平臺推廣“梅派”

      “我們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戲曲頻道”

      在湖南衛視春晚與林志炫合唱一曲《離人如夢》;在天津衛視戲曲真人秀欄目《國色天香》中擔任評委,以京劇唱腔演繹流行歌曲《女人花》……近來,梅派藝術唯一男旦傳承人胡文閣幾次大膽的嘗試,都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湖 南衛視春晚向胡文閣發出邀請時,他有些猶豫,“作為梅派男旦傳人,我的身份比較特殊,參加什么樣的活動時必須謹慎。當時離春晚錄制已經很近了,我很擔心 《離人如夢》歌戲混搭這種創新形式練不好,反而會影響到觀眾對京劇的認識。”但胡文閣也深知,在湖南衛視春晚這種比較娛樂的平臺上,和深受年輕人歡迎的歌 手林志炫合作,意味著能向更廣泛的人群傳播京劇藝術。他一咬牙接下了這首歌,利用網絡和林志炫排練了一個多月。    

      不出所料,小年 夜他們唱響的這首歌,引起了很多觀眾的興趣。“簡直美哭了,這就叫天籟之音吧!”觀眾們一邊贊美,一邊點擊下載,一晚上這首歌就在某視頻網站上被點擊了數 萬次。“我一直努力推廣梅派藝術,這一首歌比我辦一個專場影響的觀眾還要多,波及的范圍也更廣,這就是流行的力量。”胡文閣認為,當下要更好地傳播傳統戲 曲,與流行、時尚元素的結合必不可少。“我們不能只把自己局限在戲曲頻道中,畢竟看戲曲頻道的還都是戲迷。” 

      3月1日,胡文閣又以評 委身份出現在天津衛視《國色天香》節目中,以更純正的京劇唱腔演繹了一遍歌曲《女人花》,讓許多觀眾驚艷。《國色天香》是天津衛視推出的一檔新節目,節目 中明星們用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等傳統戲曲唱腔來演繹流行歌曲。越劇版《萬水千山總是情》、黃梅戲版《月亮代表我的心》,明星們的各種混搭演繹讓觀眾 覺得新鮮,也能夠感受到傳統戲曲的音韻之美。 

      “現在京劇就是缺乏包裝,《國色天香》這種形式雖然不知道能堅持多久,但他們總算是為傳 統戲曲的推廣做出了努力,就是積極的。”胡文閣認為,用娛樂的手段來做戲曲節目,是在戲曲不被關注的情況下,向戲迷之外的觀眾推廣戲曲的最好方式。“專業 的戲曲節目非戲迷肯定不愛看,要想吸引他們就得用這種慢慢滲透的方式,量不大,難度也不能大,讓他們先產生興趣,再慢慢誘導。”

      對話專家  

      這不是創新,

      是重拾傳統

      受訪者: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謹

      對于越劇向影視和網絡文學借力這種現象,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謹非常看好,他認為這不僅僅是一種新潮時髦的做法,其實還是在繼承中國戲曲親近觀眾的傳統。

      問:您怎么看待越劇舞臺上一下子出現好幾個根據熱門電視劇或是網絡文學改編的劇目?    

      答: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其實,將大眾喜歡的文學作品搬上舞臺是中國戲曲發展一直以來的一個傳統,尤其是清末到民國時期,中國城市劇場的發展一直和大 眾文學相關,很多大眾文學作品被改編成戲曲。不過,在新中國成立后,戲曲院團都歸為國有,這種改編才越來越少。這和我們的戲曲創作者越來越疏離市場,不關 注觀眾趣味,認為藝術是表達自我的手段有關,作品中知識分子自我的東西越來越多,把滿足觀眾拋在腦后。可以說,這也是傳統戲曲市場萎縮的原因之一,越劇的 這個現象表明,現在大家重新認識到重視觀眾趣味的重要性,其他戲曲種類也應該借鑒他們的經驗。    

      問:通常我們會認為網絡文學文本粗糙,這與戲曲對文學的追求是否背道而馳?    

      答: 沒有關系,一個民族共享的故事完全可以通過不同路徑去錘煉它,幫助它完善。戲曲舞臺上的“三國戲”也不是有了完整的小說定本以后才開始改編的,而是從一個 很粗糙的文本狀態就開始不斷有人改編、錘煉它,對文本完善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另外,同一個故事用不同形式來表達,能為觀眾帶來不同享受,彼此之間是不 可替代的。

      問:您認為戲曲從改變經典到改編網絡文學是進步還是退步?    

      答:這不是退步,而是重拾中斷了的傳 統。這種傳統之所以會中斷,是因為有一段時間我們疏離了市場,疏離了觀眾。別說是文學作品,我們的戲曲市場繁榮時,很多熱點的社會事件都會在第一時間內被 排演成戲曲作品搬上舞臺。電影《投名狀》改編自晚清真實案件“刺馬案”,早在“刺馬案”發生的當年,對市場非常敏感的藝術創作者就迅速將這個案件改編成京 劇、話劇、越劇等各種劇目。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秋海棠》故事,當初也是很多知識分子不喜歡的鴛鴦蝴蝶派作品,認為它層次太低,但卻被許多劇種改編上舞 臺,在上海形成“秋海棠熱潮”。比起那時候,我們現在的戲劇界太遲鈍了。    

      問:為什么這個現象首先會出現在越劇舞臺上呢?  

      答: 這是因為越劇界最敏感,越劇也是市場化做得最好的傳統戲曲。在許多戲曲院團哭著喊著說賠錢的時候,很多越劇團是掙錢的,尤其是上海越劇院,可以說是國有戲 曲院團里最掙錢的。這樣看,那些總喊著沒錢的院團,其實是被國家養懶了、養壞了。對于正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北京,越劇的經驗值得我們的藝術院團參考。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