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中國的文明史有五千多年,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歷史不足一百年。我們首先要處理好五千年和一百年的關系。了解了這個關系,我們就沒有理由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不自信。
五千年與一百年的辯證
——訪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聯主席、湖北省文史館館長熊召政
記者:您認為在新時代我們該怎樣重新認識和挖掘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
熊召政:首先,我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其理解清楚,有助于理解傳統文化。這一提法里有兩個關鍵詞,中國、社會主義。我們不是中國特色封建主義、中國特色資本主義,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的文明史有五千多年,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歷史不足一百年。我們首先要處理好五千年和一百年的關系。中國這一百年是在繼承五千年基礎上的發展、創新,而不是拋棄、背離五千年。五千年文化肯定有精華也有糟粕,但精華大于糟粕;一百年的社會主義實踐有經驗也有教訓,而且我們的經驗總是伴隨著教訓而產生的。理解了這個問題,我們就理解到中國一百年發展的強大后盾和依托是五千年,五千年整個發力的地方就在這一百年。了解了這個關系,我們就沒有理由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不自信。
五四運動以來,我們對于五千年的否定大于肯定,在文化問題上走了一條錯誤的道路,直到這幾年才醒悟過來。我們在潑臟水的時候把孩子也潑掉了。因此重新梳理五千年優秀文化的時候,中國人沒有理由沒有底氣。美國文化不到三百年,今天它是強勢文化,可是在歷史上,中國文化的強勢又何止三百年。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在于輸出了多少商品,也不在于GDP高低,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指標,重要在于輸出了多少文化,尤其是能否向世界輸出價值觀。中國的傳統價值觀,比如忠孝和仁義禮智信等,至今還為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大中華文化圈的人們所接受,這就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其影響力遠遠超過我們當下的文化。因此,我們有理由建立文化自信,思考怎么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由內圣開出外王,由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圣,開出今天對外改革開放的外王。
中國文化從來不是封閉的文化,一千多年前,我們吸收印度佛教文化,改造成適合國情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強有力的支柱。如果說儒釋道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現在又有新的社會主義文化。當前,在社會主義文化的統領下,融進傳統文化的優秀因素,四種文化一起在中國發力,必然會提升中國文化的競爭力。今天我們輸出社會主義價值觀時會遭到一些外國人的抵制,但最終當它不被抵制而被意識到其美好時,中國就真正成為世界強國了。
記者:這幾年人們逐漸對中國文化越來越自信,但我有個疑慮,這種自信是真正建立在對本民族文化了解基礎上的自信,還是因經濟快速發展而產生的盲目自信?
熊召政:大概兼而有之,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孔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社會發展必然如此。人是什么?馬克思說,一半是野獸,一半是神仙。野獸是生物的本能,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人在為本能而生存時,首先要解決穿衣吃飯問題,這個問題一解決,人就想當神仙了。這就是馬克思的觀點。神仙要講究優雅、儀禮、風范,這些是歷史的規律。現在中國的倉廩實了,及時知禮節,這就是一個民族能夠承續發展的原因。我們永遠不會只當經濟的巨人文化的侏儒。
記者:今天該如何看待五四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后一個時期內對傳統文化的否定?五四文化是我們寶貴的歷史遺產,但也有矯枉過正的問題,您怎么看?
熊召政:矯枉必須過正。五四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遭遇新興的西方強勢文化時,發覺自己不堪一擊,在當時博弈中,中國傳統文化頃刻間變成弱勢。這時激進的文化人覺得中國傳統文化不靈了,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到最后柏楊說中國文化是醬缸文化,一無是處。這種聲音在20世紀的中國一直是文化批判的主線。我們順著矯枉過正的慣性一直走到21世紀。但21世紀初,中國的文化意識逐漸覺醒,重新開始校正。一百年對于個體生命是漫長的,但是對于文化體來講只是一瞬間。所以,沒有這個過程,我們就不會知道失去了什么,這個過程,對我們的前進是個教訓,也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