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文藝界委員集體發(fā)聲,把矛頭對準國產影視劇的“娛樂至死”和原創(chuàng)力不足。這時,美劇《紙牌屋》和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受到追捧。兩相比較,中國影視劇的問題就似乎更加明顯。3月6日,記者專訪政協(xié)委員高滿堂,從他的新劇《老農民》談及國產影視劇的諸多問題。
傳統(tǒng)和記憶的斷裂非常可怕
高滿堂的新作《老農民》,呈現(xiàn)的是1968年至2008年中國農民60年的歷史。為什么寫這么一部戲?他覺得,我們當前的文化發(fā)展存在斷裂,——歷史的斷裂和傳統(tǒng)的斷裂。在《老農民》劇組,許多年輕演員的問題讓高滿堂啼笑皆非,比如,花生是長在哪里的?為什么自然災害時期吃不上糧食?這讓他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然后就慢慢給他們講課。
“年輕人對國事不關心,個人的承擔不夠,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不夠;民族記憶也發(fā)生了斷裂,許多年輕人不知道祖輩父輩是怎么走到今天的。這兩個斷裂非常可怕,遠的不說,就是共和國的這段歷史,許多人都不清楚。再說到農民,許多年輕人都不知道農民是怎么回事兒。對一個有8億農民、2億農民工的國家來說,這是非常讓人擔心的。”
高滿堂說,現(xiàn)在的影視劇娛樂過度、營養(yǎng)不足,大家都在娛樂。不是反對娛樂,但一味的娛樂下去,傳統(tǒng)和記憶的兩種斷裂,將發(fā)展得越來越嚴重。一個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歷史,年青一代的責任感、歷史感、擔當感都不會充足。現(xiàn)在可能還看不出來后果有多嚴重,10年后,50年后,這筆賬一定會找回來的。經濟發(fā)展得再快,文化的停滯、傳統(tǒng)的停滯,一定會制約經濟的發(fā)展。所以,高速前行的經濟列車,不能把文化傳統(tǒng)落在始發(fā)站里,經濟和文化應該一起高速發(fā)展。
可借鑒《紙牌屋》和《星星》 一味模仿是恥辱
高滿堂也看過一點《紙牌屋》和《來自星星的你》,覺得很好,他說,“對我的沖擊很大。美劇、韓劇的市場意識很強烈,題材相當開闊,形式新穎,制作借鑒精致,這些都值得國產影視劇借鑒。人家是內容為王,我們經常是形式為王。
他預計,這些劇的熱播對國產影視劇會很快產生震蕩,他擔心的是,會出現(xiàn)一大批模仿、跟風之作。“藝術一定要創(chuàng)新啊,不能老跟在別人屁股后面模仿人家,這樣特別沒出息。老是一味的模仿人家,買別人的版權,翻拍別人的節(jié)目,這是一種恥辱。“我們中國的文化應該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這么一個偉大的民族,多少優(yōu)秀的文化,怎么能老是模仿?大家一定要有志氣。”
主旋律和市場化并非二元對立
高滿堂的《闖關東》《溫州一家人》《北風那個吹》《鋼鐵年代》等都有厚重的主題和內涵,通常,人們會把這類劇歸為“主旋律”,但這并不妨礙這些作品受到觀眾的喜愛。所以他始終認為,主旋律和市場化并非二元對立,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為什么年輕觀眾不喜歡看,因為你講的不好,故事講得太老套。主旋律和市場化可以有機結合,不是一見面就非得硬碰硬。主旋律就硬邦邦的?市場化就過度娛樂?這兩方面我都不贊成,它們之間肯定有一個很好的結合點。”高滿堂認為,要想把故事講好,還得創(chuàng)作者腳踏實地的干活,把正能量很舒服的傳達給觀眾,在這個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也得到了快樂。
有人說,要是沒有對內容的審查限制, 我們也能拍出《紙牌屋》這類影視劇,高滿堂覺得——未必如此,“我覺得是說大話,人家好萊塢有多少年的傳統(tǒng),類型化走過了多少年?我們一時半會兒就能行?別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