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活動 >> 文學活動 >> 正文

    聶華苓創"國際寫作計劃" 被稱"世界文學組織之母"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3月07日16:06 來源:長江網

      李娜:退役申請上擱著球拍

      李娜從國家隊退役后,看到一部電影,周迅扮演一個盲女,家人都被殺之后,她對刺客說:“你殺了我。你不殺我,我就要一輩子跪下來乞食,日子不尊嚴。”

      這句臺詞像一顆高速飛行的網球一樣擊中了李娜,她有種找到了知己的感覺。“沒有尊嚴的日子寧肯不要。原來不止我一個人這樣想。”

      此前,她剛剛退役,因為“我們(李娜和姜山)也是人,不是棋盤上的棋子……我們覺得難以接受的是隊里極其強勢地拆散我們的組合,又不能給出任何理由。為了說服我們接受這樣的分組結果,他們許諾說如果我們兩對都進決賽,亞軍也享受全運會冠軍待遇。

      我想他們弄錯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我們要的不是待遇,而是尊重。”

      李娜從來不是個可以受環境擺布的人,她選擇離開,《退役申請》上壓著網球拍。

      這是李娜的自傳《獨自上場》中的一個細節,胡榴明一直記憶猶新。她說:“這是一種決絕的、倔強的姿態,是武漢女人身上很突出的氣質。”

      周小燕:一生歌唱

      生于1917年的周小燕,是銀行家周蒼柏的女兒,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抗戰爆發后,赴法國留學,二戰期間又被困于巴黎……

      在巴黎,與她同去的弟弟染疾去世。戰爭的恐懼,獨在異國的無助,失去親人的悲痛都沒有打垮她。她仍然放聲歌唱,在歐洲被譽為“中國之鶯”。文革中,自己和家庭遭受了巨大變故,她也挺了過來……

      胡榴明說起周小燕時,眼中閃著亮光,她說:“周小燕是個特別了不起的武漢女人。”她特意將周小燕的傳記《夜鶯的詠嘆》拿給記者看,那是周小燕送給她的。2007年,胡榴明在上海拜訪了周小燕,當時周小燕已是90高齡,她搽了口紅、穿著絨面的半高跟鞋、腰板筆直,優雅而和藹。

      很難想象這位嬌小、柔弱的女人曾經用歌聲唱響救亡圖存之音。歌唱成了這個女人與世事、與時代、與跌宕的命運抗爭的力量。

      周小燕的這種抗爭精神一直伴隨著她。周小燕的妹妹周徵佑在《夜鶯的詠嘆》中回憶:“姐姐任何時候身上都有一股精氣神,關‘牛棚’參加勞動時,她也是昂首闊步,在牛鬼隊里很神奇,好像不是被改造。”

      聶華苓:“我絕對不能哭”

      聶華苓比周小燕小八歲。這兩個武漢女人的人生幾乎是一部中國近代史,她們都經歷過大風大浪、大江大河……

      聶華苓出身于沒落士紳家庭,父親是國民黨軍政官員,她說父親時運不濟,一輩子都“嫁錯了人。”聶華苓11歲那年,父親死于內戰,棺材沿長江運回武漢。從此聶華苓面對的是孤兒寡母、朝不保夕。

      很快,日本人打到了武漢,聶華苓已經能鎮定地跟母親商量怎么跑、跑到哪里。這只是她一生漂泊的開始。

      1949年,聶華苓24歲時,又帶著全家人跑到了臺灣。她說:“我絕對不能哭。”

      聶華苓白天在《自由中國》做編輯委員,晚上在學校教英文。這一干就是11年。艱難繁重和精神壓力可想而知,不幸的是她又遭遇了婚變。1957年,她的第一任丈夫王正路去了美國,留下兩個孩子。在送別的照片里,聶華苓寫下了這樣一句,“從此就分道揚鑣了”。

      這話透著自尊、獨立、堅強。

      這種女人自然也會得到生活最豐厚的饋贈,1964年,聶華苓去了美國,并且與摯愛的丈夫保羅·安格爾一同創辦了享譽世界的“國際寫作計劃”,她也因此被稱為“世界文學組織之母”。

      聶華苓說:“我是一棵樹,根在內地,干在臺灣,枝葉在愛荷華。”這也是她給自傳取名《三生三世》的原因。

      胡榴明引用書中的話,評價道:她是個能支配環境,而不甘被環境支配的人。

      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李娜、周小燕以及所有“不服周”的武漢女人。

      《夜鶯的詠嘆:白描周小燕》

      周玉明著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豆瓣評價:90多歲的周小燕依然優雅、樂觀、率真,這讓我們相信,活著是件如此美好的事。

      《三生三世》

      聶華苓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豆瓣評價:聶華苓流亡三世,漂泊一生,卻時常哈哈大笑,也從沒對自己妥協過。

      《獨自上場》

      李娜著中信出版社

      豆瓣評價:我們喜歡李娜,因為她真實。記者劉曉寧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