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影 >> 研討 >> 正文
新浪娛樂訊 3月4日,肖風導演的“抗戰電影三部曲”收官之作《蘭亭》在北京大學英杰會議中心舉辦了以“抗戰題材影視創作與民眾對日心里文化反思”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此次活動除了按慣例組織電影專家外,還邀請了中日關系研究專家、日本研究專家、媒體評論人等近20位研究學者參與其中,大家圍繞著“影片上映后所產生的影響力”“故事編排敘事風格的表現”及“中國當下民眾的對日心里”等幾個方面展開了約3個小時的暢言討論。
影片極盡還原歷史真相 相信日本人也同樣會接受
在國內的抗日戰爭題材影視創作中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研究中日關系的學者(以日本學者為主)認為:中國抗日題材影視創作培養著中國觀眾的仇日情緒,另外一方面,一些中國電影在片中描寫了中日青年的愛情或日本青年的情緒狀態,例如吳子牛拍攝的《南京大屠殺》,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遭到了一些觀眾和影評人的的猛烈抨擊,極端地言論還將其稱為“漢奸電影”。究竟怎樣處理抗日題材,作為第五代導演的肖風在會上談到:“我想表達的就是把這一段歷史更真實的讓今天的國人看到。當然,我不敢說我拍的就是真相、就是歷史,我只能說我盡了最大的努力,放棄了很多掙錢的機會和其他各種因素,盡我最大的努力去接近展現了那段歷史的真相。我的目的就是想表達這樣的思想。”
而對于這部通過紹興普通人生活來展現抗日戰爭年代國民生存狀態的影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黃大慧則認為:“這個片子給我印象特別深,結合的非常好,它反映出的大背景就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殘酷性,這種侵華行為也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很大,甚至發生了改變。從一個小人物變成能夠拿起武器來抗日的民間勇士,他們這樣的轉變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影片沒有講大道理,自然的過渡這一點表現的很好。影片從小往大看的話,就是戰爭、國家、個人這三者的關系。電影里提出一些話題,譬如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惡人,那么這說明什么?新中國成立多少年,我們強調把一小部分軍國主義分子和人民分開來,這也是毛澤東、鄧小平一直強調的。我相信這部影片即便在日本播放的時候,也會被日本人接受。因為日本人拍片子也是會用同樣的方式,從小入手,也就是大家經常談到的國際化。各個領域都是這樣的,這種片子應該能夠帶來比較好的反響。”
抗戰題材影片市場賺錢難 熱議民眾對日心理文化反思
對于影片公映后會形成怎樣的影響力,《環球時報》評論部主任何申全提出了獨特的觀點,他認為:“我作為普通觀眾說一下,這部電影在電影院放的話我不會去,即使我去了,前10分鐘也會離場,因為今天開會的緣故,沒想到在看了40分鐘后,我覺得這個片子還可以看得下去。剛才導演說了希望可以接近真相,這是非常理想主義的目標,也是非常令人尊敬的。但是作為一部電影,沒有票房收入的話,一味追求讓電影接近事實真相,那拍紀錄片不是更好嗎?如果沒有人看,社會影響力體現在哪兒,拍它的意義又何在?我知道拍電影非常難,批評一個電影非常容易。我覺得票房收入和電影深度不是矛盾的,我想這個問題大家都看到了,我作為普通觀眾我能看出來。但是這個電影確實角度比較新,剛才各位老師也都說到了它種種的新意之處,就是它代表的趨勢。抗日電影的題材確實是拍爛了非常多,但是這個也是一個好處。就是說大家對抗日題材的電影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所以如果你突破了過去一種成規的話,就更容易贏得市場和觀眾的認可,然后達到藝術上和市場上的雙贏。”
在本次研討會上,眾專家學者也對當下中國民眾對日心理文化進行了反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談到:“我覺得中日復雜性就來自于中國崛起,整個全球的格局變化的速度超出我們預料的情況。中國人沒有預料到,日本人也沒有預料到。這個問題,我覺得都在調試、實習、適應。這個當中就會有問題,中國崛起是改變整個世界格局的大勢,這個電影出來我覺得既是不合適宜又是恰逢其時,挺難得。”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表示:“這部影片延續了小人物的抗戰視角,剖析了中日兩國人的心里轉變。這樣講述抗戰題材我覺得很有意義,剛才幾位專家都談到了。抗戰題材的影視劇敢于還原歷史重新講述抗日戰爭,也就是從普通人性的視角去講述抗爭戰爭歷程。不同于抗日神劇、雷劇,現在是以一種嚴肅的角度來思考,尤其是我們國民怎么樣以我們健全或者說文化素養來反思這場戰爭,怎么樣講好抗戰故事,這個不僅關系抗日戰爭歷史怎么寫,而是關系到我們的歷史。我們現在還在寫神劇、雷劇,那我們這個民族文化就會欠缺很多。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說,有這樣的勇氣來拍攝這樣一部影片,我覺得很有意義,也是一種創新的嘗試,總體感覺還是相當不錯的。”
據悉,本片將于3月7日在全國各大院線正式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