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活動 >> 文學活動 >> 正文

    眾學者為文壇亂象會診 稱文學創作不能聚集負能量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3月05日15:41 來源:文匯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指出:文學守“史”有責。“在大眾傳播發達進步的今天,文學家們用什么樣的姿態面對歷史,也就意味著把什么樣的歷史交付給受眾,交付給未來。”

      最近,文學評論界知名學者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人民日報》合作開設的“文學觀象”欄目里,有的放矢地針對當代中國文壇存在的種種現象和問題,開展有力的文學批評和理論研究,鮮明地表達了社會主義文學應有的品格和要求,清晰地回答了文學與歷史、文學與道德、文學與正能量等關系問題。

      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指出,當前文壇某些歷史虛無主義有3個“藝術”表征:“戲說”、“割裂”和“顛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剖析說:“過去,有些文學作品概念化、臉譜化,好人全好、壞人全壞。對此,我們當然反對。英雄也有常人的一面,反面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愛恨情仇。但是當下某些作品,在涉及歷史人物時,僅僅憑借作者一己之好惡,以當下某些風潮甚至西方的所謂‘人性’標準,來苛求或袒護歷史人物,無論丑化還是美化,都是對歷史的踐踏。”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指出,文學守“史”有責。“在大眾傳播發達進步的今天,文學家們用什么樣的姿態面對歷史,也就意味著把什么樣的歷史交付給受眾,交付給未來。”

      文學不能消解道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躍進指出:“表面看來,文學創作是一種個體行為,與公共道德建設無關。但是,個人的創作成果一旦以文學作品的形式發表出來,甚至并未發表,只是在親朋好友間傳閱,它就進入了公共空間,具備了公共屬性,就必須承擔道德建設的義務。所以,道德并不是文學的附加,道德與文學密不可分,文學在道德體系建構中承擔著重要職能。”

      劉躍進認為,時下某些作品,尤其是一些歷史題材以及官場、宮廷、職場、家庭、婚戀題材的作品,宣揚負能量,給文學的健康存在和發展帶來了傷害。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黨圣元提出,“文學應該是正能量”并非否定文學反思、批判的功能。“文學史上因敢發盛世危言、敢敲警世之鐘而成就經典大作的例子舉不勝舉。但這有一個前提,即出發點要對,要站在堅持倡揚真善美的立場上鞭撻假惡丑,將人們從麻痹中喚醒,又對光明充滿著向往。”

      文學不能丟失生活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程光煒認為,如今特別需要重申文學與生活的關系。“由于社會和文學轉型,一些人對生活的看法發生了變化。有的變化是好的,有的卻未必,比如認為文學越是遠離生活,就越純粹,越有希望,越是文學。這么籠統地把文學與生活絕對對立或隔離,恰恰是對生活的依托和理解走向簡單狹窄之后才出現的。”

      程光煒說:“許多人對上世紀80年代文學心存懷念。當時的作家寫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像王蒙的《布禮》、張潔的《沉重的翅膀》、路遙的《人生》、鐵凝的《哦,香雪》、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以及舒婷的《致橡樹》等。歷史地看,這些文學作品之所以令人難忘,一是作家從現實生活出發,真誠地描寫了他們對于生活的理解,包括痛苦和歡欣;二是他們對生活包括歷史生活抱有真誠,雖然其中也有困惑和矛盾,但是這種真誠始終貫穿于作品之中;三是他們與生活保持高度‘同步性’,與時代共甘苦。”記者 吳越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