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作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參加小組會議,分別審議政協常 委會工作報告和提案工作情況報告。改革、經濟、民生、協商、履職等成為委員們熱議的關鍵詞,而在這其中,“以改革創新精神提高履職能力”成為人們關注的焦 點。在小組討論的文藝組會場,委員們在扎實調研的基礎上建言獻策、提出議案,以期真正發揮人民政協參政議政的重要作用。
以數據為基礎,以調研為根本,委員們的提案關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均涵蓋其中。委員們著力提升議政建言質量,堅 持問題導向,實事求是地提出問題、研究問題,不求題目大,而求切中要害,把研究重點放在了同全局緊密聯系同時又力所能及的關鍵性問題上。
提高獨生子女家庭和失獨家庭的待遇
“去年我沒有拿出提案來,倒是有熱心網友幫我寫了幾個提案,在這里我先表示感謝,然后再談談我今年的提案。”莫言委員話音剛落就響起了一陣笑 聲,今年莫言帶來的提案與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有關。他呼吁提高獨生子女家庭和失獨家庭的待遇標準,這也與目前我國正在推行的“單獨兩孩政策”密切相關。莫言 談到,雖然這個提案看上去與文學無關,但事實上在寫長篇小說《蛙》時,他對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了解和調研。莫言以他的家鄉山東濰坊為例作 了進一步說明。他說,據不完全統計,濰坊市現在大概有2000多個失獨家庭,涉及3000余人,他們的生存狀況有的極為艱難,尤其是許多老年喪子的失獨家 庭就更加艱難。目前,我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依然延續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標準,而沒有關注到這個龐大群體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因此,他認為,黨和政府應高度關 注獨生子女家庭和失獨家庭,提高每月給予他們的補助,將這部分人群納入政府養老體系,安排他們優先入住養老院,并在醫療、養老等方面減免費用,充分考慮他 們喪失勞動能力之后的養老和生活問題。
教育領域多個問題需要改進
近些年,我國教育部門通過各種改革,促進了教育的創新和發展。但是,包明德委員認為,在教育領域還有幾個突出的問題仍需加以改進。一是完善高校 自主招生機制。目前一些學校的自主招生工作存在評價體系不清晰、誠信公平機制還不很健全、城鄉生源失衡等問題。二是加強師德師風教育與規范化。教師應是充 滿愛心和責任心、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所以要把師德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建立長效機制,做好崗前培訓。三是重視校車和校服的配置。在有些國家校車是有明確標 識,有許多優先權的。我們國家也應該高度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另外,很多校服也可改得更優美一些,以利于審美教育。
我國出國留學生隊伍飛速壯大。但是,文化沖突、學業壓力、語言障礙、現實困難等,都會給留學生帶來一定的困難,甚至會造成很多人的心理健康問 題。而留學生年齡的低齡化趨勢,使這一問題越發尖銳。因此,陳建功委員認為,應該立即建立出國留學生心理健康扶助機構,以幫助留學生及其家庭成員解決心理 問題的困擾,有效預防心理疾病與極端行為的發生。應該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建立“政府+學府+家庭+海內外社會力量”的聯合模式,并通過一個專門成立的組織 機構,指導并推動國內外留學生心理支持與服務機制的建設。這將充分體現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對推動留學人才的成長、加強留學人才的向心力、爭 取更多人才服務于祖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應該重視對社區醫院的扶持
目前我國的社區醫院普及程度已經不算低,但是由于種種限制,社區醫院并沒有得到應有的信任,社區醫院的功能也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所以,即 使社區醫院就在家門口,許多人仍然舍近求遠、舍易求難地去大醫院就診。對此,范小青委員談到,應該大力發展社區衛生醫療服務機構,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 為社區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醫療服務以及疾病預防等公共衛生服務。這是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關鍵舉措。
范小青認為,目前社區醫院存在醫療隊伍不夠強、醫療設備不夠完善、服務態度欠佳等問題。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醫資問題。由于發展平臺較小、工 資較低等問題,很難引進優秀的醫護人員。因此,政府應該給予大力支持,給予社區醫院醫護人員各方面的優良待遇,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質醫護人員進到社區醫院工 作。鼓勵大醫院名醫定期進社區醫院對口支持,坐堂門診、現場會診、開設健康講堂等。還可以制定大醫院醫生晉升職稱前必須到社區醫院服務一定時間的規定。同 時,可以進行廣泛的宣傳,讓群眾了解、信任并走進社區醫院。
在醫療領域,范小青還注意到,目前我國與老年人有關的各類問題日益突出。其中,早老性老年癡呆癥(阿爾茨海默癥)的日益增多和低齡化,尤其值得 關注。病人走失、重要東西丟失、無端吵鬧等等,影響到家庭每一個成員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但是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需要去醫院醫治,而僅僅認為“這是年紀大 了的原因”。因此,政府應該多設立或多鼓勵民間資本設立更多的老年癡呆癥照顧中心,用科學的醫學的方法幫助這些病人。同時,要廣泛宣傳老年癡呆病是一種疾 病,需要去治療,需要社會的關注和幫助。
“小康農村”呼喚“小康文化”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政府多年來都一直在強調的,也取得了豐厚的成果。但是吳為山委員注意到,目前農村的文化現狀滯后于經濟的 發展狀況。這具體表現在:目前,鄉鎮級文化站基本沒有經營收入,自我運營發展困難。村一級缺少文化平臺,鄉鎮文化設施落后是普遍現象。特別地,當小鄉鎮合 并為大鄉鎮,原有文化站也被合并,農民文化活動平臺更是減少。除了一年一次的“送文化下鄉”,一些鄉村在其他時間處于“文化空檔”之中。庸俗、低俗文化回 潮,迷信會節、算命打卦、走陰差等陋俗抬頭,影響基層的文明建設。
對此,吳為山認為,應該有效整合各類農村文化惠民項目和資源,推動縣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和服務標準化建設,以提供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小康農 村”呼喚“小康文化”。在鄉鎮一級,應該實現鄉鎮農民戶戶通廣播,有電視機收看數字電視節目;鄉鎮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圖書館,有專門文化人 員,財政文化投入不低于年度預算的3%;居民每月可在本村社區看到公益電影,每年可在本鄉鎮看到一至三場戲劇或文藝演出。在村一級,應該有500平方米以 上的專門性公共文化庭院,配有各種基本的文體設施和器具;村圖書室有每天更新的報紙,不少于1000冊的新圖書雜志;經常舉行各種講座、詩歌朗誦會、科學 普及報告或知識競賽。
要實現這些設想,需要有很多的資金投入。吳為山認為,大型燒錢的文藝演出活動應該瘦身,節省的經費可以應用于豐富鄉村基層文化的硬、軟件建設。 同時,建議國務院、各省區市政府制定農村文化發展的規劃,給任務、給政策、給資金。中央、省、縣三級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保證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鄉 鎮和農村的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