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微信上輸入“炸雞和啤酒”時,騰訊公司慷慨地為你撒了雪花。企鵝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扔下的也許是炸彈,正在幫助自己的競爭對手積蓄力量。
作為中國唯一一款世界級的移動互聯網產品,野心勃勃的微信正在與WhatsApp、Line、Kakao等對手在全球交火,在東南亞市場更是貼身肉搏。然而,《來自星星的你》中都敏俊和千頌伊的每一次遠程對話,都會出現Line的對話框。
都敏俊在劇中發送“我想你”的信息給千頌伊,當鏡頭切換至查看留言時,收件欄中除了 “我想你”外,還赫然有著“Line中國”的字樣。沒錯,來自韓國的Line正準備借助外星人的力量,和微信爭奪中國年輕人的移動互聯網市場。
一年多前,鳥叔和他的“江南style”在全世界大行其道,騎馬舞在電臺電視里走火入魔般傳播。如今,《來自星星的你》卷土重來,如同龍卷風,把與之相關的餐飲、服飾、手機、包包、汽車、旅游各種產業全部裹挾其中。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萊因哈特對亞洲文化很感興趣,他在“韓劇第一課”中,對《Dream High2》、《城市獵人》、《李舜臣》和《綜合醫院》等韓劇進行了統計,總結出一些韓劇中故事發展的規律:每部韓劇都有一個這樣的開頭,兩個優秀的俊男靚女相愛了,但卻與父母的意愿相違背;相親通常都是媽媽和她的朋友約好的,孩子必須去,否則媽媽就會沒面子;韓劇里的人要緩解壓力的話,通常會去路邊攤吃面、喝酒,有錢人就去酒吧,或者去海邊,對著海水發呆幾小時;婆婆的泡菜永遠比媳婦做得好……
沒錯,萊因哈特其實想說的是,韓劇很腦殘。比如韓劇里面的人動不動就跑醫院,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就很不合理,因為韓國醫院里的開銷非常貴,而且很多都不屬于醫療保險的內容。
腦殘歸腦殘,韓劇仍然散發著巨大的魅力,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還沉醉在《東京愛情故事》中赤名莉香甜美笑容中,但轉眼日劇就被韓劇淹沒了。莉香們,你們去了哪里?
韓國電視制作商在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經濟危機的時候確立了自己的定位,向市場提供比日本和香港節目價錢低得多,但是又比大多數亞洲國家自產質量更高的節目,也就是說,韓劇通過市場競爭干掉了日劇。
韓劇成功背后的推手是國家。《紐約客》說,“韓國政府積極倡導韓流,將韓國塑造成為亞洲的好萊塢,將其視為‘軟實力’的一種形式。韓流抹掉了韓國作為一個到處都散發出泡菜和大蒜味道的粗野新興工業國家的地區名聲,以繁榮興旺、四海一家的生活畫面來取代。”2012年,《經濟學人》在文章《現在是比拼軟實力的時候了》中說,“受制造業低迷的影響,亞洲各國經濟總體放緩,經濟主體如何向生產無形產品的服務業轉型成為了首要問題。亞洲的經濟強國不僅能出口有形商品,也能輸出風靡世界的無形產品。”
為了推動文化產品的出口,韓國成立了“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KOCCA),該機構每年的預算約為5700萬美元,在北京、香港和新加坡設有辦事處,用以推廣韓劇和韓國流行音樂等。當韓劇《大長今》火爆全亞洲,韓國人更加相信,文化產業是個大金礦,哈利·波特成功的商業運作,其周邊產品的利潤跟一個亞洲小國的國民總收入持平。僅一部電視劇《冬日戀歌》及其主演裴勇俊為韓國帶來的經濟效益,就超過3萬億韓元(約29億美元)。
都教授說的沒錯:“給我打起十二分精神來。不管你了不了解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都不會讓著你。”韓劇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文化市場的競爭相當殘酷。韓國流行文化的運營方式就像韓國的大財團,比如現代和三星,有著科學的運營模式。韓劇其實是車間流水線的產物,所有精致的表演背后,都有一個如同鐘表刻度盤般精細而龐雜的制造系統,從前期挖掘、培養、開發新星,到后期的打造,推向演出市場……幾乎每家公司、每個制作部門、每個環節中的任何一個細分工種,都有專人負責。
都敏俊并非來自外星,而是來自比ISO更高標準的生產線。韓國人多數都是平圓臉的骨骼架構,帥哥美女的外貌更是借助了韓國一流的整容手術(大多數的韓劇其實都該叫做《克隆人的進攻》)。哪有什么男神女神,人們所哭得死去活來的,只不過是一個工業產品。家庭主婦們,快醒醒吧,你們這么天真無邪,你的家人知道嗎?
◎岑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