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體悟自然,虔誠與超越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3月03日14:55 來源:中國文化報 邵大箴

      中國山水畫有深厚的美學理論基礎,有豐厚的實踐經驗積累,也有絢麗多彩的樣式、風格和筆墨規范。20世紀以來,在西學東漸的熱潮中,它又適當借鑒和吸收了西畫的造型觀念和經驗,產生了融合中西的新體貌。山水畫的表現語言及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清晰地向人們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有著傳統法則和穩定筆墨程式的山水畫,是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相應變革的。不過人們要深刻地理解這一原理,不為傳統陳規所束縛,自覺地去探究變革之途徑,需要足夠的見識、修養和胸懷;當然,也缺少不了刻苦勤奮的藝術勞動。

      我國社會的改革開放為中國畫藝術的繁榮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這不僅是經濟的突飛猛進為繪畫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寬松的社會文化氛圍使藝術家們獲得了創作的自由,有利于他們發揮創造精神。此外,改革開放擴大了藝術家們的國際視野,在把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中國畫放在宏觀的世界藝術大格局中進行審視時,他們開始認真思考中國畫與西方繪畫觀念、技巧的同與異,認識到中國畫的變革方法是“緩進”與“漸變”,而不同于西方現代繪畫采用激烈的“反傳統”方式,從而使他們堅定了民族文化自信心,立足于本土,深入鉆研傳統,適當借鑒外來藝術經驗,放手做創新的嘗試。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包括山水畫在內的中國畫界具有創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情境中涌現出來的,盧禹舜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盧禹舜1983年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系,并曾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修,有堅實的繪畫基礎。20世紀80年代,他嶄露頭角;1983年,他在天津、上海、哈爾濱三市青年美術作品展中獲一等獎;1984年,他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1985年,他參加“國際青年——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1987年,他參加由中國畫研究院主辦的“陳向迅、趙衛、陳平、盧禹舜四人展”。盧禹舜的繪畫創作之所以在80年代受到畫界如此的關注,是因為在當時中國美術界洶涌澎湃的大潮中,他有清晰的方向感,有自己的藝術追求。對東西兩大文化大潮的碰撞的必然性及其可能在中國畫領域產生的后果,有較為理性的思想準備;對激進的“85青年美術思潮”有明確的認識,既看到同代人希望改革美術面貌的良好愿望,也看到他們對傳統藝術的片面認識和虛無態度。他受時代變革精神之鼓舞,追求藝術創新,但他知道,只有深入研究傳統,從現實生活中吸收營養,創新的步伐才能邁得踏實而有效。那時,中國畫研究院何以熱心主辦“陳向迅、趙衛、陳平、盧禹舜四人展”?美術界當時大形勢的推動使然。“85青年美術思潮”風起云涌時,“中國畫消亡”的聲音甚囂塵上。中國畫的未來前景,一時間成為青年美術家們思考和質疑的問題。如何通過一些優秀青年國畫家作品的展示,向社會大眾和美術界雄辯地說明,只要藝術家們面對現實生活和大自然,認真研究傳統而又不拘泥于傳統的固有程式,敢于探索和創新,中國畫藝術之前途定會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在當時的山水畫家中,這四位分別來自南方和北方的青年人,由于他們創作所顯示出來的既有傳統的實力又有革新的精神,而不自覺地被賦予了這項使命。聽聽盧禹舜自己對這段難忘經歷的敘述:“在這種大的文化背景下,我的創作心態是比較自由的。我認為中國畫是表現中國人空間意識與精神空間的一種方式,應通過對具有創造性語言的和具有超越存在的生命形象的選擇,而賦予畫面以奇妙的精神氛圍。”(見盧禹舜:《讀書學畫二十年——代自序》,載《八荒通神》第1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版)他立足于宏大雄渾、凝重深沉的北方山水,用心感悟自然,既從自然中獲取創造的資源和力量,又“不局限于自然本身固有的關系上,使物我之間形成一種超出客觀的審美感受,寫我心中之山,心中之象,求藝術精神之美(同上)”。盧禹舜大膽探索屬于他自己的山水畫圖式語言,不求筆墨符號、章法與傳統經典作品相似,而在與其不同的樣貌中獨顯自己對自然的理解與體會,以求在人文意蘊上與傳統精神吻合和銜接。他的山水畫語言發前人之未發,給人耳目一新的“陌生”感和某些神秘感。這些作品構思縝密,構圖講究,看得出是作者在非常清凈、平靜和淡定的心境中進行創作的。

      善于將理性精神與創作過程中產生的激情完美地結合起來,是盧禹舜藝術個性的特點所在。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性格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他懂得只有作者在寧靜的狀態中才能在山水畫中表達激情與詩意。盧禹舜的藝術創作在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的成功,說明他的藝術歷程是在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關系中起步的,從而成為領風氣之先的青年畫家。從那時到今天的20多年間,也正是因為他在這個問題上思考最多,并用氣力去探索,故而在創作上取得了顯著成績,在當今山水畫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復歸傳統的思潮在我國文化界悄然興起,其直接的起因是對“85”激進西化思潮的反撥;而其深層的原因則是對五四運動以來對包括文人畫在內的傳統文化批判的重新認識,實質上亦是改革開放之后文化上撥亂反正的繼續。理論界熱烈討論20世紀中國畫領域傳統派的貢獻,并由此掀起對筆墨語言精神內涵和技巧的研究,如黃賓虹渾厚華滋的筆墨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這些都給中國畫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當然,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往往充滿悖論,也離不開“過猶勿及”的原理。山水畫領域一度出現的“黃賓虹熱”,似乎是復歸思潮中難以避免的插曲,全國各地模仿黃賓虹筆墨符號的作品比比皆是。復歸傳統思潮對盧禹舜的藝術創作也有不小的影響,這既表現在他的藝術實踐中,也反映在他的言論和文章中。他從中領悟回歸傳統和重視筆墨語言的必要性,但對“黃賓虹熱”卻有冷靜的分析和自己的選擇。他不在表面的筆墨符號上做文章,而扎扎實實地加強自己筆墨的內功即精神內涵。他繼續堅持師古人、師自然和師心的態度,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博大深沉的精神。正是他領悟到師自然和師心結合的重要性,他提出了用心感悟自然,即“以主體之氣去體味自然之生氣”的主張,并努力付諸自己的藝術實踐。他陸續推出的“八荒通神”“精神家園”“天地大美”和“彼岸理想”等系列,都體現了他的審美觀念和藝術追求。他的筆墨語言更為純熟、豐富,更富有變化,更具神韻,也更注重格調、情趣,兼有北方之蒼茫宏大和南方的精致幽微。他通過自己的繪畫樣式、符號、筆墨展示大自然的力與美,表現物我融為一體的和諧境界,發出與我們時代共鳴的聲音,予人以感情的升華、心境的凈化和精神的提升。

      盧禹舜個性鮮明和獨具風采的繪畫創作,豐富了當代中國山水畫藝術的寶庫。可貴的是,年富力強的他正在奮發有為地前進在新的探索道路上,我們對他未來的更大成就,充滿期待。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